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世年
1940年的暑假,炽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燥热的气息。作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我们在自愿报名的情况下,加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抗日宣传活动。学校精心组织了约二十名男同学,目标是前往苗族群众聚居的乡村,将抗日救国的火种播撒在这片土地上。出发前,大家纷纷换上草鞋、挎着简陋的背包,没有一人因艰苦的条件而退缩,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学校为此次活动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提前与当地进行联系,为我们解决了食宿问题,还准备了珍贵的锅巴盐和布鞋,这些物资不仅是生活保障,更承载着学校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就这样,我们浩浩荡荡地朝着离铜仁东北20多华里的川洞场进发。一路上,大家相互扶持,步行的疲惫被即将开展宣传工作的兴奋所冲淡。抵达目的地后,我们迅速分工,自己动手拾柴生火、淘米做饭,在简陋的环境中搭建起临时的“营地”。至今,我仍清晰记得李叔甫、陈家治等同班同学忙碌而认真的身影,那段共同奋斗的时光,成为了记忆中最珍贵的片段。
川洞场是一个宁静的山区,尽管抗日战争已持续数年,外面的世界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但这里却仿佛是被遗忘的角落,生活依旧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由于过去军阀频繁抓兵,当地群众对服兵役充满恐惧和抵触,对于救国服兵役的真正意义更是知之甚少。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深知此次宣传任务的艰巨性。
为了让抗日救国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开展宣传活动。每逢当地赶场,集市上人头攒动,我们便早早占据显眼的位置,挥毫泼墨在墙壁上刷下“抗日救国,人人有责”“保家卫国,匹夫担当”等振奋人心的标语;在人群聚集的空地上,同学们齐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激昂的旋律在山间回荡,不少群众停下脚步,眼中泛起共鸣的泪光;我们还自编自演短剧,通过生动的情节展现日军的暴行和中国军民的英勇抗争,引得观众义愤填膺,纷纷高呼口号;在座谈会上,我们耐心地向群众讲解抗日形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服兵役对于保卫国家、守护家园的重要性,倾听他们的担忧和疑虑,并一一解答。
然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太平,即使在这偏远山区,夜晚也时常能听到稀疏的枪声,黑暗中仿佛隐藏着未知的危险。但这些并没有吓倒我们,大家依旧坚守岗位,有条不紊地开展宣传工作。或许是因为我们这群身着粗布衣裳、背着简陋行囊的学生,一看便知是为抗日奔走的“穷书生”,既无钱财可图,也与他人无冤无仇,所以并未遭遇抢劫或伤害。
在川洞场的日子里,我们与苗族群众逐渐熟络起来。他们看到我们不辞辛劳地宣传抗日,被我们的热情和真诚所打动,开始主动向我们倾诉生活中的困难,也对我们的工作给予越来越多的支持。有的老乡会送来自家种植的蔬菜,有的帮忙搭建演出场地,还有的积极向身边人宣传抗日理念。这种互动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只要用心沟通,就能打破隔阂,凝聚起团结抗日的力量。
这次充满意义的集体社会活动,不仅在当时激发了川洞场群众的抗日热情,更对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让我们走出校园,真切地了解到民间的疾苦,体会到责任与担当的重量;它教会我们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信念,如何用实际行动去影响他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段经历都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也让我们坚信,青年学子的力量汇聚起来,定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