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吕县县衙。
周瑜军诸将齐聚一堂,商议如何救援杨坚。
张俊总结刺探到的情报:“彭城郡八县,每县少则驻扎一千出头,多则三四千人,各个交通要道皆安排有斥候,陆路防御十分缜密!”
“彭城县外驻扎着李秀成的五千军队,又有陆文龙和高宠率领的一千重骑兵。”
“若走陆路前往彭城郡,我军必为重骑兵半路劫杀。”
就像刘备对付周瑜绕不过水军,周瑜救援杨坚也绕不过背嵬军。
周瑜手指敲击桌面,俊秀的面庞上布满阴云,陷入沉思。
水军到了陆地上就是普通步兵,甚至因为平时多在船上训练,水军的陆战能力还比不上寻常步兵。
一旦重骑兵冲锋,他们便是待宰的羔羊。
张定边试探着说道:“不如寻一地点列阵,静待重骑兵来袭?”
阵法,可以说是步兵对付重骑兵的唯一方法。
周瑜摇头:“那他们要是不来呢?”
“我军的任务是尽快救出杨坚,可重骑兵的任务却是拖延我军、坐待李秀成攻破彭城即可。”
堂中陷入死寂。
救援杨坚的任务已经到了最后一步,可那一千背嵬军宛如一座大山般矗立在众人面前,令人望而生畏。
最为桀骜不驯的甘宁,此时也保持沉默,身躯僵硬,生怕一个不小心让身上的铃铛发出动静。
周瑜闭上眼睛,默默思考着解决办法。
彭城郡的地形在脑海中铺开,他就像一个经验老道的匠人,以剥丝抽茧的方式寻找最合适的解决办法。
据得到的情报,杨坚手头应该有两千左右的兵马,李秀成仅有五千士兵,彭城县城高墙厚,短时间内肯定不会被攻破。
我军所需粮草可以走水路运输补充,后勤无需担忧。
所以首先,我军具有和刘备相持的资格。
面对重骑兵,一定不能着急。
而我军的目的是救援杨坚。
救援的方法有两种:其一,击溃李秀成和重骑兵,解除刘备对彭城郡的包围。
其二,帮助杨坚突围。
后者只消引走重骑兵即可,杨坚两千多人不能从五千人中突围出来的话,己方也没有扶持他的必要。
但是…周瑜眉头皱了起来。
万一重骑兵杀个回马枪呢?
万一杨坚在突围成功后又遇到其他城池的援兵呢?
杨坚兵马损失殆尽的话,周瑜的救援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突围行不通。
己方必须正面击溃李秀成和重骑兵。
兜兜转转,结果还是只能正面决战。
决战就决战吧,重骑兵不处理掉始终是个祸患。
现在不处理,等孙武将军攻破沛国后也要处理。
那么问题变成了:如何用训练并不精良的步兵击溃重骑兵?
只要敌人手里有一支重骑兵部队,不管重骑兵在敌军总兵力中占比几成,第一要考虑永远是重骑兵。
稍微轻视一点,等待自己的就是人仰马翻、溃不成军。
要以步兵对付重骑兵,核心在于限制重骑兵的冲击力、利用地形削弱其机动性。
可己方是进攻方,要主动寻找重骑兵决战。
想象一下,周瑜的军队往彭城县前进的过程中,高宠和陆文龙收到了消息。
他们可以选择马上支援,也可以选择等一等再支援。
毕竟不可能周瑜杀到彭城县城下他俩才收到消息。
可他俩没来的这段时间内,周瑜还必须继续前进。
不前进,重骑兵就没有来的必要。
所以决战的地点高宠和陆文龙说了算。
地利是没有了。
那就只能用战车阻拦重骑兵冲锋了。
以战车抵御骑兵的方法古来有之,卫霍征讨匈奴时就曾用战车包围军阵,匈奴骑兵无法冲破防御,只得在外与汉军对射。
可匈奴人是轻骑兵,冲击力和重骑兵压根不在一个档次上。
然而,他又能怎么办呢?
周瑜没有别的用以阻挡重骑兵的东西。
好在周瑜战前猜到刘备会有骑兵,携带了不少战车。
战车不够的话,就把床弩、投石车、冲车那些攻城器械带上,也能发挥作用。
正好俘获了刘备上百架床弩。
接下来是阵型问题。
水军操练的阵型数量绝对比不上陆军,这意味着短时间内周瑜摆不出什么高深的阵法。
挑来挑去,貌似只能用鱼鳞阵。
可鱼鳞阵屁股兵力薄弱,容易被敌人突破。
刘备在对付袁绍时曾列出鱼鳞阵应对吕布并州狼骑(本书中),那时他在屁股布置了重兵才堪堪挡住。
而且当时两军约定好了决战地点,刘备可以提前建造抵御骑兵的防御设施。
要不再练个阵法?
周瑜博览群书,学过不少稀奇古怪的阵法,能用来对付重骑兵的几种阵法张口就来。
可练阵的时间里刘备可能调集兵力于彭城县,增加救援难度。
念头至此处,周瑜脸上乌云消失,再次露出自信的笑容。
不过,我军有水权啊!
河流所至之处,我军皆可至。
仗着水利,行军速度比刘备要快不知几何。
换言之,只要周瑜想,整个彭城郡和下邳国,他想打哪打哪。
在援军来之前,他就能拍拍屁股走人。
单场攻城战中,刘备能倚仗的只有该城池的守兵。
只要周瑜不断分兵攻打其他城池,向刘备施压,他便不敢集中兵力在彭城县。
稳了!
周瑜猛地睁开眼,眸中射出精光:“取纸笔来!”
周瑜字迹娟秀,很快在纸上画好了阵型图。
“自即日起,由张俊和张定边训练军队,操练此阵法!”
“某亲自坐镇吕县,其余将领一概外出,袭扰彭城下邳各县。”
“袭扰重在扰,如果不能迅速破城,在刘备支援到达前一定要撤走。”
“胆敢与支援对战者,杀无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