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陈美却回信说:‘我在这边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才适合我,回国我能干什么?那里又穷又落后。’她完全忘记了自己出国的费用是国家和人民提供的,她只想着自己在欧洲的舒适生活。”
“然而,也有像李华这样令人敬佩的人。李华在米国留学期间,虽然也被那里的先进所吸引,但他心中始终怀着对华国的热爱。他经常参加华人留学生组织的爱国活动,他总是说:‘我们出来学习先进的知识,就是为了回去让祖国变得更好。’当他的同学们在假期选择去各地旅游玩乐的时候,他却去一些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做义工,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李华回国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的选择。他的一些在米国的同学说:‘李华,你回去就只能过苦日子了,你可真傻。’但李华却坚定地说:‘华国是我的家,现在家虽然还不富裕,但正因为这样,才更需要我回去。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华国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李华回国后,进入了一家刚刚起步的科技公司。那里的条件很艰苦,没有先进的设备,资金也很紧张。但李华没有抱怨,他凭借自己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带领团队一点点攻克难关。他常常对同事们说:‘我们现在虽然困难,但只要我们有信念,就一定能把公司发展起来,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国在不断发展,那些曾经看不起自己国家的留学生们,有些开始后悔自己的选择。他们看到华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看到那些像李华一样回国建设的人过上了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而自己却在异国他乡始终像个过客。”
杨文听后,眼神中充满希望:“我相信,随着华国的发展,会有更多的人意识到回国建设才是正确的选择,那些曾经流失的人才也会慢慢回流的。”
杨开点了点头:“没错,华国的未来充满希望,只要有更多的人秉持着初心,华国一定会走向繁荣昌盛的。”
杨开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感慨,他缓缓说道:“也许几十年后的华国,科技高速发展,全球经济第二,手工制造业世界一流,军事也在不断变强,基础建设、教育、民生、科技都是世界一流。此时的西方欧美国家开始走向没落。”
杨文的脸上满是自豪:“这是我们国家努力发展的成果啊,真是不容易。”
杨开却皱起了眉头:“可是啊,当初那些公费留学生也七老八十了,为欧美国家奉献了一辈子。看到华国强大了,他们开始制造各种舆论想要回国养老。你知道那个林宇吧,他在米国的科技公司工作了一辈子,现在老了,身体也不好了。米国的医疗费用很高,而且他的子女也不怎么照顾他。他就开始在一些国际社交平台上发声,说自己多么想念祖国,想回国安度晚年。”
“还有那个陈美,她在欧洲的生活也不再像以前那么惬意。欧洲的经济下滑,社会福利削减。她也跟着叫嚷着要回国,说自己始终是华国人,落叶要归根。他们完全忘记了当初是如何嫌弃自己的祖国,如何毅然决然地留在国外的。”
杨文气愤地说:“他们怎么有脸回来?当初国家和人民培养他们,他们却背叛了祖国,现在老了就想回来坐享其成?”
杨开无奈地摇摇头:“更可气的是,华国内一些人和自媒体在为这些人不停的试探。有个自媒体博主叫小王,他在网上发表文章说,‘这些老留学生也是时代的受害者,他们当时年轻不懂事,现在我们应该宽容地接纳他们回来。’还有些人在评论区附和,说什么‘华国是一个包容的国家,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
“但是,也有很多人坚决反对。有一位老科学家张老,他一辈子都在国内为科技发展默默奉献。他站出来说:‘这些人当初为了自己的利益抛弃祖国,现在看到祖国好了就想回来,这是对那些坚守祖国建设者的不尊重。如果让他们回来,那怎么对得起那些曾经为了祖国建设艰苦奋斗的人们?’”
“在一个社区里,大家也在激烈地讨论这个事情。一位年轻人小李说:‘我觉得不能让他们回来,他们没有为祖国的发展出过力,现在回来只会消耗我们的资源。’而一位大妈却说:‘哎呀,都是老人了,回来就回来吧,咱们也不能太绝情了。’”
“那些想要回国的老留学生们还在不断地活动。林宇联系上了他在国内的一些亲戚,试图让他们帮忙说情。他的亲戚们也很为难,一方面是亲情,一方面是对他当初行为的不满。林宇在电话里哭诉:‘我知道我错了,但是我现在真的很想回家,死也要死在自己的祖国啊。’”
“可是,国内的主流民意还是很坚定的。华国政府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要考虑国际形象和人道主义,一方面要尊重国内民众的意愿。这件事情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在关注着政府最终会如何抉择。”
“不过,不管结果如何,这件事情也给人们敲响了一个警钟,那就是爱国情怀是无比珍贵的,那些曾经背叛祖国的人,即使到了暮年,他们的行为也不会被轻易地原谅。”
杨开的表情十分严肃,他看着杨文说道:“文哥,我说这么多只是想告诉你,我们身上留着华国血,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是华国人。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哪怕你再有钱,那些欧美强盗随时可以吃了你。那些白皮肤他们骨子里就是残暴凶狠嗜血的,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
杨文皱了皱眉头:“开弟,你这话说得有点太绝对了吧。虽然欧美国家有些白人确实存在种族歧视等不良行为,但也不能一竿子打死所有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