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安
1939年的秋天,我踏入国立三中女子部初二的教室,自此开启了长达五年的求学生涯。这段在战火中淬炼的岁月,物质条件虽艰苦到极致,精神世界却丰盈得如同盛夏的星河。如今回望,那五年不仅是我生命中最纯粹快乐的时光,更是塑造灵魂的黄金岁月,像窖藏的美酒,愈久愈显醇香。
经历过国破家亡、失学漂泊的苦难,我们比任何人都懂得读书机会的珍贵。清晨的桐树林里,总回响着此起彼伏的读书声;深夜的油灯下,笔尖沙沙声与窗外虫鸣交织成曲。而这一切努力的背后,是一群以校为家、爱生如子的师者,用他们的心血为我们撑起一片求知的天空。
首当其冲的便是周邦道校长,他以民国高等考试头名的斐然成就,早已在教育界声名远扬。每次校会上,他站在讲台上讲述抗战建国,责任在吾躬的家国情怀,目光如炬,字字千钧,让台下数百双眼睛里都燃起炽热的光。正因他的德高望重,国立三中汇聚了一大批学识渊博、责任心极强的教师,为我们搭建起通往知识殿堂的桥梁。
在女子部,最温暖的记忆莫过于与老师们朝夕相处的文坛宿舍。训导主任与单身女教师们放弃了私人空间,与我们同吃同住。她们的身影永远出现在晨雾弥漫的操场、灯火摇曳的自习室,和我们一起在寒风中跑步,在停电时秉烛夜读。这份甘苦与共的情谊,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师生关系,更似乱世中相互依偎的家人。
吴健渝、钱淑仪、金荫珍三位单身女教师,如同三株并蒂莲,将青春都奉献给了三尺讲台。她们挤在一间狭小的宿舍里,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却从不抱怨。记得那年冬天,我领到的棉制服领子宽大,显得格外单薄。吴健渝老师蹲下身,轻轻替我整理衣领,温声说道:大一点好,你长胖一点再长大一点就合身了。她眼中的疼惜,比任何棉衣都更温暖。
数学教师蒋宪鋆先生,是改变我人生轨迹的重要引路人。这位操着软糯苏州口音的老师,总带着鼓励的笑容,用你今朝能做弗出?的关切话语,激发我攻克一道道数学难题。她独创的突击考试法,让我们时刻保持学习状态。为了不辜负她的期待,我一头扎进图书馆,啃食刘熏宇先生妙趣横生的数学通俗读物。当得知她因工作调动要离开时,我和同桌洪志菁相拥痛哭,泪水打湿的不仅是校服衣襟,更是那份难以割舍的师生情。
语文教师严思缃先生,则像一本行走的典籍。她讲起《诗经》里的关关雎鸠,能从先秦风俗谈到魏晋风骨;解析李白的诗,又能旁征博引数十首佳作。每当我在作文本上涂鸦打油诗,她总会用红笔细细批注,逐字逐句修改。那些密密麻麻的评语,不仅是文学指导,更是她对学生的殷切期待。
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舍弃了组建家庭的机会,将全部心血倾注在教育事业上。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培育国之栋梁的重任。如今时代变迁,虽不再要求知识女性必须选择单身,但她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像璀璨星辰,照亮教育的天空。值此铜仁地区政协编纂国立三中文史资料之际,谨以这篇文字,向我的老师们献上最诚挚的敬意——愿这份师恩,如同梵净山巅的明月,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李文安,女。国立三中女高中1944届毕业生。通讯处:南京多伦路79—20。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