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册吟:镌刻在时光里的山河魂
清晨整理祖父的旧书箱时,指尖触到一本封面磨损的《史记》,线装的书脊已有些松动,书页间夹着的牛皮纸书签上,用小楷写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字迹虽已泛淡,却依旧透着沉甸甸的分量。风从窗棂间钻进来,带着案头檀香的气息,忽然想起祖父坐在堂屋藤椅上读史的模样——他总爱穿着浆洗得平整的青布长衫,手指顺着书页上的文字缓缓移动,读到“荆轲刺秦”时会轻拍桌案,读到“苏武牧羊”时会眼底泛红,连翻书时纸页摩擦的“沙沙”声,都像在诉说着史册里的千年故事,把整个华夏的山河岁月,都揉进了寂静的晨光里。
七岁那年的秋天,我被送到鲁南乡下的祖父家。祖父的书房里,最显眼的就是靠墙的书架,上面整齐码着从《尚书》《左传》到《资治通鉴》的各类史册,书脊上的烫金字历经岁月,却依旧闪着温润的光。每天饭后,祖父都会把我抱到膝头,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带插图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用粗粝却温暖的手指指着图画,讲“大禹治水”如何三过家门而不入,讲“商鞅变法”如何让秦国崛起,讲“贞观之治”如何迎来盛世繁华。有次我指着“郑和下西洋”的插图问:“爷爷,这些船要去哪里呀?”祖父笑着说:“要去很远的地方,把咱们中国的好东西带过去,也把外面的故事带回来,这都是史册里要记下来的大事。”那天的夕阳透过窗棂,落在祖父的银发上,落在翻开的史册上,像把千年的时光,都缩成了膝头这本薄薄的书——原来史册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是藏在故事里的山河,是刻在岁月里的精神,像祖父的书架,像插图里的古船,不张扬,不浮躁,稳稳地装着一个民族的记忆。
小学三年级,学校组织“历史故事演讲比赛”,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祖父特意从书架上找出《宋史》,翻到岳飞的传记,一句一句教我读“岳母刺字”的细节,还教我模仿岳飞的语气,说“‘还我河山’这四个字,要读出骨气”。为了让演讲更生动,我还跟着祖父学写“精忠报国”四个字,他握着我的手,在宣纸上写下遒劲的笔画,说“这四个字刻在岳飞背上,也该刻在咱们心里,史册记着他,咱们也要记着他”。比赛那天,我穿着小小的汉服,站在台上,声情并茂地讲述岳飞的故事,当说到“岳飞率岳家军大败金兵”时,台下的掌声像潮水般涌来。我捧着“最佳表现力”的奖状跑回家,祖父摸着我的头,从书架上抽出一枚铜制的岳飞像书签,说“这书签送给你,要像岳飞一样,做个有骨气的人”——原来史册是育人的教科书,它能把英雄的精神刻进骨子里,能把民族的气节传进心里,像祖父的教导,像铜制的书签,慢慢浸润着成长的路。
初中时,历史老师带我们去参观市博物馆。在“古代史展厅”里,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出土的青铜器、竹简和石碑,每一件文物旁边都贴着说明,标注着它们在史册里的记载。看到那卷泛黄的《论语》竹简复制品时,我忽然想起祖父书架上的《史记》,想起他讲“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老师指着竹简说:“这些文物是史册的见证,它们让文字里的历史变得真实可触,就像咱们能通过竹简,摸到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思想。”有次博物馆举办“史册里的中国”专题讲座,祖父特意陪我去听。讲座结束后,祖父拉着我的手,站在一幅《清明上河图》复制品前,说“你看这画里的热闹,《东京梦华录》里也写过,史册和文物,就像两条腿,能让我们走回过去的时光”。从那以后,我每次读史册,都会想象书中记载的场景,仿佛自己也站在古代的街头,看着车水马龙,听着市井喧嚣——原来史册是穿越时空的桥梁,它能让我们与古人对话,能让我们感受往昔的繁华,像博物馆的文物,像《清明上河图》,把历史的画面刻进脑海里。
高中时,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我却依旧会在周末抽出时间读史册。有次模拟考,我考得很差,坐在书桌前,翻着《史记·项羽本纪》,看到“项羽乌江自刎”时,心里满是感慨。祖父走进来,坐在我身边,说“项羽虽然失败了,但史册里记着他的英雄气概,人生哪能没有挫折?重要的是像项羽一样,有不服输的骨气,更要像刘邦一样,有从头再来的勇气”。我看着祖父,想起他讲“刘邦从亭长到皇帝”的故事,忽然觉得,这点挫折不算什么。从那以后,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就会读史册里的名人故事,看他们如何面对逆境:读“司马迁忍辱写《史记》”,会明白坚持的意义;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会懂得责任的重量;读“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会感受到气节的力量。有次班里开“励志班会”,我分享了从史册里学到的道理,同学们都听得入神,班主任说“史册是最好的励志书,能给我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原来史册是力量的源泉,它能在人迷茫时指引方向,能在人疲惫时给予支撑,像祖父的开导,像名人的故事,让你在困境中不退缩。
大学时,我加入了学校的“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会每周都会组织“史册共读”活动,我们围坐在图书馆的长桌旁,一起读《资治通鉴》,一起讨论历史事件的因果。有次读到“安史之乱”,我们争论唐玄宗的功过,有人说他前期开创“开元盛世”值得肯定,有人说他后期沉迷美色导致战乱该被批判。指导老师笑着说:“读史册不能只看一面,要辩证地看,既要看到辉煌,也要看到教训,这样才能真正从历史里学到东西。”我跟着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慢慢学会了用理性的眼光读史,不再只看故事的热闹,而是思考历史背后的规律。有次我写了一篇关于“唐宋变革”的论文,引用了《新唐书》《宋史》的记载,还结合了学术观点,论文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评价。老师说“读史要‘鉴古知今’,能把史册里的知识用到研究里,才是真的读懂了”——原来史册是智慧的宝库,它能教会我们辩证思考,能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像老师的指导,像学术的研究,把智慧的种子播撒进心里。
工作后,我成了一名中学历史老师,也开始带着学生读史册。我会给学生们推荐带插图的历史读物,会在课堂上讲述史册里的英雄故事,会组织他们开展“历史剧表演”,让他们扮演史册里的人物,感受历史的温度。有次班里的学生小明因为家庭变故情绪低落,我找他聊天,给他讲“苏轼屡遭贬谪却依旧乐观”的故事,还给他看《东坡志林》里的句子。小明看着书里的文字,慢慢露出了笑容,说“老师,苏轼那么难都能挺过来,我也可以”。后来小明不仅走出了情绪低谷,还在历史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说“是史册里的故事给了我力量”。那天的阳光很好,落在教室里的史册上,像给文字镀了一层暖光,也把我心里的成就感,一点点填满——原来史册是传承的纽带,它能把古人的智慧传递给后人,能把民族的精神传递给新一代,像小明的转变,像我的教学,把温暖藏在每一个历史故事里。
去年冬天,我回了趟祖父家。书房里的书架还在,上面的史册依旧整齐码着,只是祖父的藤椅空了。我走到书架前,抽出那本泛黄的《史记》,翻开扉页,看到祖父写下的批注:“读史使人明智,知古方能鉴今。”眼泪慢慢掉下来,却忽然觉得,祖父没有离开,他还在书架旁,在史册里,在我讲述历史故事的声音里。我拿起那枚铜制的岳飞像书签,夹在《史记》里,像祖父当年那样,坐在藤椅上,轻轻读起“太史公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原来史册是时光的容器,它能装下亲人的思念,能装下民族的记忆,像祖父的批注,像铜制的书签,永远都在那里,不增不减,不离不弃。
现在的我,依旧每天读史册,依旧带着学生们感受历史的魅力,依旧在史册里寻找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智慧。我知道,史册不是冰冷的文字,是藏在故事里的山河,是刻在岁月里的精神,是育人的教科书,是穿越时空的桥梁,是力量的源泉,是智慧的宝库,是传承的纽带。就像祖父书架上的《史记》,虽然老旧,却藏着最厚重的历史;就像那枚铜制的岳飞像书签,虽然小巧,却刻着最动人的气节;就像我教给学生的历史故事,虽然简单,却传递着最珍贵的精神。
此刻,我坐在书房里,翻开那本《史记》,指尖抚过祖父写下的批注,闻着书页间淡淡的墨香。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冬日的寒气,也带着史册的温暖。书桌上的台灯亮着,暖黄的光落在书页上,像祖父当年的目光,温柔而坚定。我知道,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忙碌,还会有困难,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我不会害怕,因为史册一直都在我身边,像祖父的教导,像英雄的故事,像民族的精神,让我在疲惫的时候能找到安慰,在迷茫的时候能找到方向,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得像史册里的篇章,厚重而有力量,坚定而有温度,永远传承着华夏的山河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