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秘密出使张献忠的成功,如同在暗流涌动的天下棋局中,悄然布下了一枚远方的活棋。
尽管没有白纸黑字的盟约,但张献忠那颗被挑动起来的野心,已然成为悬在李自成大顺政权西南方向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陈远深知,外交上的纵横捭阖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命运的,终究是硬实力的碰撞。
就在柳如是返回太原,详细禀报出使经过后不久,来自东南方向的战报,如同急促的鼓点,再次敲响了备战的警钟。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李自成在北京紫禁城武英殿正式登基,称“大顺皇帝”,建元“永昌”。
登基大典的喧嚣尚未散尽,志得意满的李自成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新一轮的军事扩张。
他的首要目标,直指盘踞南京、看似富庶实则腐朽不堪的南明弘光朝廷。
大顺军主力在刘宗敏、刘芳亮等将领的率领下,大举南下,兵锋直指江淮重镇徐州、淮安。
南明军队虽数量不少,但军纪废弛,将领各怀异志(如江北四镇高杰、刘泽清等),面对如狼似虎的大顺军,一触即溃,望风而逃。
徐州、淮安相继失守,大顺军饮马长江,南京门户洞开。
弘光朝廷一片恐慌,小皇帝朱由崧和马士英、阮大铖等人除了互相指责和祈求上天庇佑外,拿不出任何有效的应对之策。
消息传至太原,大陈高层齐聚议事殿,气氛凝重。
“李闯动作好快!”
秦玉凤指着地图上急速南推的红色箭头,语气严肃,“照此速度,南明恐怕支撑不了多久。
一旦南京陷落,江南财赋之地尽入李闯之手,其实力将暴增数倍!
届时,北方已无明廷牵制,他必然调转枪头,全力西向,我大陈将首当其冲!”
兵部尚书赵胜补充道:“探马来报,李闯虽主力南下,但在山西边境及北直隶一带,仍留有数万兵马,由制将军谷英统率,显是防备我军。
若其南方战事顺利,这支偏师很可能转为进攻先锋。”
苏婉清看着户部的钱粮报表,忧心忡忡:“江南若失,天下粮仓落入敌手,我军日后钱粮来源将大受影响。
且李闯若整合南方,势必更难对付。”
陈远沉默地听着众人的分析,目光紧锁地图上那条代表长江的蓝色线条。
历史的惯性似乎依然强大,南明的溃败比他预想的还要迅速和彻底。
绝不能坐视李自成轻易吞并江南!
“不能再等了!”
陈远霍然起身,声音斩钉截铁,“必须让李闯在南边,陷入泥潭!
南明虽腐,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江淮一带亦有史可法等忠勇之士。
我大陈不能直接出兵与李顺决战,但可以另一种方式,助南明一臂之力,共抗李自成!”
“王上之意是?”柳如是若有所思。
“借师助剿,隔岸观火!”
陈远吐出八个字,眼中精光闪烁,“我们不出动主力,但可以提供南明最急需的东西——精良的军械,尤其是火器!
还有,有限的军事顾问!”
他详细阐述计划:
1. 军火援助:立即从大陈武库中,调拨一批淘汰下来但仍远胜南明军装备的旧式鸟铳、火炮、铠甲、箭矢,以及大量火药铅弹。
以“支援明室,共御国贼”的名义,通过秘密渠道,绕过腐败的南明朝廷中枢,直接运送给在前线苦苦支撑的史可法等人。
2. 派遣顾问:挑选一批经验丰富的低级军官和工匠,伪装成流民或商人,混入史可法军中,负责指导火器使用、维修,传授守城和野战经验,提升其战斗力。
3. 情报共享:将大陈斥候侦查到的关于大顺军部署、动向的情报,有选择地提供给史可法,助其判断敌情。
4. 舆论造势:通过《朔方新报》及其他渠道,大力宣扬李自成军的暴行(如在北京的拷掠),鼓吹“华夷之辨”,将大顺政权塑造为毁灭文明的流寇,将大陈和南明的抵抗包装成“保卫华夏文明”的正义之战,争取天下士民之心。
“此计大妙!”
柳如是首先赞同,“此举有四利:
一可增强南明抵抗能力,拖延李闯南下步伐,为我争取时间;
二可消耗李顺军力,使其无法全力图我;
三可赢得‘援明抗闯’的美名,占据道义高地,吸引人才;
四则,这批军械于我而言已是次级品,却能发挥最大效用,且可通过贸易从南明换取我急需的物资(如江南丝绸、茶叶、白银),实为一举多得!”
秦玉凤也明白了其中关窍:“不错!让史可法他们拿着咱们的刀枪,去和李闯拼命!咱们既不用损兵折将,又能看他们两败俱伤!”
苏婉清笑道:“如此一来,江南的钱粮,也不会轻易落入李闯之手了。”
计策已定,大陈这台高效的机器再次开动。
一批批封装严实的军械从太原武库起运,由精干人员押送,沿着崎岖小道,避开大顺军控制区,秘密送往江淮前线史可法的军营。
同时,数十名精心挑选的朔方军老兵和工匠,化整为零,潜入南方。
当时,史可法正困守扬州,外无援兵,内乏粮饷,面对大顺军的重重围困,几乎陷入绝境。
突然收到来自北方大陈王国的这批“雪中送炭”的军火援助和“志愿人员”,简直是喜出望外!
他虽然对陈远这个“僭越”的王爷心存疑虑,但在此生死存亡关头,任何援助都至关重要。
他立刻将这些装备分发给守城将士,并虚心接纳了“顾问”们的建议,加固城防,改进战术。
得到加强的扬州守军,战斗力有所提升,抵抗变得更加顽强。
虽然最终未能改变扬州陷落、史可法殉国的悲剧结局(历史惯性依然强大),但却极大地迟滞了大顺军的进攻节奏,给大顺军造成了远超预期的伤亡,也为南明其他地区的布防争取了宝贵时间。
李自成原本势如破竹的南征步伐,在长江北岸被狠狠绊了一下。
更重要的是,大陈“无私”援助南明抗闯的事迹,随着商旅和难民传播开来,在士林和民间赢得了广泛赞誉。
许多对南明失望、又厌恶流寇的士人百姓,开始将希望寄托于北方这个新兴的“陈王”身上。
共抗李自成,暗助南明局。
陈远这招“借师助剿”,虽未改变南明最终覆亡的大势,却成功地给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放了一次血,延缓了其统一南方的进程,为大陈自身的巩固和发展赢得了至关重要的战略时间。
同时,也在道义和舆论上,为自己镀上了一层“正义”的光环。
天下这盘棋,因为大陈这看似不经意的“援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