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这封书信的主人正是那个刻着离谱内容的大秦首位女相顾绫雪!
那是她写给其兄长的一封家书!
说是什么想要提议秦始皇在四月某一日,定一个万愚节,让这一天的人们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出新奇有趣的玩笑点子,再通过互相开玩笑,互相捉弄来制造欢乐的氛围缓解生活压力,问他兄长觉得她这个提议如何呢!
你说如何呢?!
众人看着那「愚民之戏,可定四月朔日为戏乐之节」的字迹,越看越有些窒息!
你一个那么位高权重的人,不应该严肃、权威点吗?
究竟是怎么想到这么荒谬的点子的!?
半晌,王老教授的声音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她提议在秦朝过愚人节?”
“咳。”一位研究员艰难地开口,安慰说道:“教授,这愚人节提议只是她的个人观点,不代表真的实施了!”
“先不说其兄长肯定会拦着点,就说始皇帝也不会采纳吧!?”
“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她肯定没有提议过!又或者私下提议但被驳回了!”
“算了,毁灭吧,这历史没法研究了......”角落里,一人满脸生无可望的嘀咕道。
“难道就不能既研究严肃课题,又喜欢开玩笑吗?”有人觉得即便这位大臣提议过愚人节,也不代表她的其他言论是假的。
“行了,继续查。”王老教授有些疲惫的捏了捏眉心。
其实他也没有真的怀疑刻石的真实性。
毕竟刻石仪式那一日,是秦朝的祭天大典!
那等严肃重要的场合,即便是秦始皇非常尊宠之人,也不能开这种玩笑。
他还是倾向于是真的。
尽管真实情况可能会与他们想的不一样。
但万一呢?
还是得严肃对待,认真去找!!!
沉默中,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
良久,一人突然惊呼道:“老师,这位工师的陪葬文书里写着,昔督南天门工事,见铜人持炬登天!”
“什么?”
“这里还有!”
“天门高九丈九尺,以陨铁为基,内置机关三千?”
“……?”
接下来的数日时间里,不断有人从一些地方官员、士绅、方士、甚至普通百姓的日记、书信、札记等个人文献中,查询到一些蛛丝马迹。
出土的秦代某贵族的竹简日记中,记载:咸阳来使,携天工数十,于骊山北立巨构。夜半,见银衣者攀柱而上,入云而隐……使者戒曰:“此乃陛下通天之途,不可妄言。”
某方士的玄秘札记也有记载:遍寻古籍,终在《云台异志》残卷中,窥见上古奇术端倪。
书中所载登云之术,需以玄铁铸巨柱,引日月精华贯于其中,柱身刻星斗符文,便可借天地之力,托举凡人直上九霄 。而 “天门之境”,乃云雾深处的朱红宫阙,门悬璇玑,缀以夜光神珠,守以金甲神将 。
据言通过登云之柱,穿过天门,便能得见仙人,习得长生不老之法。
吾观星象,近日紫微星旁现异象,恐与此秘术相关。
若能破解其中奥秘,必能参透天地造化,成就不世之功!
有一处秦代村落遗址中,一封农妇写给戍边丈夫的家书也提到:近日乡里传言,骊山夜有天火落下,里正严禁谈论,违者罚作苦役……
……
“银衣者攀柱而上?入云而隐?”
“通天之途??”
“登云之术,托举凡人直上九霄???”
“穿过天门,便能得见仙人?”
“这,这简直是……”
一间间会议室内,信息互通有无的教授学者们全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此起彼伏的深呼吸声中,每个人的脸上都是震撼又有些无力。
良久,王老教授枯瘦的手指有些微微颤抖,指着那句“铸玄铁为柱,纳星斗之力”的记载,有些怀疑人生的问道:“这是在描述垂直升降的装置?”
“会不会是大气层折射形成的海市蜃楼?”
“总该不会是太空电梯吧?呵呵,哈哈……”
“我觉得……有点问题,这些记载的地点又是咸阳,又是骊山的,秦始皇四十一年的时候不是就已经从咸阳迁都秦京了吗?新的都城阿房宫也以原来的广阳郡蓟县为中心,要说真有……那个啥的话,也不该在骊山那边吧?”
会议室再次陷入死寂。
“今天就先到这儿吧,下班回去休息。”王老教授似乎很疲惫,声音也沙哑得厉害,对室内的所有人说道:“记住,在没有彻底研究清楚之前,不该说的一个字都不要往外透露。咱们这行容不得半点差错,更经不起外界的无端猜测。”
“知道了教授,守口如瓶是咱们这行的底线!”
众人纷纷附和。
王老教授点了点头,随后挥了挥手,拖着沉重的步伐缓缓的朝会议室门口走去。
众人看着老教授离去的背影,一时都没了声响,只能各自收拾东西,带着满腹的心事默默下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