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后二人推心置腹的深夜长谈,如同春风化雨,彻底涤荡了太子宇文宸心中的惶恐与迷雾,使他真正理解了父皇高瞻远瞩的禅位深意与那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期许。心结既解,宇文宸如同脱胎换骨,一扫连日来的阴霾,以饱满的精神和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到禅位大典的筹备与监国理政之中。其沉稳干练的作风,愈发赢得了朝臣们的信服与拥戴,朝局迅速趋于平稳,只待那历史性时刻的来临。
吉日择定,乃钦天监反复推演选出的黄道吉日,寓意“日月同辉,江山永固”。这一日,晨曦微露,整个紫禁城便已苏醒,沐浴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之中。宫门次第洞开,汉白玉铺就的御道净水泼洒,一尘不染。仪仗卤簿从太和殿前一直陈列至午门外,旌旗猎猎,甲胄鲜明,文武百官身着隆重的朝服,按品秩肃立于丹墀之下,宗室王公、勋贵外戚位列前排,各国使节亦盛装观礼。空气中弥漫着香料与烛火的气息,万籁俱寂,唯有风声掠过旌旗的猎猎作响,等待着见证这千古罕见的盛世禅让。
辰时正刻,太和殿顶的景阳钟撞响,声震九霄,紧接着,午门外的鼓声如雷般轰鸣,钟鼓相和,宣告着大典正式开始。庄重悠扬的《中和韶乐》奏响,在礼官高昂的唱赞声中,大永王朝的至尊——太上皇宇文渊与太上皇后陈微儿,身着象征最高等级的十二章纹衮服与凤冠霞帔,在百官的跪迎和山呼万岁声中,缓步登上太和殿前的高台,落座于早已设好的宝座之上。虽已禅位,然其威仪不减,目光扫过全场,带着卸下重担后的从容与对往昔岁月的深沉回望。
紧接着,乐声转为《朝天子》,更加激昂隆重。皇太子宇文宸,身着太子衮冕,在引礼官的引导下,步履沉稳,神情庄重,一步步踏上丹陛,直至御前,撩袍跪倒,行三跪九叩大礼。
礼部尚书手捧紫檀木匣,躬身至御前。宇文渊亲手开启木匣,取出早已用朱砂誊写、加盖传国玉玺的《禅位诏书》,朗声宣读。诏书文辞恳切,追溯创业维艰,感念君臣同心,盛赞太子仁孝贤明,申明禅位乃为江山永固、社稷长安之至公至正之举,并告诫新君敬天法祖、勤政爱民。诏书宣读完毕,宇文渊亲手将这份象征着至高权柄的诏书,交到跪伏于地的太子手中。
随后,是最为关键的环节——神器移交。内侍监奉上盛放“皇帝之宝”传国玉玺的金盘,宇文渊郑重拿起玉玺,凝视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难言的情绪,最终化为释然与期许,将其稳稳地放入太子宇文宸高举过顶的双手中。紧接着,代表兵权的“虎符”与象征天子身份的“龙纹圭”也依次移交。每一件神器的传递,都伴随着礼乐的高潮与百官愈发恭敬的叩拜。
太子宇文宸接过所有神器,再次向太上皇、太上皇后行大礼,然后在内侍的搀扶下起身,转向文武百官。此刻,他不再是大永的储君,而是受命于天、承继大统的新一代帝王!
礼官高唱:“请新皇帝升御座!”
宇文宸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步履沉稳地走向那至高无上的龙椅,缓缓坐下。这一刻,太和殿前再次响起山呼海啸般的万岁之声,声浪直冲云霄,宣告着一个旧时代的完美落幕与一个新时代的正式开启!
登基仪式后,便是宣布改元。钦天监早已拟定数个寓意吉祥的年号供新君选择。宇文宸略一沉吟,选择了“景和”二字,取“景星庆云,天下和乐”之意,既寄托了对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也暗含了对太上皇开创的“永”世基业的继承与发扬。诏告天下,自即日起,改元景和,大赦天下(十恶不赦者除外),普天同庆。
新皇宇文宸端坐龙椅,接受百官、宗室、使节的朝拜贺表。他言语清晰,恩威并施,对老臣多加抚慰,对年轻官员勉励有加,展现出沉稳的帝王气度。各国使节也纷纷上前,献上国书贺礼,表达对新朝的恭顺与对延续友好关系的期盼。
大典持续近两个时辰,仪式繁复而庄重,每一步都遵循古礼,彰显着皇权传承的神圣与威严。整个过程中,太上皇宇文渊与太上皇后陈微儿始终面带欣慰笑容,静静注视着儿子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当他们看到宇文宸从容应对,气度天成时,眼中满是骄傲与放心。
当日午后,盛大的国宴在宫中举行,宴请群臣与使节。夜幕降临时,京城取消宵禁,万家灯火,百姓自发走上街头庆祝,舞龙舞狮,烟花爆竹,将喜庆的气氛推向高潮,真正实现了“与民同乐”。
禅位大典的圆满成功,标志着大永王朝的权力交接以最平稳、最隆重的方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