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压轴题摆在学渣、学霸和学神面前,学渣会放弃这道题,学霸会思考一阵,有思路就做,没思路就放弃。
而学神一定会做。
学神争的就是压轴题的分。
有些人一眼放弃的题,在别人眼中却是必做题。
一些谋士破不了的局,自然有人破。
荀攸和范仲淹的建议有错吗?不仅不错,还十分正确。
再转回做题的例子上,考场上你连别的题都不一定能做完,就不要浪费时间在压轴题上了。
先做简单题,得分还高一些。
咱们这次能不能守住下邳都不一定,你就别想着抢夺周瑜战船了。
但周瑜的船就一定抢不了吗?
压轴题就真的做不来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刘伯温咳嗽一声,吸引众人注意,缓步出列,朝刘备拱手。
刘备喜形于色。
刘伯温没有直接给出计谋,反而询问刘备:“敢问主公此战所求为何?”
“是守住下邳,先行攻破彭城,让周瑜无功而返,而后咱们集中力量防范孙策或者朱元璋下一次进攻,从此循环往复,任由南方战船驰骋于淮河之上吗?”
刘备摇头:“非也。且不论孙朱战船驰骋淮河,备南下无望,淮河两岸如此肥沃之土地,因战乱而荒废,岂不可惜?”
刘伯温点头,眼神扫过堂中众人,又问:“那主公所求是攻破彭城县的同时,痛击周瑜陆上部队,给孙策点苦头,稍微推迟孙策下次进攻下邳的时间吗?”
刘备眼神一凛,并未像方才那样迅速给出回答。
因为刘伯温现在给出的就是荀攸范仲淹他们预想中的刘备最好战果。
己方不具有与周瑜水师作战的能力,根本伤害不到周瑜的水上部队,那最好的战果就只能是痛击周瑜的陆上部队了。
刘伯温刚才的行为很有说法:在刘备做出回答后扫视堂中众人,目的就是告诉众人咱们的主公不满足于仅仅攻破彭城县。
主公还想扩大战果,取得更进一步的胜利,好在接下来的战役中占据更多的主动权。
再看他问第二个问题的话术,“稍微推迟”,言外之意不就是痛击周瑜压根没用嘛。
痛击才能痛击多少人,三千、四千?有毛用。
既是在提醒荀攸等人,也是在提醒刘备。
见刘备不回答,刘伯温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孙子兵法》有言:‘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意为在有利的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因素,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不利的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因素,祸患就可以解除。”
“稳妥作战,先吞了杨坚,的确不错。因为我们已经包围了彭城郡,在吞灭杨坚这方面占据有利局面。”
“我军不擅长水战,这是不利的因素,此战理应避免。”
“但下一次与朱元璋孙策他们作战呢?倘若此战夺得战船,我军有了与孙朱水师叫板的底气,岂不是将下一场作战的不利化解掉了?”
“那日后进攻江东、进攻荆楚的不利不也就随之瓦解了吗?”
“以一战之不利,换数战之无不利,是为以小博大也。”
“何况,若孙朱水师横行淮南,下邳岂足守哉?”
刘伯温一番言论将众人说得哑口无言。
刘伯温与刘备说服众人抢夺战船的核心观点都是日后作战需要,但很显然刘伯温的论述更深入。
而且两人的立场不同。
刘备是决断者、是领导,他不一定要有办法。我提出方案,你们落实去吧。
刘伯温他们是执行者,必须得有办法。
谁不知道抢战船妙,关键是抢不来啊。
办法好坏都不用提了,现在压根想不到办法。
他们没胆子接下刘备的任务,只能劝刘备放弃了。
但刘伯温站了出来。
以上一番话传到同僚、刘备耳朵里其实就四个字:“我有办法!”
这种情况下,刘伯温怎么阐述行动的必要性其实无所谓,众人一般不会反驳。
真正重要的是刘伯温的解决方案。
刘备于是说道:“备所求乃夺周瑜战船,让孙策与朱元璋从此往后不敢觊觎徐州土地!”
“请祭酒教备!”
刘伯温开始阐述自己的计划:“周瑜欲救杨坚,必前往彭城郡。”
“走陆路至彭城,难免遭遇我军围剿,不如乘船。”
“也就是,从淮河转入泗水,逆泗水而上!”
(之前文章有知识性错误。泗水起源于青州,在徐州汇入淮河,并非淮河分流)
“而彭城郡内可用于停泊百艘战船的大型湖泊寥寥无几,很容易便能找到周瑜水寨所在。”
“周瑜他们把水寨建在哪里,咱们就在该湖泊的出水口铁锁横江,阻断船只出路。在入水口堆土为坝,使湖泊只出水不进水。”
“之后我军只消坚守铁索与大坝,坐待周瑜船只搁浅即可。”
刘伯温说完,刘备身旁的魏延向前迈出一步。
尚未开口,刘备死死按住了他。
众人见状,心中对刘备抢夺周瑜战船的决心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刘备坚定到什么程度了呢?
有个办法我就干。
泗水好歹是一条河,建好一个大坝少说要花十几天。
这十几天时间里,周瑜完全可以集中力量攻打尚未建好的大坝,或者强行突破铁索离开。
人家有楼船了啊,直接撞破你铁索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刘伯温的计策实行难度相当大。
魏延是荆州人,知道这条计策有多难办,因此出列打算与刘伯温理论。
但被刘备死死按住了。
那还能咋办?
领导铁了心要干,咱干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