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学院的创立,如同在盛世画卷上添了一笔锐意进取的亮色,象征着大永王朝在文治教化上迈入了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新阶段。而几乎与此同时,另一桩更为直观、更能彰显帝国鼎盛气象的盛事,亦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那便是十年一度的“万国来朝”大典。
此乃大永太祖皇帝定下的旧制,意在昭示天朝上国物阜民丰、泽被万邦的威仪。然历代以来,或因国力未逮,或因边患未平,规模时有起伏。而到了宇文渊与陈微儿治下,经过十余年的励精图治,大永已是四海升平,仓廪丰实,军威赫赫,文教昌明。西域商路畅通无阻,东南海舶云集,北方边患已靖,西南诸部归心。此番“万国来朝”,其规模与盛况,注定将远超前代,成为见证此番太平盛世的最辉煌注脚。
大典前夕,整个京城便已沉浸在一片节日般的喜庆与忙碌之中。工部督率能工巧匠,将皇宫内外、主要街巷装饰一新,彩绸飘扬,宫灯高悬。礼部官员更是忙得脚不沾地,核定各国使节名单,安排下榻的四方馆舍,演练繁复的朝觐礼仪,确保无一疏漏。京兆尹则加派人手,肃清街道,加强巡防,务求展现天朝京师的井然有序与祥和安宁。
宇文渊对此盛典极为重视,视其为彰显国力、睦邻友好的重要契机。他每日必召见礼部、鸿胪寺官员,亲自过问细节。陈微儿虽不直接参与外事,但亦从旁协助,尤其关注对各国使团尤其是其女眷的接待安排,力求在威严中透出友善与包容。太子宇文宸更是将此视为绝佳的学习机会,跟随父皇参与筹备,聆听父皇与重臣讨论对外方略,眼界大开。
吉日既定,各国各部的使团便沿着水陆通道,络绎不绝地抵达京师。一时间,京城内外,异服殊音,珍奇盈路,令人目不暇接:
西域诸国:龟兹、于阗、疏勒等国的使团,骑着高大的骆驼,满载着晶莹的玉石、华美的地毯、悠扬的胡乐和妖娆的胡旋舞姬,风尘仆仆而至。
北方部族:已臣服并接受册封的回纥、契丹等部首领,献上矫健的骏马、锋利的宝刀、珍贵的皮草,以示恭顺。
南海番邦:林邑、真腊、爪哇等国的使者,乘着巨大的海船,带来了璀璨的明珠、馥郁的香料、罕见的珊瑚和犀角,充满了热带海洋的气息。
东方邻国:高丽、倭国(日本)的使臣,则奉上精美的陶瓷、锋利的太刀、以及工笔细绘的屏风,礼数周全。
遥远西方:甚至还有大食(阿拉伯)、拂林(东罗马)的商人兼使者,不远万里而来,带来了异域的风物和传说中的“火油”(石油)、玻璃器皿,令人啧啧称奇。
这些使团被安置在精心准备的四方馆内,受到殷勤款待。他们漫步于京城宽阔的街道,游览繁华的市集,参观宏伟的宫阙,无不被大永的富庶、文明与强大所深深震撼。
万国来朝的正日,终于来临。清晨,太和殿前广场,卤簿仪仗陈列有序,旌旗蔽日,武士肃立,甲胄鲜明,在朝阳下闪耀着金光。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按品级肃立于丹陛之下,庄严肃穆。
吉时一到,礼乐大作,声震云霄。宇文渊头戴十二旒冕冠,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威仪天成,缓步升登宝座。皇后陈微儿凤冠霞帔,仪态万方,坐于其侧。太子宇文宸立于丹陛之旁,气度沉稳。
鸿胪寺官员高声唱名,各国使节依其国力强弱、亲疏关系,分批依次入殿觐见。他们或行跪拜大礼,或躬身作揖,献上国书与琳琅满目的贡品,并致以对天朝皇帝最崇高的敬意与祝福。殿中通译官将各种语言译成华语,颂扬之声此起彼伏。
宇文渊端坐龙椅,目光平和而威严,接受朝拜,对各国使节皆有温言抚慰,赏赐亦极为丰厚,彰显天朝气度。陈微儿亦微微颔首,仪态端庄,母仪天下之风范,令在场女宾心折。整个大典过程,秩序井然,气势恢宏,将大永王朝的盛世威仪展现得淋漓尽致。
朝觐大典后,更有连续数日的欢庆活动。皇家御苑设下盛大宴会,款待各国使臣。席间,不仅有宫廷乐舞,更特允各国使团献上其最具特色的歌舞杂技。龟兹的琵琶、疏勒的筚篥、天竺的幻术、高丽的扇舞……异彩纷呈,令人大开眼界,堪称一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盛宴。
宇文渊与陈微儿饶有兴致地观看,不时与身旁的太子点评几句。这种包容开放的态度,让各国使节倍感亲切,深感天朝不仅国力强盛,更有海纳百川的文化自信。
大典期间,朝廷对各国使团极尽地主之谊,赏赐之丰厚,远超其所献贡品。宇文渊更借机与一些重要国家的使者进行非正式会谈,商讨互市、通好等事宜,进一步巩固了周边安定,拓展了外交空间。陈微儿则在后宫设宴,招待各国女眷,相谈甚欢,以柔性的外交手腕,增进了友谊。
万国来朝大典的圆满成功,将大永王朝的盛世气象推向了顶峰。它向天下昭示:这是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力强盛、文化昌明的黄金时代。四海宾服,万国来朝,不仅是宇文渊与陈微儿文治武功的辉煌见证,更是他们携手开创的太平盛世最有力的宣告。
站在高高的宫墙上,望着满载赏赐与友谊陆续离去的各国使团队伍,宇文渊握着陈微儿的手,心中豪情万丈,却又异常平静:“微儿,你看,这便是你我共同守护的江山。”
陈微儿依偎着他,目光悠远:“陛下,万国来朝,是盛世之象,亦是责任之始。如何让这繁华永驻,让万民长安,是你我,更是宸儿他们这一代,需要永远思考的课题。”
盛世之下,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