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州额头见汗,连忙躬身解释:
“公公息怒,小人绝无不敬之意,只是如今正值麦收,大军若大批入境,怕是踏坏田地,妨了农时……再者,蔚州地瘠民贫,恐怕接待不周,还望公公体恤一二。”
说到“田地”二字时,他话音一顿,意有所指。
王振眼皮一跳,立即反应过来。
这些年来,自己在京中权势滔天,蔚州老家那些王氏族人也趁机飞黄腾达。
仗着他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的名头,王氏族人不知强占了多少土地、田产、庄户。
甚至有百姓为逃徭役和田税,主动“投献”田地入王家名下。
如今王家,已是蔚州第一大地主,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手下到底有多少亩田地。
若真让大军直接碾压入境,踏坏的可不只是麦田,更是他王家的家底。
王振顿觉肉疼,立刻改变主意,转头便找张辅:“英国公,本公公思来想去,蔚州终究是小城一隅,不宜让大军尽数入境,以防惊扰乡邻。”
张辅冷笑一声,脸上并无掩饰:“现在知道小城承受不起了?早干嘛去了?”
可嘴上再硬,他也清楚,此事终归是“天子亲征”。
王振如今又是拱卫圣驾的“总管”,自己再有不满,也不能真撕破脸皮。
张辅只得压住火气,问:“那你打算带多少人马进州?”
王振斜睨他一眼,微笑道:“精锐的五军营即可,随行护驾,其余部队留在原地扎营。”
张辅沉声道:“此事需圣上亲谕。”
王振从怀中掏出一封朱批手书,笑而不语。
张辅扫了一眼,那是朱祁镇亲笔:“准王振随驾归乡,所需安排,一应听命于王公公之决。”
“好一个‘听命于王公公’。”
张辅心中冷哼,面上却仍拱手道:“臣遵旨。”
蔚州的阳光正盛,天子车驾即将抵达,地方百姓被强令清街布道,士兵忙着清除道路两侧,连原本准备晒粮的村民也被赶得老远。
风中弥漫着炊烟与麦香,却再无一丝战争的肃杀气息。
张辅站在高岗,望着王振率兵引驾入城,身后车马锦帐,金碧辉煌,犹如一场宫廷巡游。
他愤愤道:“这他娘的哪是亲征,简直是回门宴!”
......
就在朱祁镇与王振反复折腾京营、沉醉于回乡炫耀的路途中,
宣府境内,一场真正的战事正悄然展开。
瓦剌主帅也先面无表情地坐在帐中,看着密密麻麻的骑兵调动图,嘴唇紧抿,脸色阴沉如水。
为了撕开明军的边镇防线,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将一队队忠诚的部族勇士投入死亡攻势。
这些人是也先的族人,是他从小看着长大的青年、是战场上浴血的亲兵、是长生天庇佑下的草原子孙。
但他知道,若不能撕开这道铁桶般的明军防线,他们就连活下来的资格都没有。
也先咬紧牙关,看着每一支部队的出发与覆没。
伤亡不断,但明军的宣府防线也在某处开始松动。
在一次次牺牲中,终于,一条肉眼难辨的空隙被撕开。
那是一条足以容纳上万骑兵穿行的空走廊,一旦利用得当,就能像锋利的箭头一样,直插大明腹地。
瓦剌大军将避开边关诸镇的封锁,绕开九边与长城,直捣要害!
“就是这了!”也先眼睛雪亮,如同一头猎杀的苍狼。
......
与此同时,蔚州城外的明军主力,正散乱在城外营地。
这些日子,军队数次被调来调去,士卒们怨声四起,军纪混乱,后勤疲惫。
饶是张辅这位久经沙场的宿将,也十分头大。
他一面要安抚军心,一面还得满足王公公每天变着花样的“出风头”安排,几乎焦头烂额。
张辅不是不担忧战局,而是压根没时间静下心来复盘。
而在大同等地的几路明军骑兵,更是沉浸在连日“捷报频传”的陶醉中。
他们四处搜索瓦剌踪迹,每一次剿灭小股蒙古骑兵后,便纷纷写信报功。
谁都在想着回京后能论功行赏。
谁也没想过,敌人真正的主力,不在大同,而在更靠近京师的宣府!
蓟州。
武国公徐华一下船就来到蓟州镇,调集边镇骑兵,整顿待发。
按照预定目标,他要率领数千骑兵出长城,深入草原探寻瓦剌主力所在。
最好来个绕后绝杀,一股端了也先大营。
中军大帐,徐华冷静审视着暗卫送来的最新情报。
一封封战报摆在案前,几乎都在重复一个现象:瓦剌屡屡派出千人以下小队游弋,战术混乱,攻势松散,毫无章法。
乍看是敌人不堪一击,但在徐华眼中,却如鲠在喉。
“这不像也先的打法。”
徐华皱眉望着地图。
身为武国公,他曾率军斩杀也先亲弟、横扫漠北,自诩无人比他更懂瓦剌。
徐华重新铺开草原地形图,一点点用朱笔标注明军骑兵的出击范围与敌军接触位置。
逐渐,一个惊人的空白地带映入眼帘。
那是一块斜插在三支明军骑兵索敌路线之间的空隙,宽达数十里,尚无人巡查。
若是有大股骑兵从此穿过,竟极有可能避开所有侦骑与伏兵,直接出现在明军主力回程的前面设伏。
甚至……威胁到皇帝所在!
徐华脸色大变,手中朱笔猛地一顿。
“这些瓦剌侦骑,是也先故意散出的,是牵制边军的诱饵!”
徐华几乎是在瞬间站起身来,转头便命令贴身暗卫:“立刻!命你们的侦骑着重巡查这一带!若发现敌军迹象,不惜一切代价汇报!”
紧接着,他拿出一封飞鹰手令:“再传急信,速报圣上与英国公张辅,提醒他们加强戒备,预防瓦剌主力偷袭!”
身处蓟州,徐华不是本镇总兵,按理说调兵需兵部命令。
可情况已经危急,不容拖延,等到一来一回请示朝廷,等待兵部命令,黄花菜都凉了。
“不能再等了!”
徐华当机立断,召集麾下边军骑兵,快速成军,不待调令,径直向皇帝所在方向疾驰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