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1章:金顶大仙,终至灵山离开了天竺国都城,唐僧师徒继续西行。
不一日,来到一处地方,名曰“铜台府”。
入得城来,但见市井繁华,人烟稠密,端的是个太平盛地。
经人指点,他们投奔的是一位名满全城的大善人——寇洪,寇员外。
这寇员外年已六十有四,平生之愿,便是斋僧万人。
其已斋过九千九百九十六僧,恰逢唐僧师徒四人到来,正合“万僧之数”,圆满功德。
员外大喜过望,视唐僧为圣僧,极力挽留,盛情款待。
师徒们见其心诚,便在他家住了半月有余,
日日听其讲经诵佛,感受着尘世难得的善缘与宁静。
然而,福兮祸所伏。
寇员外家财万贯,早已引得城中歹人觊觎。
一夜,一伙强盗明火执仗,闯入寇家抢劫。
混乱之中,年迈的寇员外竟被强盗一脚踢伤,一命呜呼。
寇家上下悲痛欲绝,其妻一时糊涂,又受旁人挑唆,竟诬告是唐僧师徒见财起意,打杀了员外,劫掠而去。
府衙信以为真,发兵追赶,将唐僧师徒捉拿回衙,蒙冤受屈。
孙悟空心知此事必有蹊跷。
待到夜深人静,他使个神通,元神出窍,直入幽冥地府,找到阎王查询寇员外魂魄下落。
问明情由,方知员外阳寿未尽,乃是枉死。
孙悟空遂恳请阎王,让寇员外还阳复生,以证清白。
阎王应允,即命鬼差将寇员外的魂魄送回阳间。
孙悟空亦返回铜台府,当堂显圣,陈述冤情,并预言员外即将复生。
果然,片刻之后,寇员外悠悠转醒,
当众道出被害真相,洗脱了唐僧师徒的不白之冤。
真相大白,官府释放了唐僧师徒,并严惩了真凶与诬告者。
寇员外死而复生,对孙悟空感恩戴德,更是坚定了向佛之心。
唐僧师徒辞别了千恩万谢的寇家,再次踏上征途,
这里果然是西方佛国圣地,景象与别处大不相同。
所经之地,家家向善,户户斋僧。
每逢山脚下都有人在修行,林间常有旅客在诵经。
师徒们夜宿晓行,又走了六七天,忽然望见前方耸立着一带高楼,
几层雄伟的阁楼,真是高耸入云,冲上霄汉。
唐僧举起马鞭遥指道:
“悟空,好一个去处啊!”
孙悟空道:
“师父,你在那些假境界、假佛像处,反倒强要下拜;如今到了这真境界、真佛像处,怎么还不下马?”
唐僧闻言,慌忙翻身下马,这时已经到了楼阁门前。
只见一个道人,斜立在山门前叫道:
“来的莫非是东土取经人吗?”
长老急整衣,抬头观看道人。
身披锦衣,宝阁瑶池常赴宴;
手摇玉麈,丹台紫府每挥尘。
肘悬仙箓,足踏履鞋。
飘然真羽士,秀丽实奇哉。
炼就长生居胜境,修成永寿脱尘埃。
圣僧不识灵山客,当年金顶大仙来。
孙大圣却认得他,即对唐僧道:
“师父,此非寻常道人,乃是灵山脚下玉真观之主,金顶大仙亲自来接我们哩!”
这位金顶大仙,根脚非凡,来历悠久。
他本是太上老君座下一位门徒,道行高深,早已证得大罗仙位。
当年天庭与灵山共议“佛法东传,普度南赡部洲众生”之宏图,
此乃关乎天地气运流转之大事。
太上老君为确保此番“西游取经”大事能在天道规矩之内运行,不致偏离初衷,
行西大业开始前,便敕令这位心腹弟子,
于灵山脚下、凌云渡口前,建立玉真观,常驻于此。
金顶大仙遂领了太上法旨,同时又承了玉皇大帝敕命,
正式受封为“玉真观主”,
相当于天庭驻灵山监管。
其职责便是监督西游取经事宜,记录唐僧师徒一路的善果与劫难,
玉真观,便是这西天路官方意义上的终点认证机构。
取经人必须先经他确认,方可踏上最后通往灵山之路,
三藏这才恍然大悟,连忙上前见礼。
金顶大仙笑道:
“圣僧今年才到。我可被观音菩萨‘哄’了!她十年前领了佛祖法旨去东土寻找取经人,曾说两三年就能到我这里。我年年等候,却渺无音信,没想到今年才相逢。”
三藏合掌谢道:
“有劳大仙久候盛意,贫僧感激不尽!”
师徒四人随即牵马挑担,随大仙进入观中,彼此一一见礼。
大仙命人看茶摆斋,又让小童烧了香汤给圣僧沐浴,洗去一路风尘,以最洁净的身心踏上佛地。
这正是:
功行圆满宜沐浴,
炼化本性合天真。
千辛万苦今方息,
持戒皈依始自新。
扫尽魔障登佛地,
消弭灾殃见山门。
洗尽尘垢全无染,
返本归原成金身。
当晚,师徒便在玉真观安歇。
次日清晨,唐僧换上了锦襕袈裟,戴好毗卢帽,
手持九环锡杖,登堂拜别大仙。
大仙见他焕然一新,笑道:
“昨日褴褛,今日鲜明,观此相貌,果然是真佛子!”
三藏拜别后正要上路,大仙却道:
“且慢,等我送你们一程。”
孙悟空自信道:
“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
大仙解释道:
“你认得的是云路。圣僧还未登仙,不能驾云,须从这山间的本路而行。”
孙悟空点头:
“说得是。老孙虽来回几次,都是驾云,确实不曾踏过实地。既然有本路,就烦请你引路,我师父拜佛心切,莫要耽搁。”
大仙便笑吟吟地携着唐僧的手,从观宇的中堂直接穿过后门,为他指引旃檀功德之路。
大仙指着远处灵山道:
“圣僧请看,那半空中祥光五色、瑞霭千重之处,便是灵山圣境所在。”
唐僧一见便要下拜,孙悟空笑道:
“师父,还没到拜的时候呢!俗话说‘望山跑死马’,离那儿还远得很,这会儿就拜,等到了山顶,得磕多少头才行?”
大仙道:
“圣僧,你与大圣、天蓬、卷帘四位已到福地,灵山在望,我就此回去了。”
三藏于是拜辞大仙。
孙悟空引着师父,缓缓步上灵山。
走了不到五六里,忽然见到一条大河,
河中滚浪飞流,水势汹涌,约有八九里宽阔,四周却不见人烟舟楫。
三藏心惊道:
“悟空,这路怕是走错了吧?莫非大仙指错了方向?这水如此宽阔汹涌,又无舟船,我们如何渡过?”
孙悟空笑道:
“没错!师父你看那边,不是有一座大桥?须得从那桥上走过,方能成就正果。”
众人走近一看,桥边立着一块匾,上书“凌云渡”三个字。
而所谓的“大桥”,竟然只是一根光溜溜的独木桥!
远看如横空玉栋,近观却似断水枯槎,
万丈虹影平铺水面,但桥身细滑无比,常人根本无法立足。
三藏看得心惊胆战:
“悟空,这桥不是人走的!我们另寻路径吧!”
行者却道:“就是这条路!就是这条路!”
八戒也慌了:
“这叫路?谁敢走?水面又宽,浪又急,就一根细滑木头,怎么下脚?”
孙悟空道:
“你们都站好,等老孙走个来回给你们看看!”
好大圣,拉开步子跃上独木桥,
摇摇摆摆,片刻间就跑了过去,在对面招呼:
“过来!过来!”
唐僧只是摇手,八戒、沙僧咬着手指连声道:
“难!难!难!”
孙悟空又从对面跑回来,拉着八戒道:
“呆子,跟我走!”
那八戒吓得瘫倒在地:
“滑!滑!滑!走不得!饶了我吧!让我驾风雾过去!”
孙悟空按住他道:
“这是什么地方?岂容你驾风雾?必须从这桥上走过,方能成佛!”
八戒耍赖道:
“哥啊,佛做不成也罢,这桥实在是走不得!”
两人正在桥边拉扯扯扯,沙僧赶忙上前劝开。
三藏回头时,忽然看见下游有人撑着一只船过来,高声叫道:
“上渡!上渡!”
长老大喜:“徒弟,别闹了!有渡船来了!”
三人跳起来站定,一同看去。
那船驶到近处,众人却惊讶地发现,这竟是一只无底之船!
孙悟空火眼金睛,早已认出撑船人正是接引佛祖,又称南无宝幢光王佛。
但孙悟空并不说破,只是招呼道:
“这里来!撑过来!”
霎时间,船已靠岸。
佛祖再次叫道:
“上渡!上渡!”
三藏见了无底船,又心惊道:
“你这无底的破船,如何能渡人?”
佛祖道声:
“我这船——
鸿蒙初判有声名,幸我撑来不变更。
有浪有风还自稳,无终无始乐升平。
六尘不染能归一,万劫安然自在行。
无底船儿难过海,今来古往渡群生。”
孙大圣合掌称谢,随即对唐僧道:
“师父,承他盛意接引。上船吧,这船虽无底,却稳得很,纵有风浪也不会翻。”
三藏还在惊疑不定,孙悟空暗中叉住他三藏胳膊,往上一推。
唐僧站不稳脚,毂辘一声跌入水中,
早被撑船人一把拉起,稳稳站在船上。
师父还在抖擞衣衫,抱怨孙悟空。
孙悟空却引着沙僧、八戒,牵马挑担,也都跃上船,立在无形之物上。
那佛祖轻轻撑开船桨,只见上游飞快地漂下一具死尸。
唐三藏见了大惊,孙悟空却笑道:
“师父莫怕,那个原来就是你!”
八戒也道:“是你,是你!”
沙僧拍手道:“是你,是你!”
那撑船的也打着号子说:
“那是你!可贺可贺!”
三人一同应和。
船儿稳稳当当,不多时便渡过了凌云仙渡。
三藏这才转身,轻轻一跃,踏上了彼岸。
有诗为证:
脱却胎胞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
今朝行满方成佛,洗净当年六六尘。
这正是广大智慧,抵达彼岸的无上法门。
四人上岸回头,那无底船和接引佛祖已不知去向。
孙悟空这才说明那是接引佛祖,唐三藏恍然大悟,
急忙转身向三个徒弟道谢。
孙悟空道:
“不必相谢,彼此扶持罢了。我们亏得师父解脱,借佛法修行,幸而成正果;师父也依赖我等保护,秉持教诲,喜脱凡胎。师父你看,眼前这花草松竹、鸾凤鹤鹿的胜境,比那妖邪幻化之处,孰美孰恶?何善何凶?”
三藏称谢不已。
四人只觉身轻体健,一步步迈上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