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菜市场里的“夕阳红”
张老师,张桂兰,退休前是附近小学的语文老师。如今六十多岁,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却在老伴走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一个特殊的“事业”上——“夕阳红爱心食堂”。
食堂就开在菜市场角落一个不起眼的小门面里,租金是社区帮忙协调的,象征性地收一点。来这里吃饭的,大多是周边社区行动不便、子女又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还有一些生活拮据的环卫工人。每天中午,十一点到一点,小小的食堂总是飘着饭菜香和老人们的谈笑声。
晓雅是这里的常客,但不是来吃饭的。她租住的小区离菜市场不远,每天早上都会来这里买点新鲜蔬果。第一次注意到“夕阳红爱心食堂”,是被门口那块褪色的木牌和排队的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吸引。后来,她看到张老师一个人忙前忙后,既要洗菜做饭,又要招呼老人,还要记账收款——说是收款,其实大多是象征性的一两块钱,有的老人实在困难,张老师干脆就不收了。
“张老师,您这……太辛苦了。”有一次,晓雅忍不住上前搭话,帮着把一筐刚择好的青菜搬进后厨。
张老师直起腰,用围裙擦了擦额头的汗,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习惯啦,孩子们能在这里吃口热乎饭,我就高兴。”
晓雅这才知道,食堂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张老师自己的退休金,再加上一些爱心人士零星的捐款和社区的少量补贴。食材采购是张老师每天最费心的事,为了买到最新鲜又最便宜的菜,她每天天不亮就来菜市场转悠,货比三家,和小贩们讨价还价,常常要花上两三个小时。
“年纪大了,记性也不好,昨天买的土豆多少钱一斤,今天买的白菜是哪家的,有时候转头就忘,账本子记得乱七八糟。”张老师叹了口气,拿出一个用了多年的旧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歪歪扭扭的字迹,“有时候想想,要是能有个什么法子,帮我把这些账算清楚,再帮我留意一下哪些菜摊的价格实惠、品质好,那就好咯。”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晓雅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每天和代码、数据打交道。她看着张老师疲惫却充满期盼的眼神,心里忽然一动。她学的那些技术,难道只能用来做冰冷的商业项目,追求KpI吗?为什么不能用它来帮帮眼前这位可爱的老人,帮帮这个充满温暖的小食堂呢?
所以,当张老师再次为账目发愁时,晓雅脱口而出:“张老师,我来帮您!我可以给您做一个小程序!”
**二、“暖食”计划启动**
“小程序?那是什么东西?”张老师一脸茫然,像个好奇的孩子。
“就是一个手机上的小软件,”晓雅耐心解释,“我可以帮您设计一个,您每天买菜的时候,打开手机,对着菜价扫一下,或者手动输入,它就能自动帮您记账,还能生成报表,您每个月花了多少钱,买了哪些菜,一目了然。我还可以帮您把常去的菜摊信息录进去,设置价格提醒,哪个摊位的某种菜今天降价了,或者品质特别好,它都能告诉您。”
晓雅越说越兴奋,眼睛里闪烁着光芒:“甚至,我们还可以加一个功能,让那些想来帮忙的志愿者或者想捐款捐物的爱心人士,通过小程序就能联系到您,了解食堂的情况。这样,您就不用再为这些杂事分心,可以有更多时间照顾老人们了!”
张老师听得眼睛都直了,虽然很多术语她听不懂,但她明白晓雅的意思——这个叫“小程序”的东西,能帮她解决大麻烦!
“那……那太谢谢你了,晓雅!可是,这会不会太麻烦你了?听说搞这些东西都很贵的……”张老师有些不好意思。
“不麻烦!一点都不麻烦!”晓雅的声音清脆响亮,“张老师,这对我来说,可能只是敲几行代码的事,但如果能帮到您,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温暖,那就太有意义了!这比我写出任何复杂的算法都要有成就感!”
她的指尖在空气中快速地“敲击”着,仿佛已经开始编写那段名为“爱与温暖”的永恒程序。晨光透过菜市场的顶棚,洒在她和张老师的身上,也洒在了那些新鲜的蔬菜上,一切都显得那么充满希望。
从那天起,晓雅的“暖食”计划正式启动。这名字是她晚上回家后想的,温暖的食物,温暖的人心。
白天,她在公司做着本职工作,处理着那些关乎用户增长、流量变现的需求。晚上和周末,她便全身心投入到“暖食”小程序的开发中。
她首先做的是需求调研。她利用下班时间,一次次跑到爱心食堂,和张老师详细沟通。张老师虽然不懂技术,但她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晓雅像个认真的学生,一边听一边记,时不时提出自己的想法。
“张老师,您觉得这个记账页面,是用表格形式好,还是用卡片形式好?”
“这个‘爱心捐赠’模块,我们是放首页还是单独做个入口?”
“志愿者报名需要填写哪些信息呢?”
后厨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夹杂着抽油烟机的嗡嗡声和老人们的谈笑声,成了晓雅独特的“开发背景音”。有时候,她会帮着端菜,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有时候,她会跟着张老师去菜市场,熟悉那些嘈杂的环境和形形色色的摊主,感受张老师日复一日的辛劳。
她发现,张老师虽然对智能手机不太熟练,但学习意愿很强。晓雅便画了简单的界面草图,一步步教张老师操作逻辑。
“张老师,您看,这里是‘今日采购’,点这个‘+’号,就能添加新的菜品了……”
“这里是‘爱心榜’,所有捐款捐物的好心人,我们都可以把他们的名字写在这里,感谢他们……”
张老师戴着老花镜,凑近屏幕,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嘴里还念念有词,像个刚入学的小学生。晓雅看着她认真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自己编写的不仅仅是代码,更是连接爱心的桥梁。
**三、代码里的温度**
开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晓雅最初的设想是做一个功能全面的小程序,但很快发现,张老师和老人们的需求其实很简单,太复杂的功能他们反而用不来。她果断砍掉了一些华而不实的模块,把核心功能聚焦在“智能记账”、“食材溯源”和“爱心对接”上。
“智能记账”模块,她设计得极其简洁。考虑到张老师可能不擅长打字,她加入了语音输入和图片识别功能。张老师买完菜,对着手机说“土豆五斤,两块五一斤”,或者拍一张菜摊的价目表照片,系统就能自动识别并记录。她还根据张老师常买的菜品,做了一个快捷选择列表,一点就能添加。
“食材溯源”模块,晓雅实地走访了菜市场里张老师常光顾的十几个摊位,给每个摊位拍了照,记录了摊主姓名、主营菜品、联系方式,甚至还有张老师对每个摊位的“评语”——“李大叔的西红柿最新鲜”、“王阿姨的豆腐是卤水点的,香”。她还设置了价格波动预警,当某种菜品价格低于张老师设定的阈值时,会自动提醒。
“爱心对接”模块是晓雅花心思最多的。她设计了“我要捐赠”、“我要帮忙”、“我要订餐”三个入口。捐款金额可以自定义,也可以选择“捐一份爱心午餐”(定价10元)。捐赠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份电子感谢证书。对于想来帮忙的志愿者,可以在线报名,选择擅长的领域(比如洗菜、做饭、陪老人聊天等)。考虑到有些独居老人行动不便,晓雅还增加了一个“爱心送餐”预约功能,不过这个功能需要志愿者支持才能实现。
为了让小程序更“接地气”,晓雅特意选择了温暖的橙黄色作为主色调,字体用了清晰易读的微软雅黑,按钮设计得很大,方便老人点击。她还在每个功能页面都加了语音提示和图文教程。
那段时间,晓雅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了进去。同事们发现,以前下班后就消失的晓雅,偶尔会在茶水间捧着手机,对着屏幕自言自语:“张老师,这个按钮放在左边是不是更方便?”“李大爷,这个字您看得清吗?”
有一次,公司接了一个紧急项目,晓雅连续加班了一个星期。晚上回到空荡荡的出租屋,她累得只想瘫倒在床上。但一想到张老师期盼的眼神和食堂里等待吃饭的老人们,她就又来了精神。她泡了杯咖啡,打开电脑,继续编写代码。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屏幕的幽光照亮她专注的脸庞。她觉得,这些代码不再是冰冷的字符,而是带着温度的,每一个括号,每一个分号,都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爱与责任。
她想起张老师说过,有位姓刘的大爷,老伴去世多年,子女在外地,每天就盼着来食堂吃饭,因为这里有人说话,不孤单。她想起那个总是默默帮着洗碗的环卫工大姐,每次都坚持付饭钱,说不能占张老师的便宜。她想起菜市场里那些摊主,知道张老师是为爱心食堂买菜,常常会多送一把青菜,或者把零头抹去……这些点点滴滴的温暖,汇聚成了晓雅源源不断的动力。
她给小程序取名叫“暖食”。温暖的食物,温暖的人心。
**四、上线!菜市场里的新事物**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开发和反复测试、修改,“暖食”小程序终于要上线了。
上线那天,晓雅特意请了半天假,来到“夕阳红爱心食堂”。她带来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还有打印好的操作指南。
张老师和几个常来的老人早就等在那里,像等着看什么新奇宝贝似的。
“晓雅,准备好了吗?我们可都等着见识你的‘魔法’呢!”张老师笑着说,手里还拿着晓雅之前画的界面草图。
晓雅深吸一口气,连接好网络,打开了“暖食”小程序的管理后台。然后,她拿出自己的手机,演示给张老师看。
“张老师,您看,这是‘暖食’的首页,上面有食堂今日的菜单,还有最新的爱心动态。”晓雅点开“今日采购”,“您点这里,然后对着手机说‘今天买了白菜十斤,一块二一斤,猪肉三斤,十五块一斤’。”
张老师有些紧张,清了清嗓子,对着手机小声说:“今天买了白菜十斤,一块二一斤,猪肉三斤,十五块一斤。”
话音刚落,手机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了记录:白菜,10斤,1.2元\/斤,小计12元;猪肉,3斤,15元\/斤,小计45元。下方还有一个“总计:57元”的字样。
“哎哟!真的记上了!”张老师惊讶地捂住了嘴,眼睛瞪得溜圆。旁边的刘大爷、王奶奶也凑过来看热闹,啧啧称奇。
“张老师,您再试试这个,”晓雅又点开“食材溯源”,“您常去的李大叔的西红柿摊,今天系统显示他的西红柿降价了,两块五一斤,比昨天便宜了五毛。”
“真的?那太好了!我下午再去买点!”张老师高兴得合不拢嘴。
晓雅又演示了爱心捐赠功能。她自己先捐了100元,备注“支持夕阳红爱心食堂”。几秒钟后,张老师的管理后台就收到了提示,系统自动生成了一份电子感谢证书。
“太神奇了!太神奇了!晓雅,你真是我们的福星啊!”张老师激动得眼眶都红了,拉着晓雅的手,不停地说着谢谢。
老人们也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这个东西真能帮张老师记账啊?”“以后我们想帮忙,也能在这上面报名?”
晓雅耐心地一一解答,教他们怎么用手机扫描小程序二维码,怎么查看食堂的菜单和动态。
那天中午,食堂的饭桌上,老人们谈论的话题都离不开“暖食”小程序。这个新鲜事物给这个老旧的小食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五、暖阳普照,爱心汇聚**
“暖食”小程序上线后,效果立竿见影。
张老师的记账效率大大提高,以前要花一个小时才能理清楚的账目,现在十几分钟就能搞定。她再也不用为记混菜价而烦恼,系统生成的月度报表清晰地展示了每一笔支出,让她对食堂的运营状况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菜市场的摊主们也对这个小程序产生了兴趣。当张老师告诉他们,这个程序能帮她记住哪家的菜好、价格公道时,摊主们都乐了。有的摊主主动找到张老师,希望能把自己的摊位也加入到“食材溯源”里,还承诺会给食堂更优惠的价格。
更让张老师惊喜的是“爱心对接”功能带来的变化。
起初,捐款和报名志愿者的人并不多。晓雅利用自己的社交媒体,写了一篇关于“夕阳红爱心食堂”和张老师故事的文章,并附上了“暖食”小程序的二维码。她的同事、朋友看到后,深受感动,纷纷转发、捐款、报名志愿者。
“这才是技术应该有的温度!”
“为晓雅点赞!为张老师点赞!”
“已捐,略尽绵薄之力。”
一时间,“暖食”小程序在本地的社交圈里小火了一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隐藏在菜市场角落里的爱心食堂。
有人通过小程序捐款,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晓雅特意在小程序里设置了“透明账目”板块,定期公示捐款收入和支出明细,让每一笔善款都清清楚楚。
有人报名成为志愿者。有大学生利用周末来帮忙洗菜、做饭;有退休的医生护士来给老人们量血压、讲健康知识;有会理发的志愿者定期来给老人们免费理发。食堂变得越来越热闹,充满了欢声笑语。
甚至有附近的商家联系张老师,表示愿意长期为食堂提供优惠的食材。一家面包店每天都会送来当天卖剩下的新鲜面包和点心。
晓雅记得第一次有志愿者通过“暖食”小程序联系到张老师时,张老师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那位志愿者是个年轻的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来帮忙。孩子给老人们唱歌,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
“晓雅你看,”张老师拉着晓雅,指着食堂里忙碌的志愿者和一张张开心的笑脸,“都是你的功劳啊!你这个‘暖食’,真是给我们带来了大温暖!”
晓雅看着眼前这一幕,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比她完成任何一个商业项目,拿到任何一笔奖金,都要让她感到幸福。她忽然明白了,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赋予它爱的内核,它就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连接人心,传递温暖。
**六、代码之外的传承**
“暖食”小程序的成功,也给晓雅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影响。
她的故事被公司领导知道了,不仅没有批评她“不务正业”,反而在全公司范围内对她进行了表扬,并成立了一个“技术公益小组”,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类似的公益项目。晓雅成了小组的负责人,她把自己开发“暖食”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程序员,开始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和组织提供技术支持。
有一次,晓雅的公司要做一个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想把晓雅和“暖食”小程序作为案例。晓雅婉拒了,她觉得,做这件事不是为了出名,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如果一定要宣传,就宣传‘夕阳红爱心食堂’,宣传张老师吧。”晓雅说。
张老师也成了菜市场里的“名人”。大家都知道这个慈祥的老太太用着一个高科技的“小玩意儿”来管理爱心食堂,纷纷对她竖起大拇指。有人主动提出要学习使用“暖食”小程序,想把这个模式复制到其他社区。
张老师总是耐心地教他们,晓雅也会抽空提供技术支持。她对晓雅说:“孩子,我年纪大了,不知道还能做多久。但这个‘暖食’,还有这份爱心,得传下去啊。”
晓雅明白张老师的意思。她开始有意识地培养食堂的“接班人”。她教会了一位经常来帮忙的退休阿姨使用“暖食”小程序的管理功能,又培训了几个年轻的志愿者负责线上的爱心对接和维护。
她还对“暖食”小程序进行了迭代升级,增加了“经验分享”板块,让其他社区的爱心食堂可以借鉴“夕阳红”的经验。她希望,“暖食”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能成为一个传递爱心和经验的平台。
日子一天天过去,“夕阳红爱心食堂”在“暖食”小程序的助力下,运转得越来越顺畅。张老师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