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继位之后,有一件事情始终悬在他的心头,这件事在先帝时期就没有解决,几十年了至今还如此,如今,不能再拖下去了。
就是孝庄文皇后的陵墓安葬问题,本来老祖宗回沈阳和太宗合葬是没有问题的,康熙也是打算如此的,但是孝庄临终前留了话:
“太宗文皇帝梓宫奉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胤禛凝神思索,知道先帝在这件事情上的为难,老祖宗这番话来的太突然了,先帝其实已经在昭陵有所准备了,但是这样一来,又不好违背太皇太后之意。
之前康熙皇帝为皇祖母在慈宁宫东面新建了一座豪华的寝宫,老祖宗很是喜欢,多次称赞说这寝宫建得好。但是没多久,老祖宗就去世了。所以当时康熙就干脆下命令,把这座寝宫拆运到孝陵附近,建一个暂安奉殿。当时正是冬天,距东陵陵区二百多公里的距离,竟然三个月就竣工了。太皇太后的梓宫就被运到这里,一直停放了37年。
康熙在这件事情上的所有顾虑胤禛都知道,虽然老祖宗确实是圣母皇太后,这点毋庸置疑,但是由于下嫁多尔衮,又成了睿亲王福晋,和太宗合葬似有不妥,但是如果老祖宗愿意的话,康熙是绝对会让祖母和太宗合葬的。要是跟顺治皇帝葬在一起也不行,从来没有母子合葬的说法。在附近单独建陵墓又违反祖制,太皇太后不是皇帝,没有单独建陵墓的资格。
如今胤禛继位,他觉得有必要解决这个问题了,否则后世之君更难办了。他下了圣旨,在孝陵风水墙之外,单独为孝庄文皇后建造陵墓,名为“昭西陵”。
此圣旨一下,大臣们有的提出异议,对此,胤禛是这样说的:“大清入关以来,国力蒸蒸日上,风调雨顺,正是老祖宗保佑的结果,既然老祖宗临终遗愿是守着儿孙,那么又因是太宗皇后,应以昭陵一脉相承。”
“可是皇上,这样有违祖制啊...”
大臣们纷纷发表意见。
“祖制也没有预料到大清会入关,会称霸天下,祖制也要随情况而变化,如果你们认为朕违背了祖制,那么这个罪名朕领下了。”
胤禛掷地有声,他知道,总要有一个皇帝要背上这个罪名,既然如此,那就让自己来吧,后世之君也不需再承担。
胤禛下旨,昭西陵隆恩殿的殿顶,规制是东陵陵寝中最高的,比顺治皇帝规格还要高,这已经体现了孝庄文皇后的崇高地位。胤禛知道,没有老祖宗就没有大清的今天,即便下嫁多尔衮也是当时迫于形势,是老祖宗智慧的体现,他幼年时也得老祖宗教导,知道老祖宗是满蒙奇女子,大清的缔造者。
从以前康熙谒陵的时候就从老祖宗先开始,胤禛也是如此,最先祭奠,这是对孝庄文皇后的高度尊重。
对此,胤禩不由得从心里佩服这位皇上四哥,“呵呵,皇上真是旷世奇才,好像改了祖制又好像没改,把千里之外的陵寝强行定义为昭陵偏殿,真是厉害,这种想法也就皇上四哥可以办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