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立项的兴奋感过去后,苏念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实际工作中。她深知,三个月的种子期转瞬即逝,必须争分夺秒。
组建团队是首要任务。她仔细分析了项目需求,确定需要一名核心技术人员(张辰已口头答应)、一名UI\/Ux设计师、一名具备地产营销经验的市场专员,以及一名负责项目协调和进度管理的成员。
然而,李晓晴的“建议”言犹在耳。如果完全听从安排,接收那些能力平平或心思不明的成员,项目很可能尚未启动就步履维艰。但公然违抗部门经理的“建议”,在职场是大忌。
苏念思考良久,决定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她首先按照流程,向李晓晴提交了一份正式的《项目团队成员需求表》,其中罗列了所需的岗位和能力要求,并抄送了陆时衍。这是“明修栈道”,表明她遵循组织程序,尊重上级。
同时,她开始主动物色合适的人选,这是“暗度陈仓”。她利用午餐、休息时间,有意无意地与其他部门的同事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专业能力和项目负荷。
技术方面,张辰自然是首选。她正式向技术部发出了借调张辰部分工作时间的申请。不出所料,技术部经理以“项目资源紧张”为由婉拒。苏念没有气馁,她请张辰私下评估项目初期的技术难点和工作量,准备了一份详细的技术可行性及资源需求说明,直接附在了给陆时衍的第一次周报里。她知道,陆时衍关注的项目,下面的人不敢太过敷衍。
设计师方面,她看中了设计部一个叫林薇的女孩。林薇比她早一年入职,作品很有灵气,尤其擅长构建未来感和科技感的视觉体验,但性格有些内向,不擅争抢,在人才济济的设计部并不突出。苏念在一次跨部门分享会上注意到她,主动结交,发现彼此对创新设计的理念很契合。她向林薇发出了邀请,林薇对VR项目很感兴趣,但担心部门不放人。苏念让她先准备一些与VR界面相关的概念设计稿。
最棘手的是市场专员和项目协调。这两个岗位理论上最应该从市场部内部产生,也最容易受到李晓晴的干预。
果然,李晓晴很快找她谈话,推荐了两个人选。一个是赵倩,和李晓晴关系密切,善于察言观色,但专业能力泛泛;另一个是刚转正不久的新人刘洋,踏实肯干,但经验尚浅。
“赵倩经验丰富,能帮你处理很多对外协调沟通的杂事;刘洋有冲劲,可以多跑跑腿。我觉得这个配置很适合项目初期。”李晓晴语气不容置疑。
苏念知道,如果接受了这个安排,赵倩很可能成为李晓晴安插在项目里的“眼睛”,而刘洋则难以承担核心的市场分析工作。
“谢谢李经理为我们项目考虑得这么周到。”苏念先表示感激,然后话锋一转,“不过,关于市场专员这个角色,我有些不同的想法,想请您指点。”
她拿出准备好的资料:“VR地产营销面对的是相对高端的客群,需要深入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决策心理。我研究过我们部门过往的案例,发现徐莹姐在处理高端楼盘客群洞察方面非常有经验,她之前做的‘云顶府’项目客户分析报告,精准度很高。我在想,是否能请徐莹姐在项目初期给予一些指导,或者部分参与?”
徐莹是市场部的资深员工,能力很强,但性格耿直,不太买李晓晴的账,属于部门里的“实力派”,平时只专注业务。苏念选择她,一是看中她的专业能力,二是徐莹的相对独立性可以一定程度上平衡李晓晴的影响。
李晓晴显然没料到苏念会提出徐莹,愣了一下,脸色微沉:“徐莹手头有几个重要项目,恐怕抽不出时间。”
“不需要全职,只需要她每周能抽出几个小时,帮我们把把关,尤其是在目标客群画像和初期体验场景设计上。”苏念退而求其次,“这样既能借助她的专业经验,又不影响她现有工作。李经理,您看可以吗?”
苏念态度诚恳,理由充分,让李晓晴难以直接拒绝。她沉吟片刻,勉强道:“我问问徐莹的意思吧。”
“至于项目协调,”苏念趁热打铁,“刘洋愿意加入我很感谢。初期确实有很多基础性工作,比如资料整理、会议安排、进度跟踪等,我觉得刘洋可以主要负责这部分,也能快速成长。您觉得呢?”
这样安排,既接受了李晓晴推荐的人(刘洋),又将其放在了合适的位置(基础协调),同时为自己争取到了更核心的专业资源(徐莹的指导)。李晓晴盯着苏念看了几秒,似乎想重新审视这个看似温和的下属,最终摆了摆手:“就先按你说的试试吧。协调好部门内部关系,别出乱子。”
“好的,谢谢李经理支持。”苏念暗暗松了口气。这第一关,算是勉强过去了。
接下来几天,苏念积极推动团队组建。她不断与张辰沟通技术方案,催促林薇的概念设计,主动找徐莹请教客群分析的问题,并给刘洋明确了初期的工作清单。她还抽空参加了公司组织的项目管理线上培训,恶补相关知识。
她的周报写得详实而清晰,列明了项目目标、本周进展、遇到的问题、下一步计划以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尤其是技术资源借调遇到的困难。这份周报直接发给了陆时衍和李晓晴。
周五下午,苏念收到了总裁办陈洁的通知,陆时衍要听她项目的面对面汇报。
她带着准备好的材料,再次走进总裁办公室。这次,她感觉自己的心态平稳了许多。
陆时衍快速浏览了她的周报,重点询问了技术路径的细节和客群分析的初步结论。
“技术部那边,还没协调好?”他抬眼问道。
“技术部经理表示资源紧张,正在协商。”苏念如实回答。
陆时衍没说什么,在平板电脑上操作了几下。然后,他看向苏念:“团队磨合得怎么样?”
“还在初步阶段,但大家积极性都很高。张辰工程师在业余时间帮我们做了很多技术预研;林薇的设计概念稿很有创意;徐莹姐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市场洞察;刘洋在熟悉项目资料和建立文档管理体系。”苏念客观地汇报,突出了每个人的贡献。
陆时衍点了点头,似乎对她的团队管理思路还算认可。“种子项目的资金下周会划拨到专门账户。记住,三个月时间,证明它的价值。”
“我明白,陆总。”
从办公室出来不久,苏念就收到张辰发来的消息:「奇了怪了,我们老大刚找我,说你们项目技术借调申请批了,让我下周开始投入20%的工作时间!你找陆总告状了?」
苏念看着消息,心里明白,是陆时衍刚才的操作起了作用。她回复道:「没有告状,只是正常汇报进展和困难。欢迎正式加入!」
她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流。项目终于艰难地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她有了名分,有了微薄的资金,也有了初步的、虽然还不稳固的团队。
她知道,李晓晴不会就此罢休,项目的技术难题、市场不确定性都还是巨大的挑战。但此刻,她心中充满了斗志。这个由她一手推动、并亲自组建团队的项目,就像她亲手栽下的树苗,她必须倾尽全力,让它茁壮成长。
她回到工位,在项目计划书上,“团队组建”这一项后面,打上了一个勾。下一个目标:完成最小可行产品(mVp)的概念验证。真正的战斗,现在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