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边说着,一边手忙脚乱地在鞋柜里翻找着一双崭新的待客拖鞋。
郑建国简单的观察了一下整个屋子里的布局,目光如同一台精密的扫描仪,捕捉着每一个细节,心里也大致勾勒出了这个主人的轮廓,隐约猜到眼前的赵承荣绝对没那么简单,
而且还是一个能屈能伸、极善伪装的人。
他换上拖鞋,走了进去。
这是一套标准的两室一厅,屋子不算大,但收拾得有些过分的“整整齐齐”。
地板擦得锃亮,几乎能倒映出人影;沙发是崭新的皮质沙发,上面还铺着一块防止弄脏的白布;茶几上摆着一套紫砂茶具,但茶杯里却连一丝茶渍都没有,显然是摆设而非日用。
整个屋子,都透着一种“样板间”式的崭新和冰冷,缺少生活应有的烟火气。这不像一个家,更像一个急于向外界展示自己“过得很好”的橱窗。
郑建国在赵承荣家里看似随意地转了一圈,目光不经意地扫过客厅的每一处摆设。
他的视线在墙角停留了片刻。那里堆着几个半旧的工具箱和一些零散的五金配件,上面落着一层薄薄的灰尘,与这个崭新的家格格不入。
看起来像是他平时做生意的工具。 郑建国心里冷笑,看来,赵承荣还没完全丢掉自己的“旧身份”,或许是在夜深人静时,还会拿出来摩挲一下,回味那段靠自己双手挣钱的踏实日子吧。
墙上最显眼的位置,没有挂全家福,反而挂着一张装裱过的老旧黑白照片。 照片上是几十年前旧城市场的全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赵承荣的五金店,就在那片熙攘之中。这张照片,像一个无声的证人,诉说着主人的过去,也让他此刻的富足,显得更加突兀和可疑。
赵承荣亦步亦趋地跟在郑建国身后,脸上一直带着些不自然的笑容,手脚显得有点局促。 他不知道郑建国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能被动地应对。
他那双常年跟扳手、螺丝刀打交道的手,此刻无处安放,时不时地在自己的衣角上搓来搓去,好像想擦掉手心的冷汗。
“赵老板,这新房子不错啊,宽敞明亮。”郑建国在一张单人沙发上坐下,很自然地拿起桌上的一个苹果,像在自己家一样。
“托政府的福,托政府的福。”赵承荣连忙点头哈腰,给郑建国倒了一杯热水,“都是政策好,我们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他的话语里充满了感恩戴德,但郑建国却听出了一丝言不由衷的空洞。
郑建国注意到,就在他坐下的这短短几十秒里,赵承荣的眼神已经不自觉地朝着门口的方向瞟了三次。
那是一种混合着警惕和恐惧的眼神,似乎在担心门外会突然出现什么人,又或者,是在计算着逃离路线。他表面上在和郑建国周旋,但他的潜意识,已经绷成了一张拉满的弓。
他强装镇定,但那频繁滚动的喉结和微微颤抖的指尖,却早已出卖了他内心的惊涛骇浪。
郑建国心里几乎可以断定,这人绝对和火灾有关联,不然绝不会有这么强烈的防备姿态。
离开赵承荣家后,郑建国走在回单位的路上,脑子里却像放电影一样,反复回想着刚才在屋里的每一个细节。
他没有骑车,而是推着那辆凤凰牌自行车,缓缓地走在汇泉小区整洁的林荫道上。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他身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但他却丝毫感觉不到暖意,脊背上反而阵阵发凉。
那个看似崭新却毫无生气的家,那套纤尘不染的紫砂茶具,墙上那张刺眼的老市场照片,还有赵承荣那一系列不自然的微表情和肢体动作——搓手、瞟门、颤抖的指尖、瞬间惨白的脸……所有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他的脑海中飞速地拼接、重组,形成了一幅完整而又惊悚的画面。
赵承荣,这个昔日因为几万块补偿款就敢拿着扁担跟拆迁办叫板的“钉子户”,如今却像一只受惊的兔子。是什么让他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是那六十八万的补偿款吗?不,绝不仅仅是钱。钱能让他住上新房,却不能让他活得如此心惊胆战。
真正改变他的,是那个藏在他心底的、足以将他彻底毁灭的秘密!他不是一个幸运的受益者,他是一个被魔鬼攥住了心脏的共犯!
赵承荣的补偿款数额不小, 六十八万,在当时对于一个普通的小商户来说,无异于一笔天文数字。郑建国清楚地记得,他之前经营的那个五金店,生意只能算是一般。 在旧城区改造的初期评估中,他那个铺面加上小仓库,顶了天也就值二十多万。可一场恰到好处的火,非但没有让他伤筋动骨,反而让他一夜之间身价翻倍。火灾发生后,他也是所有受灾商户中,最快拿到全额补偿款的。 这一切都太“顺利”了,顺利得就像是有人提前写好了剧本。
现在看来,他拿到钱之后的生活状态,也充满了巨大的矛盾。
从表面上看,他的生活似乎没什么太大的变化。搬进了新小区,换了套新家具,但除此之外呢?那个工具箱,那张旧照片,都说明他内心深处,依然是个离不开五金生意的“赵老蔫”。他不像其他那些一夜暴富的人一样,买车、旅游、大肆挥霍。他甚至连一套像样的招待客人的茶叶都没有。这种节俭,或者说“抠门”的本性,并没有因为暴富而改变。
可与此同时,他却又一言不发地在城南盘下了一个大门面,准备做一笔远超他能力和经验的大生意! 这个信息,是郑建国昨天深夜托一个工商局的老同学悄悄查到的。一个连待客的茶叶都舍不得买的人,却敢拿出几十万去投资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领域。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合逻辑!
郑建国觉得,这太不对劲了。
一个普通人,在遭遇火灾、失去生计后,突然拿到一大笔补偿款,正常的反应应该是什么样的?
郑建国在脑海里迅速地进行着角色代入。
要么,是赶紧找个新地方,重操旧业。 对于像赵承荣这样干了一辈子五金生意的人来说,这是最稳妥、最符合逻辑的选择。他可以利用这笔钱,开一个更大、更气派的五金店,把失去的生意尽快找回来。可赵承荣没有,他甚至连那些赖以生存的旧工具都闲置到落灰。
要么,就是彻底改变生活方式,用这笔天降之财来改善家人的生活。 买辆小轿车,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带老婆出去旅旅游……这都是人之常情。可赵承荣也没有。 他的家像个样板间,他的生活状态更像是在“扮演”一个有钱人,而不是真正地享受财富。
可赵承荣,就像一个守着金山的乞丐,既不花钱改善眼前的苟且,也不用这笔钱去规划未来的生活。 他只是把钱藏了起来,然后又以一种极其隐秘和冒险的方式,投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这只有一个解释——这笔钱烫手!他急于将这笔“不义之财”洗白,转化成看似合法的“投资”,以此来掩盖其真实的来源。
一个赵承荣是这样,那么其他人呢?
郑建国的脚步停了下来,他站在一棵梧桐树下,从口袋里掏出那个记录着关键信息的笔记本。他翻到其中一页,上面清晰地列出了另外几个获得高额补偿款,并且在火灾后迅速销声匿迹的商户的名字:
刘桂芬,布行老板,补偿款五十二万。 火灾前是旧城区有名的“刺头”,多次组织商户集体抗议补偿标准过低。火灾后,她却第一个签字,拿着钱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据说回了乡下老家。
王大军,粮油店老板,补偿款四十五万。 他家的店位置最好,是典型的“钉子户中的钉子户”,曾扬言谁敢动他的店就跟谁拼命。一场不大不小的火烧了他家后院的仓库后,他也迅速服软,从此再也没人见过他。
……
之前,郑建国只是把这些人当作被大火吓破了胆,拿钱息事宁人的普通人。但现在,透过赵承荣这面镜子,他再看这些名字时,每一个名字背后,都仿佛浮现出了一张张惊恐而又贪婪的脸。
郑建国决定,必须立刻去查查其他几家获得高额补偿的商户,看看他们是不是也像赵承荣这样,过着一种“分裂”的生活。
第二天,郑建国依旧是便装骑行,另一家商户的住处。这家商户姓王
安乐苑比赵承荣住的汇泉小区要旧得多,楼体外墙的涂料已经开始斑驳脱落,楼道里堆着住户的杂物,空气中混杂着各家厨房飘出的油烟味和老旧建筑特有的霉味。
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有生活气息,却也那么平庸,与“四十五万巨款”所能带来的生活品质,似乎格格不 \"入。
王大军家住在四楼。郑建国站在那扇漆皮有些剥落的棕色防盗门前,整理了一下思绪。
他预想过很多种可能性:或许王大军会像赵承荣一样,用一套拙劣的演技来掩饰内心的慌乱;又或者,他会因为心虚而干脆拒不开门。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却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
他抬手,敲响了门。
门里静悄悄的,毫无反应。郑建国耐着性子,又敲了一遍,这次加重了些力道。
过了许久,门内终于传来一阵细碎的、像是踮着脚走路的脚步声。门上的猫眼暗了一下,显然有人在向外窥探。又是一阵令人窒息的沉默后,门锁发出了“咔哒”一声轻响,门被拉开了一条窄窄的缝隙。
门后出现的,不是王大军,而是一个面色憔悴的中年妇女。 她看起来四十岁出头,眼窝深陷,眼神里充满了疲惫和怯懦,身上还系着一条沾着油渍的围裙。她应该就是王大军的妻子。
她上下打量着郑建国,用一种戒备而又沙哑的声音问道:“你……找谁?”
“你好,请问这里是王大军家吗?”郑建国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平和,“我是政府的郑建国,来做个拆迁户的回访,了解一下你们搬入新家后的生活情况。”
“政府?”
这两个字,像一个通电的开关,瞬间引爆了女人眼中积蓄已久的恐惧!
听说郑建国的来意后,她的脸色“唰”地一下,在瞬间变得惨白,毫无血色。 那不是赵承荣那种因谎言被戳穿而产生的惊慌,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源自灵魂深处的战栗。她的嘴唇哆嗦着,仿佛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他……他不在家!”她几乎是尖叫着说出这句话,眼神惊恐地瞥了一眼屋子深处,好像那里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存在。
“家里……家里没人!”她支支吾吾地补充道,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逻辑矛盾。
她的反应太过激,甚至让郑建国都感到了一丝错愕。他下意识地想透过门缝往里看,却只看到一片昏暗,闻到一股浓重的、混合着烟味和劣质空气清新剂的古怪气味。
就在这时,屋子深处似乎传来一声压抑的、男人咳嗽的声音。
女人的身体猛地一颤,像是被鞭子抽了一下。她不再给郑建国任何机会,用尽全身的力气,“砰”的一声,将门重重地甩上!紧接着,便是门锁被反锁,链条被挂上的“哗啦”声。她用尽了一切物理手段,将郑建国,将这个来自“政府”的符号,彻底隔绝在了她的世界之外。
郑建国站在冰冷的楼道里,耳边还回响着那声剧烈的关门声,心里感觉无比蹊跷。
太不正常了!
这已经不是心虚,这是濒临崩溃的恐惧!赵承荣是在演戏,而这个女人,却是发自内心地在害怕。她在害怕什么?害怕自己这个乡长吗?不,她害怕的,是“乡长上门”这件事本身,所可能引发的某种可怕后果。
他回想着刚才女人惊恐地瞥向屋内的那个眼神。王大军很可能就在家里!但他不敢露面,甚至连妻子都要用“家里没人”这种拙劣的谎言来将自己挡在门外。
他记得资料上清清楚楚地显示,这户人家火灾后拿到了四十五万的补偿款, 在当时,这笔钱足以让他们在市中心买一套不错的房子,或者开一家比以前规模大得多的粮油店。但他们没有,他们没再经营店铺,反而搬到了这个半新不旧的小区,过着一种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这笔钱,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安乐”,反而像一个诅咒,将他们囚禁在了这座名为“安乐苑”的牢笼里。
郑建国缓缓转身,心情沉重地向楼下走去。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厚厚的迷雾之上。他知道,自己距离真相又近了一步,但眼前的黑暗,也变得愈发浓稠。
就在他走到二楼拐角处时,旁边一户人家的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手里提着一个鸟笼的大爷探出头来。
这位大爷显然是被刚才那声巨大的关门声惊动了,他好奇地打量着郑建国这个生面孔,问道:“小伙子,你是来找四楼王大军家的吧?”
郑建国心头一动,停下脚步,露出一个友善的微笑:“是啊,大爷。我找他有点事,可他爱人说他不在家。”
“不在家?”大爷撇了撇嘴,压低了声音,脸上露出一种既同情又八卦的神情,“他那个门,现在可不敢随便给生人开咯!”
这句话立刻勾起了郑建国的兴趣,他顺势靠在楼梯扶手上,装作闲聊的样子:“哦?这是怎么说?”
大爷看四下无人,便打开了话匣子,随口提道:“你是不知道,这家人啊,真是奇怪。刚搬来的时候,还挺客气的,跟邻里打个招呼。可这半年,跟躲瘟神一样,门都很少出。尤其是他家的男人,我都有个把月没见他下楼了。”
“最邪乎的啊,”大爷凑近了些,声音压得更低了,“是他们家最近,常常有不三不四的人上门。隔三差五就来,每次都是两个人,开一辆黑色的桑塔纳,停在楼下也不熄火。那几个人,一个个长得凶神恶煞的,穿着黑夹克,脖子上有纹身。上来就‘砰砰砰’地砸门,那架势,像是讨债的。**”
郑建国的心跳开始加速。
“可又不像,”大爷摇了摇头,脸上露出困惑的表情,“你说要是讨债的吧,总得吵吵嚷嚷,让街坊邻居评评理吧?可他们不。进了门就把门一关,里面一点动静都没有。个把小时后出来,还是那副冷冰冰的样子,开车就走。每次他们来过之后啊,四楼那家就跟死了一样,好几天都没动静。”
大爷叹了口气:“我们这些老邻居也看出来了,这家子肯定是惹上大麻烦了。可怜见的,听说以前也是做大生意的老板呢……”
老人的话,像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郑建国脑中的所有迷雾!
他终于明白了王大军妻子那极致恐惧的来源!她害怕的不是郑建国,而是那些“穿着黑夹克的人”!她的关门,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自我保护,她把所有“不速之客”,都当成了那些可能给他们家带来灾难的“黑夹克”!
而那些人,绝不是简单的讨债者!
讨债,是为了要钱。而王大军家,恰恰是刚拿到一大笔钱。这不合逻辑。
唯一的解释是——那些人,是来“监督”和“控制”王大军一家的!他们是幕后黑手派出的“监工”,是悬在这些“合作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他们用这笔巨款,买断了王大军的良知和自由,然后用暴力和恐惧,确保他永远闭嘴,永远当一个安分守己的“活死人”。
赵承荣的“合作”,王大军的“囚禁”,这正是“胡萝卜加大棒”策略最完美的体现!
郑建国将大爷说的每一个字都牢牢记在心里,他觉得这笔看似无关的补偿款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组织严密的犯罪网络。
他向大爷道了声谢,快步走下楼。站在安乐苑的小区门口,他回头望了一眼四楼那个紧闭的窗户,仿佛能看到窗帘后面,一双双充满恐惧和绝望的眼睛。
他知道,自己不能再这样一家家地敲门试探了。这不仅打草惊惊,更可能会给这些已经被深度控制的家庭,带去灭顶之灾。
他必须改变策略。他要做的,不是去惊动那些已经吓破胆的“猎物”。
而是要去找到那些神出鬼没的“猎人”!然而,猎人行踪诡秘,他眼下唯一的线索,依然是这些“猎物”身上留下的、无法愈合的伤口。他决定不直接上门,而是采用侧面观察和迂回打探的方式,继续完成对名单上剩下几户人家的调查。
接下来的几天,天空像是被撕开了一道口子,淅淅沥沥的秋雨下个不停,让整个县城都笼罩在一片湿冷压抑的氛围之中。郑建国的心情也如这天气一般,愈发沉重。他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像一个游荡在城市阴影中的幽灵,逐一走访了名单上的另外几家商户。
他去的第三家,是以前开裁缝铺的乔师傅。
乔师傅的新家在一个老式的单位家属院里,筒子楼,红砖墙,墙皮上爬满了青苔。郑建国没有直接敲门,而是先在楼下的一家小卖部里,买了一包烟,和看店的老板拉起了家常。他谎称自己想找个手艺好的老师傅做身中山装,听人介绍说乔师傅手艺顶尖。
小卖部老板是个热心肠,立刻来了兴致:“哎呦,你可找对人了!老乔那手艺,没得说!以前在老城区,多少干部都点名找他做衣服。可惜啊,一场大火把他那吃饭的家伙什全烧了,现在……唉,赋闲在家咯。”
“拿了那么多补偿款,怎么不重新开个店呢?手艺可不能丢啊。”郑建国状似无意地问道。
老板摇了摇头,压低声音:“谁说不是呢。可老乔跟他老婆,现在跟变了个人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