第二天早上七点半,沈良就到了会议室。
这是一间不大的会议室,墙上挂着各种技术图表和工艺流程图。
长桌两侧摆了十几把椅子,看起来今天与会的人不少。
他选了个靠墙的位置坐下,继续翻看昨晚没看完的技术资料。
八点整,陆续有人进来。
王总工第一个到,身后跟着五六个工程师,都是厂里的技术骨干。赵工程师也来了,朝沈良点头示意。
“人到齐了,咱们开始。”王总工在主位坐下,扫视一圈,“今天主要讨论连铸设备的技术方案。大家都看过资料了吧?”
众人点头。
“那我先说说项目背景。”王总工清了清嗓子,“上级要求我们在半年内拿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连铸设备方案。这关系到整个冶金行业的技术升级。”
沈良心中暗道:连铸技术在80年代确实是个大难题。日本和西德的技术最先进,但人家根本不卖给中国。
“老赵,你先说说现有方案的问题。”王总工示意。
赵工程师站起身,走到黑板前。
“目前我们掌握的连铸技术还停留在小方坯阶段,设备简陋,效率低下。”他在黑板上画了个简图,“最大的问题是冷却系统不稳定,经常出现坯料开裂。”
其他几个工程师纷纷补充自己的看法,大多是在现有基础上修修补补的思路。
沈良听了一会儿,发现大家的思维确实比较保守,都在既有框架内打转。
“小沈,你有什么想法?”王总工忽然点名。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沈良。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黑板前。
“我觉得现在的问题不是局部改进,而是整个技术路线需要重新设计。”
赵工程师皱眉:“怎么说?”
沈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全新的设备框图。
“传统连铸设备的冷却方式是从外到内,但这样容易造成应力集中。我建议采用多段分区冷却,每个区域的冷却强度可以独立调节。”
他边画边解释技术原理,整个会议室渐渐安静下来。
“另外,我们可以在结晶器上做文章。”沈良又画了个截面图,“采用电磁搅拌技术,让钢水在结晶过程中保持流动状态,这样能有效避免偏析。”
王总工眯起眼睛:“电磁搅拌?这个技术国外有吗?”
“有,但原理不复杂。”沈良放下粉笔,“关键是参数控制,需要精确计算磁场强度和频率。”
会议室里响起小声议论。
一个年纪较大的工程师站起来:“小沈同志,你说的这些听起来很先进,但实际操作起来恐怕不容易。我们的基础工业水平有限啊。”
这话说得很委婉,但意思很明显:理论可以,实践不行。
沈良早就预料到会有这种质疑。
“李师傅说得对,确实有难度。”他转身面向大家,“但我们可以分步实施。先从最简单的多段冷却开始,验证可行性后再加入其他功能。”
王总工沉吟片刻:“你说的电磁搅拌,需要什么设备?”
“主要是电力电子控制系统,还有专门设计的线圈。”沈良想了想,“我可以先画出详细的电路图和机械图纸。”
“那行,你先把方案细化一下。”王总工做了决定,“下周再开会讨论具体实施。”
会议结束后,几个工程师围着沈良问这问那。
“小沈,你这些想法是从哪里来的?”一个年轻技术员好奇地问。
沈良笑而不答,只是说:“平时看书看多了,总爱胡思乱想。”
赵工程师走过来:“走,去我办公室,我们详细聊聊。”
两人来到赵工程师的办公室,这里堆满了各种技术资料和图纸。
“坐。”赵工程师给沈良倒了杯茶,“说实话,刚才你提的方案确实让我眼前一亮。不过...”
他顿了顿:“你真的觉得能做出来吗?”
沈良端起茶杯,轻抿一口:“做不做得出来,试了才知道。但不试的话,永远不可能成功。”
“话是这么说。”赵工程师在桌前坐下,“可是上面给的时间太紧了。万一失败...”
“那就按传统方案做呗。”沈良放下茶杯,“反正我们现在也没什么可失去的。”
这话让赵工程师愣了愣,随即苦笑:“你倒是想得开。”
“其实我觉得这是个机会。”沈良看向窗外,“如果我们能在这个项目上有所突破,不仅是技术上的成功,更是证明了中国人的创新能力。”
赵工程师被这番话触动了。
确实,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正是需要自立自强的时候。如果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强大?
“那你觉得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控制系统。”沈良毫不犹豫地回答,“电磁搅拌需要高精度的电流控制,这对电子技术要求很高。”
“咱们厂的电子技术部门水平怎么样?”
“一般般吧。”赵工程师摇摇头,“主要还是做些继电器控制,对于精密控制系统经验不足。”
沈良心里早有计划。
80年代初期的电子技术确实有限,但基本的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已经有了。关键是要用对方法,设计出符合当时技术水平的控制方案。
“我先把控制系统的原理图画出来,然后找电子部门的同事讨论可行性。”
“行,那我先给你介绍几个人。”赵工程师起身,“走,去电子车间看看。”
两人离开办公楼,朝厂区东侧走去。
电子车间在一座三层小楼里,一楼是装配车间,二楼是设计室,三楼是实验室。
“这就是我们的电子技术部门。”赵工程师指着楼上,“人不多,但都是好手。”
他们上到二楼,推开设计室的门。
里面有七八个人正在工作,有的在画电路图,有的在做计算,还有人在摆弄各种元器件。
“老马,过来一下。”赵工程师招手叫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
“怎么了赵工?”老马放下手里的活走过来。
“给你介绍一下,这是新来的沈良同志,冶金专业的。”赵工程师拍拍沈良的肩膀,“他有个技术方案,需要设计控制系统。”
老马推了推眼镜,上下打量沈良:“什么样的控制系统?”
“电磁搅拌装置的控制系统。”沈良简单解释了一下原理。
老马听完,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这个...难度不小啊。需要很高的控制精度,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
“先不谈能不能做,你觉得理论上可行吗?”沈良打断他。
老马想了想:“理论上当然可行,无非是通过改变电流大小和频率来控制磁场。问题是怎么实现精确控制。”
“如果用微处理器呢?”沈良试探性地问。
“微处理器?”老马愣了愣,“那玩意儿现在还很贵,而且我们也没用过。”
沈良心中暗笑。
1980年,Intel 8086处理器刚刚推出不久,在中国更是稀罕物。不过既然要做,就要做得彻底一些。
“成本暂时不考虑,重点是技术可行性。”沈良说道,“我可以先把控制算法写出来,你们看看能不能实现。”
老马和赵工程师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
这个年轻人不仅对冶金技术有想法,连电子控制都懂?
“那行,你先把方案拿出来,我们研究研究。”老马说道。
接下来几天,沈良埋头在宿舍里画图纸、写程序。
他要设计的不仅仅是连铸设备,而是一整套具有前瞻性的冶金装备控制系统。这个系统如果成功,将彻底改变中国冶金工业的技术水平。
晚上,沈良坐在桌前,手里拿着计算尺在纸上演算各种参数。
电磁搅拌的关键在于磁场强度的精确控制。太弱了起不到搅拌效果,太强了又会影响结晶质量。
他根据记忆中的相关技术资料,结合当前的实际条件,逐步优化设计参数。
忽然,他停下笔,望着窗外的夜空陷入沉思。
这个时代的中国,技术基础薄弱,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想要实现技术突破,单靠个人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
而且,他还要考虑如何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推动技术进步的进程。
这需要智慧,更需要耐心。
第五天上午,沈良拿着一叠厚厚的图纸来到电子车间。
老马正在和几个同事讨论问题,看到沈良进来,立刻迎了上来。
“方案做好了?”
“初稿完成了。”沈良把图纸放在桌上,“你们先看看。”
老马翻开第一页,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图纸上密密麻麻画满了电路图,每个元件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连参数都计算得很精确。
“这...这是你一个人画的?”
其他几个技术员也围了过来,看到图纸后都露出惊讶的表情。
这哪里是冶金专业的人能画出来的?简直比他们这些搞电子的还专业。
“这确实是我画的。”沈良语气平静,仿佛在说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
老马手里的图纸微微颤抖。他搞了二十多年电子,从没见过如此精密的电路设计。每一个电阻、电容的数值都经过精确计算,连布线都考虑到了电磁干扰。
“小沈,你...”老马声音有些发颤,“你到底是什么专业毕业的?”
“冶金。”沈良回答得干脆利落。
车间里的几个技术员面面相觑。
搞冶金的能画出这种电路图?这比他们专业搞电子的还厉害。
年轻的李师傅忍不住开口:“师傅,这里面好多元件我都没见过。”
沈良走到图纸前,指着其中一个位置:“这是运算放大器,用来放大信号。这个是模数转换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模数转换器?”老马眼睛瞪得滚圆,“那玩意儿不是进口货吗?贵得要命!”
“确实贵。”沈良点点头,“但如果要实现精确控制,这些元件必不可少。”
老马拿起图纸仔细研究起来。越看越心惊。
这套控制系统的设计理念至少领先当前国内水平十年。不,应该说是二十年。
“你这个控制算法...”老马指着一页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我看不太懂。”
沈良扫了一眼:“pId控制算法。通过比例、积分、微分三个环节来实现闭环控制。”
“闭环控制?”
“简单说就是实时监测输出结果,根据偏差自动调整输入参数。”沈良解释道,“这样可以保证控制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