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宫那庄严肃穆的紫宸殿中,气氛凝重得仿若能听见群臣们紧张的心跳声。唐玄宗李隆基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严峻,目光坚定地扫视着殿下的群臣。安禄山的威胁如同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在大唐的心头,而消藩大计已然到了关键时刻。
李隆基微微皱眉,缓缓开口道:“诸位爱卿,安禄山内部虽已出现动摇,但仍不可小觑。如今我们需双管齐下,从外部施压与内部策反两方面同时发力,彻底打乱他的叛乱计划。”
张九龄上前一步,拱手行礼,神色沉稳地说道:“陛下圣明!外部施压,可进一步限制安禄山的权力与资源,使其难以扩充势力;内部策反,则能从根本上瓦解他的阵营。如此双管齐下,定能让安禄山首尾难顾。”
李适之紧接着出列,抱拳说道:“陛下,张大人所言极是。我们可加强对范阳周边地区的封锁,截断安禄山与外界的联系,使其在物资、兵力等方面无法得到补充。同时,加大对其内部将领的策反力度,许以更优厚的条件,让他们彻底倒向朝廷。”
李隆基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好,就依二位爱卿所言。传令下去,即刻加强对范阳的封锁,派遣精锐部队严守各交通要道,严禁任何物资流入范阳,除非经过朝廷许可。至于内部策反,选派能言善辩、忠诚可靠之人,务必让安禄山的将领们认清形势,弃暗投明。”
于是,一场周密的行动迅速展开。在范阳周边,朝廷的军队迅速集结,如同钢铁长城般将范阳围得水泄不通。各交通要道上,士兵们荷枪实弹,对过往行人、商旅进行严格盘查,任何企图运往范阳的物资都被拦截。
在一处关卡,一位商人模样的人试图闯关,被士兵们拦住。他焦急地说道:“军爷,我这车上装的都是些普通货物,是要运往范阳做生意的,还请行个方便。”
负责盘查的将领冷冷地说道:“奉朝廷之命,严禁一切物资流入范阳,你速速离开。若有违抗,格杀勿论!”
商人无奈,只得悻悻离去。随着封锁的加强,范阳城内的物资逐渐紧张起来,物价飞涨,百姓人心惶惶。安禄山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
“朝廷竟敢如此对我!”安禄山在节度使府中怒不可遏,将桌上的茶杯狠狠摔在地上,“传令下去,让各地加快物资筹备,不惜一切代价突破封锁。”
然而,在朝廷的严密防守下,安禄山的物资运输屡屡受挫。与此同时,朝廷对其内部的策反行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朝廷使者王义再次潜入范阳,找到了安禄山麾下的一位重要将领李归仁。在一处偏僻的小院里,王义与李归仁秘密会面。
王义看着李归仁,诚恳地说道:“李将军,如今形势已然十分明朗,安禄山叛乱之举不得人心,必败无疑。朝廷念及将军是个人才,若将军能迷途知返,协助朝廷平定叛乱,高官厚禄自不必说,朝廷还将保将军全家老小的身家性命,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李归仁眉头紧锁,心中犹豫不决:“我虽对安禄山的做法有所不满,但背叛他毕竟不是小事。万一事情败露,我全家都将性命不保。”
王义见状,赶忙说道:“李将军,如今安禄山内部人心惶惶,诸多将领都已与朝廷暗通款曲。将军此时加入,乃是顺应大势。况且朝廷已有万全之策,定能确保将军安全。若将军错失良机,待安禄山兵败,将军作为其亲信,恐难逃脱罪责。”
李归仁沉思良久,缓缓说道:“让我再考虑考虑吧。”
王义趁热打铁:“李将军,时不我待啊。安禄山一旦发现内部有人动摇,必定会大开杀戒。将军还是尽早做出决断,以免追悔莫及。”
与此同时,其他朝廷使者也在与安禄山军中的将领们进行着类似的谈判。他们纷纷向将领们承诺,只要协助朝廷,不仅能保住性命,还能获得丰厚的奖赏。
在朝廷的威逼利诱之下,安禄山的势力内部愈发人心惶惶。将领们私下里纷纷议论,人心思变。一些原本对安禄山忠心耿耿的将领,也开始动摇。
将领崔乾佑对部下说道:“如今安禄山被朝廷逼得走投无路,我们跟着他恐怕没有好下场。朝廷开出的条件如此优厚,我们是不是……”
部下们面面相觑,其中一人说道:“将军,此事关系重大,还需谨慎啊。”
崔乾佑微微叹气,说道:“我知道,但如今局势如此,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将来考虑。”
安禄山察觉到了军中的异样,他看着麾下将领们,心中充满了疑虑。但此时他已骑虎难下,只能强装镇定,试图稳住军心。
“诸位将军,朝廷不过是虚张声势,妄图动摇我军心。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冲破朝廷的封锁,成就大业。”安禄山在军中训话时说道。
然而,将领们的反应却不如以往热烈,只是敷衍地应了几声。安禄山心中明白,军中的士气已经大不如前,他必须尽快想出应对之策,否则叛乱计划必将功亏一篑。
在长安,李隆基密切关注着范阳的局势。罗昌进宫向他汇报:“陛下,安禄山军中人心惶惶,已有不少将领动摇。但安禄山也在加强防范,试图稳住局面。”
李隆基微微点头,说道:“继续加强施压与策反力度,不给安禄山喘息之机。同时,我们的大军也要做好随时进攻的准备,一旦时机成熟,便一举平定叛乱。”
罗昌领命而去,朝廷的行动更加紧锣密鼓。外部的封锁越来越严密,内部的策反也在深入推进。安禄山的势力在朝廷的双管齐下之下,摇摇欲坠,而大唐的消藩大业,正朝着胜利的方向稳步迈进。但在这胜利的曙光背后,依旧隐藏着诸多变数,安禄山是否会狗急跳墙,做出最后的挣扎,谁也无法预料。这场关乎大唐命运的较量,已然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所有人都在拭目以待,等待着最终的结果。
在随后的日子里,朝廷不断调整策略,以应对安禄山的种种举动。张九龄建议道:“陛下,我们可利用安禄山军中人心不稳的机会,散布一些假消息,扰乱他的判断。比如,透露一些虚假的军事部署,让他误以为朝廷将从某个方向进攻,从而分散他的兵力。”
李隆基点头道:“此计甚好。传令下去,让暗探们在范阳城内散布这些消息,务必让安禄山信以为真。”
于是,一些关于朝廷军事行动的假消息在范阳城内不胫而走。安禄山听到这些消息后,果然心生疑虑。他召集谋士严庄商议对策。
“严先生,近日听闻朝廷将从北路进攻,你觉得此事可信吗?”安禄山皱着眉头问道。
严庄沉思片刻后说道:“大帅,此事真假难辨。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们可适当加强北路的防御,但也不能忽视其他方向。以免中了朝廷的调虎离山之计。”
安禄山点头道:“好,就依先生所言。传令下去,北路增派兵力,加强防守。同时,其他各路也要提高警惕,不可松懈。”
然而,安禄山的这一部署,正好落入了朝廷的算计之中。朝廷趁他分散兵力之际,进一步加大了对其内部的策反力度。
朝廷使者再次找到李归仁,说道:“李将军,如今安禄山已乱了阵脚,他的叛乱计划注定失败。将军若此时举义,必能立下大功。朝廷已为将军准备好了一切,只等将军一声令下。”
李归仁经过几日的思考,终于下定决心:“好,我愿意听从朝廷安排。但你们必须保证,行动时万无一失。”
王义大喜:“李将军放心,朝廷已有周密计划。将军只需在关键时刻按计划行事,定能成功。”
随着越来越多的将领倒向朝廷,安禄山的势力被进一步削弱。而朝廷这边,大军已在范阳周边集结完毕,只等最后的进攻命令。一场决定大唐命运的大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