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令的实施,少了很多胡商。
因为大部分胡商都在逃避赋税,想方设法的逃税漏税。
可没有了出海令,他们的货物也就不能进入港口,加之大唐的商贾不断有船只出海,很多胡商灵敏的嗅到了危险。
从前只有他们来大唐,如今大唐的商贾都能出去了,也就是说明他们的利润会极大的缩减。
李承乾要的也就是这样的效果。
虽然很多商贾都用行动支持了出海令这一项措施,在江南的造船厂订单满天飞。
因为只有江南造船厂如今能够造出远洋出海的大型船只。
也就是如今的战船改版。
世家和勋贵们依旧是观望,主要他们并未发现李承乾派人出海,只是鼓动他们出海。
小心谨慎的他们,自然是不会去做这个出头鸟。
金秋十月。
长安城的天气也是越来越冷了。
可在冷的天气,抵挡不住好消息的热情。
倭国战败,在李靖带领下的大唐海军,连续拿下倭国数十座城池。
无奈的倭国只能请求使臣来求和。
而辽东战线,在柴绍的不断袭扰下,高句丽的粮食收成只有以往的三分之二。
减少了三分之一的粮食,高句丽自然是不可能在组织远距离的支援。
李承乾对这个消息十分满意,其实这还是李治当初想出来的,他只是照搬罢了。
最后一次李世民领兵征伐高句丽并未取得成功,但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就差一点点就能够打到平壤城,可天气等各种因素,李世民不得不退兵,但也给李治争取了几十年的时间。
李治就是利用年年破坏高句丽粮食的策略,花费了十数载的时间,削弱了高句丽的实力。
如今不需要李世民出兵,有雷霆炮的震慑,只需要去袭扰即可。
高句丽也不敢来攻打辽东。
粮食收成略减,高句丽又不敢攻打大唐,无奈高句丽使臣渊盖苏文只能到联盟国上抗议。
希望能够得到盟友的支持。
奈何他们没看清楚联盟国的形势,哪怕是韦室、鞑靼都没有支持高句丽。
因为以往他们缺少粮食了,第一时间找的是高句丽,能够采买。
可如今高句丽自身难保,李承乾便见缝插针,大唐成为了韦室和鞑靼最大的粮食出口国。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不会支持高句丽在联盟国上讨伐大唐。
吐谷浑和吐蕃更加不用说了,七万大军陈兵边境,几次小的突袭,吐谷浑损失惨重,哪怕只是劫掠一些村庄,都遭到了大唐将士的猛烈反击。
抢的粮食和填进去的人命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几次三番动作下,吐谷浑也不会继续做这种亏本的买卖。
而薛延陀。
一个政权还不那么稳的国度,比之前历史上小了三分之一的疆域。
这还是李承乾不计较的情况下,不然薛延陀如今的疆域都没有。
五万大军在突厥维持治安,想要捣乱,也无计可施。
再加之大唐的政策让突厥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薛延陀的拉拢完全起不到威胁的作用。
顶多就是一些顽固派,还有就是贵族子弟。
可百姓终究是占多数,没有百姓的支持,贵族子弟也只是单枪匹马而已。
李世民看着一封封战报,笑的嘴都合不拢了。
特别是抵御外敌,战胜倭国,大唐的赋税不减反增。
他已经询问过戴胄了。
户部的赋税,比去年增长了最起码五百万贯。
其中要属关税最多,然后就是龙城那边的赋税增加。
而且这还是少了两个州的情况下。
如今潮州和循州的赋税是不上交朝廷的,这也是李世民答应李承乾的。
就在立政殿,因为李泰回来休沐,长孙皇后特意叫来了李承乾一起用膳。
李世民也在。
春风得意的李世民突然笑道:“太子,如今大唐赋税增长你有不小的功劳啊。”
恐怕这是李承乾做太子以来,李世民第一次当着面夸自己。
李承乾有些受宠若惊。
迷茫的看了看四周,发现没有埋伏,又在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脸上看了看,似乎没有看见鸿门宴的影子。
“嗯。”看不清楚局势,他只能淡淡的嗯一声。
倒是李泰,看了李承乾两眼。
欲言又止的样子。
对于李承乾这种冷淡的态度,李世民也不计较,继续笑着问道:“如今潮、循两州不上交朝廷的赋税,但这赋税多少,也要上报朝廷吧?”
这还是戴胄今日提出来的。
李世民之前都没有想过,不过有大臣提出来,而且得到不少人的支持,他自然也要跟太子提这事。
谁让李承乾已经快半年没有去朝堂了。
当然也明白李承乾忙,掌管潮、循两州,还要顾及到龙城,还有那么多的产业打理。
闲下来还要替他批复奏折。
嗯,想想,李世民就有些心软。
终究还小,不知道会不会压力太大了。
李承乾闻言,拱手回道:“父皇所言甚是,等赋税的账簿上交东宫,儿臣第一时间便交去户部入账。”
这点事,他还真不在乎。
毕竟如今特区的赋税还是负数,还欠着大唐钱庄几百万贯。
朝廷不嫌弃,可以现在把特区接过去,但是这账也要还清。
恐怕朝中任何一个官员都不会接这种烂摊子。
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回应非常满意,微微颔首道:“那就好。对了,潮州经济园如何了?还有那铁甲舰,听闻如今大唐炼铁厂每日能产出万斤铁,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
当然,这些都是张阿难核查过以后,才汇报给李世民的。
肯定不会错。
但长孙皇后听了之后,也是诧异的看了眼李承乾,眼中满是不敢相信。
万斤铁?
什么概念?
一年相当于几百万斤,大唐一年产的铁才不过千万斤。
属于李承乾一个人就产了大唐全年的三成。
李承乾倒不觉得意外,如今大唐炼铁厂里面很多都是工部的人,自然会有李世民和世家的人。
如今其它轻工业,差不多在大唐都快停了。
库存够用。
又有鄯州分厂那边的不断生产,所以原有的基础工人都投入到了炼铁之中。
虽然辛苦,但工钱高,待遇好啊。
所以大家也就是没有怨言,最起码太子殿下没有抛弃他们。
李承乾点头回应道:“差不多,如今是万斤铁,不过儿臣觉得用不了两年,大唐炼铁厂能够日产十万斤铁,不成问题。”
“什么?”李世民瞬间被吓到了。
就连长孙皇后都张大了嘴,不可思议。
只有李泰是最淡定的。
常年待在大唐第一小学,和李恪几乎日日能相见,自然听说了一些。
同时也非常的羡慕李恪。
李泰希望自己也能够得到李承乾的重视。
而李承乾却没看李泰一眼,对旁边的张阿难道:“张总管,麻烦你把李恪喊过来。”
“这......”张阿难看了眼李世民,没动。
李世民微微眯眼,对张阿难挥了挥手道:“按照太子的意思去办。”
今日是家庭聚餐。
在他的眼里,长孙皇后是自己的正妻,只有长孙皇后生的孩子才是嫡子嫡女,才是一家人。
其它的都是外送的。
李承乾说要叫李恪来,李世民当然明白是什么意思。
早就知道李恪一直在武器工坊,刚开始李世民还有些担忧,但也不能明面上去说,挑拨皇子之间的关系。
经过一段时间,发现李恪还不错,也就没在意了。
不大一会儿,李恪便来到了立政殿。
“拜见父皇,拜见母后。”
长孙皇后第一时间便对红秀道:“快,给恪儿拿一把椅子来。”
“喏。”
“恪儿快起来吧,过来这给母后看看。”长孙皇后温柔的对李恪招了招手。
如今皇子都去了大唐小学,长孙皇后也没有多少时间看见他们。
想想也快半年不见了。
没想到曾经那个白白嫩嫩的李恪,如今黑成这样,差点让她没认出来。
“母后。”李恪乖巧的走到了长孙皇后身边。
“好好好,好孩子。”知道李恪如今是李承乾的一大帮手,长孙皇后也是把李恪看的很重,瞬间将他与其他皇子区分开了,拉着李恪在自己旁边的位置上坐下道:“恪儿,肯定还未曾用晚膳吧,今日就在母后这儿用了。”
“红秀,去告诉杨妃一声,恪儿在立政殿用晚膳。”
“喏。”
待红秀离开后,李承乾便开口了:“李恪,跟父皇说说蒸汽机的进展。”
提到正事,原本坐下的李恪瞬间站了起来,看着李世民,感受到王霸之气微微低下了头,抿着唇道:“父皇,如今蒸汽机已经........”
说起蒸汽机,便滔滔不绝了起来。
也自信起来了,对于李世民的惧怕少了许多。
这还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第一次看见这样的李恪,浑身上下都有自信,阳光,而且知识渊博。
说的很多次,连李世民都听不明白。
最终还是在李世民多次询问之下,李恪才用最简单的参照给说清楚了。
越说,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眼前越亮。
虽然早就知道了蒸汽机,但一直以为这蒸汽机只能用于船只航行,没想到用处竟然如此之多。
炼铁也成。
“如今黑家几位老师傅,已经初步的能够确定用蒸汽机炼铁是可行的,也在往这方面努力,想必最多两年时间,就能成。”李恪口干舌燥的终于说完了最后一句。
李世民听明白了,看着李承乾道:“也就是说用蒸汽机炼铁,一日十万斤铁不成问题?”
一日十万,一月三百万,一年三千万。
这已经是大唐如今年产铁量的三倍了。
李承乾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看的李世民有些不解。
最终还是李恪鼓起了勇气开口解释道:“父皇,阿兄的意思是,一个大唐炼铁厂一日十万斤,若是大唐炼铁厂有十个的话,那就是百万斤。”
嘶!
一日百万斤铁?
李世民不相信的问道:“就算有这个速度,可铁矿石需要开采,开采铁矿石的速度终究.......”
“蒸汽机车就能开采和运送铁矿石。”李恪立即打断了李世民。
也不知道怎么就有这样的勇气。
或许是在自己的领域缘故。
李世民张大了嘴,没有怪罪李恪的意思,而是迷茫的问道:“何为蒸汽机车?”
“这......”说到这里就是李恪的盲区了,只能求助的看向李承乾。
看着吃瘪的李恪,李承乾有些好笑。
蒸汽机炼铁和蒸汽船都是他提出来的,而蒸汽车他也提出来过,只是没有上到计划表上而已。
但看如今的情况,也要分一批人出来去研究了。
突然发现大唐好穷啊,什么都没有。
这投入这么大,要是不研制成功,李承乾都怕自己破产。
“父皇,蒸汽机车和蒸汽船一般,无需人力和畜力,光靠蒸汽机就能够驱使。采石虽然不能代替人力,但也是加快了速度。”
这么已解释,李世民恍然大悟的颔首。
脑海中有了那么一幅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