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贩的增加是大势所趋,正如那些文臣所预料的那般,一旦开放商贸,必然会有诸多农户工匠投身其中。
不过,在朝堂上,并没有人站出来说这个。
现在的大明圣人,讲究的就是一个数据,让文臣意外的是,虽说有不少农户从农村向村镇转移,可耕地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相反,因为税赋政策的变动,耕地农户反而变多了许多。
大明户部每半年就要理前半年的田亩数据,能明显看出耕地在不断增加。
这也是必然,只不过其中的理由,有些朝臣知道,也不敢说出来。
从洪武到正统,期间除开国之初,因百废待兴,百姓回归农田,而后八十年,各种反乱再起,流民便开始增加。
在户籍制度的限制下,想要脱离束缚住自己的身份,只能举家钻入山林或者其他人迹罕至的地方。
现在,儿子前往县镇行商,老父亲在地里种田,这并没有什么限制,而因为按田地收税,老父亲并不会因此而背上更重的税赋,当然,若是儿子还分到田地而不种,那只能麻烦亲戚,或是低价租给想种的人。
田地本身属于朝廷,而田地越多,税赋越多,这其中就涉及到了耕种成本,承包越多的土地,就要有足够的劳动力,若是粮价合适,承包土地的人还能从中赚出差价。
如此,田地便没有被荒废的道理,把洪武定下来的户籍制度模糊化,才能逐渐让经济转型,刺激更多的劳动力,方便调整经济结构。
可这些事情,朝臣不能说,也不敢说,就算是实事求是,但因为新政而否定指责先帝,那就是居心叵测。
洪武有洪武时期该做的事情,天命有天命时期该做的事情,就算中间有人行将踏错,也不能全然否定,毕竟这是以后来的目光去看前人的所作所为,视野比他们更加开阔。
朝堂最忌讳的,那就是事后诸葛亮,朱祁钰之所以强调数据,便是因为朝堂的一言一行都将被记录,若是朝臣都事后诸葛亮,那又有谁敢突破尝试?
没有哪个朝臣希望未来有一天会被人在朝堂上拉出来鞭尸,相互不否认,这就是默契的妥协。
朱祁钰也没有鞭尸的习惯,毕竟朱见深那么可爱懂事,若是因为自己的态度而影响到孩子的生长环境,造就下一个朱颙炔,那也是朱祁钰所不想的。
现在的朱见深和朱见济感情很好,都在学校中学习,朱祁钰也时常关心他们的学业。
因为没有传授什么帝王心术,反而让朱见济在学校里更加受欢迎,毕竟一个皇子的头衔,且平易近人,换谁都愿意接触一下。
有的大家族里的孩子,三岁便能看老,毕竟都是言传身教,到了十岁,就是一副老头子的做派,那样的孩子,在学校里并不受欢迎。
武备学校囊括了众多武勋子弟,可没有哪个子弟敢打着结交未来太子的心思去交好朱见济,毕竟,朱见济还是皇子,并非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