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正
(一)勤工俭学
我们教养院来的10个同学,都是贫家子弟,绝大多数还是农民的儿子。在抗战时期,一般在后方有亲属接济的同学,生活尚且艰苦,更何况我们这些身无分文的“难童”学生了。当时国家发给的全部生活费是每人每月2斗3升米(每斗14斤,共32斤)。烧柴、菜金,亦由学校统一掌握。可以想象。像这样低的生活标准,除了半果腹外,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呢?书是不用买的,学校统一借读。上班用了下班用,一级转一级。可是,其它学习用品总是不能缺的。钱,从哪里来?学校为我们这些“特困户”也真操尽了心。当然,我自己也千方百计自力更生来解决。
开荒种菜是我们最基本的自助手段。常年坚持,从不间断。学校后边的山坡地很多,我们就挖地种菜。因为学习紧张,只能种些省时省工易管理的蔬菜,收下后卖给伙房,收取一定的报酬。掏粪、施肥、浇水都是又脏又累的活,但我们坚持干。为了生活,为了学习,我们必当这样干。
搬到高中部后,学校继续为我们考虑勤工俭学的门路,把在编的校工辞退一个,其工作由我们分担,其工资也给我们。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往各班送油灯。那时,晚自习都是点的木油灯,一桌两人一盏。每天晚饭后,我们就紧张地擦拭所有班级的灯盏并把木油加满,灯芯装好;然后用木托盘,一个教室一个教室地把灯送到同学们的桌上。同学们在这微弱的灯光下,专心致志的做着功课,我们也紧张地做着自己的作业。晚自习结束后,我们又一一把灯收回来。
分校从江口搬到铜仁后,我们住在火神庙,当时是初中部(包括实验班)。学校深知同学们生活艰苦,食不果腹,于是就想方设法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学校便号召各班级开荒种菜。另外又买了几只羊,希望生仔繁殖,膘肥体壮。谁来放牧这些羊呢?老师征求我们几个最穷的学生的意见,看谁愿干?由于我从小在家放过羊,我就自告奋勇担任这个“羊倌”。当时想,山坡上,城墙边,野草茂密;课余,把羊拴在小树上,一边放牧,一边看书,又有报酬,是可以干的,于是便欣然领命。第一个月给我5角钱,第二个月何启生老师又给我增加到1元。“放牧”并不都是诗情画意,有时看书入神,不小心,羊跑去吃人家的菜,就要挨一顿训;雨天不能放牧,听着“咩咩”的叫声,心里十分不平静,紧赶下课去割草。我深深知道,羊饿了和人饿了是一样的难受。
(二)师生情
我在三中读了五年,使我感受很深的是校风严谨,学习风气好,师生情谊深。上课、早操、晚自习,老师要求严,同学自觉,都有一股子奋发向上的朝气。春去秋来,5年间我们受教于很多老师。这些老师,从来都是按时走进教室,充分备课,认真讲授,从不马虎,真正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记得有位教地理的老师,是湖南叙浦人,在校时间很短。他每次走进教室后,不带书本、讲稿,随手就把该讲的地理课的内容一一写在黑板上。对照课本,是那么详细,那么准确,使同学们惊叹不已。钱凤绾老师为了开发同学们的智力,培养大家准确、快速的思维能力和消化已学过的内容,上课后,先让大家准备好纸笔,然后出一两道数学题,限三五分钟做完。时间一到,即刻停笔收卷。这种竞赛式的学习方法虽然对大家有一定压力,但收益确实很大。老师的心都扑在学生身上,他们对学生寄予厚望。那时听说升学率在国立中学中是最高的。记得初中部院内悬挂着几个醒目大字:“鲲鹏志气,龙马精神”。同学们把学校老师的殷切希望牢记在心,努力学习,锐意进取。早晨,山坡上、城墙边、教室里到处是朗朗读书声,什么节假日呀,严寒酷暑呀也都自学不辍。
学校当时多是流亡师生。生活十分艰苦,但师生间,同学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之情是很深的。在江口分校时,由于教养院送给我们的棉衣棉裤被被子那个王先生拐卖而逃,从而使我们陷入了万分困苦的境地。无衣无被,难以御寒,白天冻得发抖,夜晚两个人蜷缩在一床夹被下,靠互相的体温抵御那难耐的寒冷。然而这又何济于事!正当我们极度困难之际,有的老师和同学伸出了援助之手,捐赠了少量的旧衣和一床旧棉絮。东西虽少,却是雪里送炭。当时,我身上曾穿过一条钱老师(搞总务)刚脱下的裤子,余温犹在,情暖人心。还有一个老学长(姓李、河南人),他毕业离校时,也留下一件旧衣服,当时这是最好的馈赠。
入中学第二个暑假,黄洁尘同学邀我去江口他家作客。他家并不宽裕,只有一个母亲操持家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以无私的友谊款待我这个一无所有的穷学生,住了一个暑假,使我永远难忘。
日本投降了,抗战胜利了!这一特大喜讯迅速传遍全校。大家奔走相告,欢呼庆贺。街上也放起了鞭炮。我到校门口一看,狂欢的人流,振耳欲聋的鞭炮声,简直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满面喜庆,不少人热泪盈眶。8年了,8年了!漫长的岁月,就等待着这一天。现在我们终于盼来了胜利。谁的热血不沸腾呢?谁的喜泪不往外流呢?
过了些日子,我们的班主任于枫樵老师邀我们全班到他家作客。一向对我们要求很严的班主任,突然请我们全班吃饭了。当时是很难想像的事,因为我们知道老师的生活水平低得可怜。
到老师家,我们这些平时馋相十足的学生,不但大嚼大咽了老师及师母做的许多可口饭菜,而且还喝了酒。老师啊!我们深深懂得这不仅仅叫我们饱一饱口福,而是欢度我们久盼的抗战胜利。而更意味深长的可能是不久我们就要天各一方了。此时此刻,痛饮吧!不少同学都喝得醉薰薰的,嘴里还嚷着: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在酒意朦胧中,我想到:
今宵团圆酒,何日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