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帐篷窗台的小雏菊,在地上投出细碎光斑时,顾繁星已醒。
“快起来洗漱,”看到醒来的顾繁星,裴洛南走过来揉了揉她的头发,“早餐在临时厨房热好了,凉了就不好吃了。”
顾繁星洗漱后坐在桌前,一边吃早餐一边翻看昨晚写的“瓷碗故事”
裴洛南坐在她身边,用手机跟文物运输团队通话,声音温和却认真:“明天早八点准时到遗址,麻烦带齐温湿度监测仪和防震泡沫,我们会提前把瓷碗从恒温箱取出做好准备。”
挂了电话,他见顾繁星只顾改稿子、粥没动几口,便把碗往她面前推了推:“先趁热喝粥,凉了会糊嘴。路上一个多小时,我开车,你坐副驾慢慢改,不着急。”
两人吃完早餐拎包上了越野车,车子驶离遗址、穿过乡间小路时,顾繁星突然放下稿子皱眉:“洛南,我昨天整理釉色分析报告,发现‘清宁窑瓷碗’含铁量检测是0.6%,但省博‘清宁窑’残片资料显示都在0.7%到0.9%之间。
要是明天特展布置时专家指出误差,不仅影响报告专业性,还可能让观众质疑瓷碗真实性,怎么办?”
她越说越急,指尖都攥紧了。
裴洛南握方向盘的手顿了顿,侧头看她,眼神沉稳得让人心安:“别慌,遗址北边李家庄有位陈工匠,以前是省陶瓷厂老技师,退休后研究宋代民窑瓷仿制,尤其懂‘清宁窑’釉色配方,去年博物馆整理残片还请他做过指导。
咱们今天对接完特展,绕路去他家请他核对数据,肯定能有准话。我现在给他打电话,免得他去田里忙活。”
说着调出通讯录拨号,简单说明来意后,陈工匠爽快答应,还说会提前找好之前测的数据。
车子抵达省博物馆时,王教授已在门口等候,手里拎着装展柜图纸和参数表的黑色文件夹。“顾小姐,你看这个圆形展柜,”王教授指着展厅中央,语气自豪。
“这是专门为‘清宁窑瓷碗’定制的,观众三米外都能看清碗底‘清宁窑’印记。
顾繁星凑到展柜前,仔细查玻璃接口密封胶条确认无缝隙,才把照片和资料递给旁边设计师。
“这些照片里有瓷碗刚出土和探方土层的样子,您能不能把‘雨后清理瓷碗’那张放大放展板显眼处?再加句‘考古不仅是发现文物,更是守护历史的温度’,这样观众能直观感受到我们的用心,也知道考古不是冷冰冰的挖掘。”
设计师翻着资料眼睛一亮:“这张照片太有感染力了!我会做成渐变效果配暖黄色调,跟‘宋代民窑的烟火气’主题特别搭,肯定能打动观众。”
对接完展柜和展板细节,王教授又带他们去地下一层文物保护室。
“这箱子是从北京文物运输公司订的,三层泡沫能最大程度减少震动,路上再颠簸,瓷碗也碰不到箱壁。”
王教授指着显示屏。
“这里能实时显示箱内温湿度,每半小时记录一次数据,绝对没问题。”
裴洛南蹲下身,用手轻压防震泡沫感受回弹力度,又检查箱子锁扣和密封胶条,确认每个角落严丝合缝,才抬头对王教授说。
“谢谢您考虑这么周全。明天我跟着运输队去遗址,盯着瓷碗装箱,到博物馆后再看着师傅们把瓷碗放进展柜,确认恒温恒湿系统正常运行,心里才踏实。”
从博物馆出来,两人开车往陈工匠家赶。
见两人来,陈工匠放下浇水壶迎上来:“裴先生,好久不见!这位就是发现‘清宁窑瓷碗’的顾小姐吧?年纪轻轻有这么大发现,真了不起!”
顾繁星连忙递上釉色分析资料,语气恭敬:“陈师傅,打扰您休息了。
我们检测瓷碗釉色含铁量是0.6%,但查资料发现‘清宁窑’含铁量普遍更高,怕误差影响下个月特展,想请您把把关。”
陈工匠从屋里拿出记满历年瓷釉数据的厚笔记本。对照着看了一会儿,他用手指点资料上的数字:“你们这数据有问题,应该是0.8%。
0.6%大概率是取样时瓷片表面沾了探方黄土,影响了检测结果。
我去年测过一块‘清宁窑’碗底残片,跟你们这瓷碗釉色、胎质都一样,含铁量就是0.8%,这个数字准没错,你放心用在特展资料里。”
顾繁星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
“太谢谢您了陈师傅,没有您,我都不知道要犯多大错。”
“不客气,”陈工匠笑着摆手,“你们年轻人愿意花心思保护老祖宗的东西,我能帮上忙也高兴。”
从陈工匠家出来,顾繁星靠在椅背上舒了口气:“还好有你记得陈工匠,不然我今天肯定一直揪心。
你怎么连他擅长‘清宁窑’釉色都记得这么清楚?”
裴洛南握方向盘侧头看她,眼里带笑:“上次跟博物馆对接‘清宁窑’资料,听王教授提过陈工匠,我就特意记了他的联系方式和擅长领域,想着说不定哪天能帮到你。没想到这么快就派上用场。”
车子刚到遗址门口,裴洛南手机响了,屏幕显示“孔浩宇”。
按下接听键,孔浩宇急慌慌的声音传过来:“老大!不好了!芳菲下周要参加省机车联赛,我今天帮她检查机车,发现刹车泵漏油,需要专用进口零件,跑了县城两家机车店都没货,你那有没有备用的?没有的话我就得连夜去市里买了!”
“我这有一个,”裴洛南想起去年帮朋友修进口机车时多买了备用零件,“你现在带芳菲过来拿,顺便让她来遗址看看‘清宁窑瓷碗’复制品,她最近练车压力大,换个环境聊聊天也能放松。”
孔浩宇立刻喜出望外:“太好了!我这就跟芳菲说!”
翌日清晨,孔浩宇带着肖芳菲来了。
看到桌上的瓷碗复制品,她眼睛一亮快步走过去,小心凑上前看:“这就是你发现的‘清宁窑瓷碗’?淡青釉色太好看了,摸起来肯定温润!比照片精致多了!”
顾繁星笑着点头,给她讲发现瓷碗的过程和特展布置计划。
肖芳菲听得入神,时不时点头:“特展开幕那天,我肯定带车队兄弟去捧场!让他们都知道我姐妹多厉害!”
第二天早八点,文物运输团队准时到遗址,三位师傅拎着专业检测设备和防震材料。
裴洛南在旁边仔细看着,时不时提醒:“麻烦在泡沫凹槽再垫层薄棉,瓷碗口沿薄,怕运输时碰到。”
顾繁星站在旁边,看裴洛南认真的侧脸,心里满是踏实。
装好箱后,裴洛南绕着车子检查一圈固定装置,确认没问题才关车门。
顾繁星看着运输车消失在路尽头,阳光洒在脸上暖融融的。
她知道,“清宁窑瓷碗”的旅程才刚开始——它会在博物馆展柜里,向无数观众讲述宋代民窑的烟火气。
而她和裴洛南的故事,也会像这历经时光的瓷碗一样,在彼此的守护里,愈发温润、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