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等了一周,等到沸腾的岩浆半冷却,李景珩才派人前去查看情况。
还不等靠得太近,便闻到了浓烈的腐臭味道。
果然,一进入熄灭的火墙之后,便见到被流淌的熔浆烫得只剩半个身子的行尸。
本来哪怕丢了大部分肢体,它们行尸也能在地上扭曲爬行。
可现在这残肢碎片泛着白色,皮肉绽开,还吸引来了这草原上独有的马蝇,围着嗡嗡作响。
一看就是死得不能再死了。
既然行尸们都不再动弹,那罪首辛子谦应该也是真的被埋葬于这岩浆之下。
转头再去看那些可怕的火山蜥蜴,也因为这场灾难将种群毁了个大半。
虽然它们不惧高温,但这地心喷发的岩浆温度实在是太高,远超它们日常舒适温度,所以那躲得慢些的蜥蜴,都在接触熔浆的一瞬间被气化。
又或者不小心被抛起的巨石砸中,偶尔还能从石头下方绽放的血花勉强看得出来蜥蜴形状。
而那些幸存的蜥蜴,躲在岩浆凝固后新生成的孔洞和掩护里,一脸警惕地看着出现的人类。
它们现在的眼睛不再是血红,也没了那种要命的血腥气势。
这才是正常的蜥蜴嘛。
虽然未能找到辛子谦的遗体,但考虑到这种灾难之下他估计插翅难逃,李景珩也就不准备再计较。
“求见端朝锦衣卫指挥使李景珩大人。”
在李景珩率军准备回程时,几名身着倭国将领军装的人快马而来。
一线士兵们本打算上前拦截,却被正巧路过此地的青锋瞧见。
他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当即就拦住小兵,只是让他们提前一步去给李景珩送信,接着就放任倭国人长驱直入营地中心。
屏退左右,现在身边剩下的就都是些李景珩绝对信任的人了。
也是此次出征的主要将领,晋王、长公主、英国公、征北侯,还有青锋赤焰以及祝知薇等等。
倭国使臣过来时,便见到营帐中满满当当的人,他还惊了一下。
不过想到哪怕端朝此时要羞辱于他,他也只能忍受,便淡定了许多。
“可否问指挥使一句,大端此行为何?”
这人立于下首,却丝毫不露怯。
“哦?你们认为呢?”李景珩抿了口茶,怡然自得,将这个问题抛了回去。
使臣咬了咬牙,知道这时倭国要与端朝拉扯,毫无意义。
他主动提出条件。
“倭国愿与大端结百年之好,特送上战船百艘作为贺礼。”
“这位川大将,你们的贺礼来得可太早了,比你们的文书来得更早。”李景珩脸上似笑非笑,语带讥讽。
川大将远比山大将城府要深得多,他此时听懂了,也只能装作没听懂般赔笑。
不过李景珩并不打算过多羞辱于他,只是轻巧回复后便将川大将打发走了。
“我们会将倭国的意思带回给我王。”
“你们若是有诚意,也需写下正式文书前去我朝皇城送信才是合理。”
川大将也知道李景珩现下并不能给他打包票做决断,但大概知道李景珩不会在此时挥师继续北上,直接攻入他倭国王城即可。
李景珩虽然也想直接取了这倭国的王都,可惜兵疲马瘦,尤其他此行并未做好灭国的准备。
继续北上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不过他并不能在倭国使臣面前暴露自己后继乏力的事实。
倭国配合雍王入侵端朝,明显就是想来分杯羹。
也该受到点教训了。
他们如今打了败仗失了十万水师,只是拿他们那本来就回不去的战船作为赔礼,根本就是便宜他们了。
……
“臣请立太祖之子为太子。”
“晋王陈自明平叛有功,臣请立其为太子。”
看着御阶下此起彼伏的脑袋和附和声,皇帝只觉得一阵头痛。
幸好最近这种风声愈演愈烈,早就传到了他这个陛下耳朵里,因此今日朝会听到群臣们的再次提议,他也没有那种被乍然通知的难堪与恼怒。
最尴尬的其实还是太子殿下,他此时立在群臣最前,根本不敢回头。
若是回头他便能看见身后是跪了一片的满朝文武,而他只能直愣愣地站着。
眼神不敢与上方的皇帝对视,免得暴露自己的愤恨与不甘。
但他也不能随着众臣共同跪下,已到手的太子之位,他怎么甘愿轻易拱手让人。
再说,哪怕他屈服了,他的父皇难道会饶了他?
这太子之位可以不是他的,但必须得是父皇儿子的,而不是什么太祖血脉的。
所以,此时他只能作为皇帝与群臣博弈的棋子,顶在一线,坐立难安。
“诸位,当时催促我立太子的时候你们可不是这么说的。”
一声冷笑,皇帝在高处终于做出了回应,不加掩饰地露出三分讥讽。
群臣默然,这时并没有人想接话。
不过皇帝也不指望这些已经站好队的臣子能做出什么回应,他只是接着说:“太子李修岳如今无错便要被废,你们置他于何地。”
宁国公祝旭再次带头站了出来。
“臣以为,今太子虽然无错,但晋王陈自明功劳更甚,明显更适合这太子之位。”
“且他系太祖血脉,拨乱反正才是上途。”
祝旭这话说得可就十分不客气了,什么是乱?什么是正?
这莫不是将他皇帝本人也骂了进去?暗讽他得位不正?
皇帝没忍住,拂袖将御座旁的摆件扫落在地,发出啪地碎裂声。
没有人想直面帝王之怒,哪怕是祝旭也不例外。
但他只是接着跪下,并不再说话。
皇帝现在没有人哄,也十分尴尬。
这话题若是再继续下去,又转回了如何得位的问题上。
这是他想要绕开却又回避不了的真相。
况且,他陈自明、长公主、李景珩以及这些勋贵,正带着三十万大军回国。
若是自己做了些什么让他们不满意,这大军说不定立刻就要兵临京城下。
现在他们控制着东南北三路集团军,以及青鸾卫以及勋贵私军,几乎是胜券在握。
或者让西林军回来勤王?
先不说这西林军是否听候自己调遣,哪怕是听命于自己,数量上也远远比不过陈自明那边的。
皇帝只觉得心头火起,自己实在是过于信任李景珩了,才会遭到背刺。
他不是自己的儿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