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兵失魂落魄的坐在那思考去了。
不管自己是不是被人当枪使,沈袅倒不在意这点。
她有了工作,不再像之前毫无根基,尽管这份工作并不是太稳定,但她会努力让自己在这站稳脚跟。
虽然这份工作来得有点晚,在她和吴清川结婚之后。
不过有了工作,份量总是不一样的。
就算吴清川现在人很好,那以后呢?她碰上困难总不能老想着靠吴清川解决,自己手里有底牌才稳妥。
她的工作沿袭之前赵国庆的日常工作。
通过翻阅之前赵国庆的工作记录,对于自己要做些什么心里也有点数。
主要作为政委的笔杆子、部队的喉舌、还有官兵指挥员以及舆论阵地的哨兵。
但显然,这些工作内容赵国庆做得并不好,他帮忙写的一些发言稿大多数是不被采用的状态。
不过这也不能完全怪他,首先是这边关于宣传科定位并不是很明确,其次受文化水平限制。
头些年全国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能读书的人不多。
而崖城这边又出了名的艰苦,分配到这边当兵的多数家里条件都很一般。
很一般就意味着文化水平不会很高。
近几年部队里面在普及文化教育,广大农村城镇也在去文盲。
但崖城这边太忙了,整个部队不是要训练就是要巡防,要不就是去修路挖渠或者搞建设,能学习的时间不长。
尤其成人学习效率本来就低,从昨天看她写的稿子,那些军官绝大多数人碰到稍微复杂点的字就认不明白这点就能看出来。
赵国庆的学历是初中,在这年代已经算高学历,放乡下多数老师的学历也只有初中。
但他阅读量太少,加上部队宣传这方面的稿子不能太口语化,要官方要正式,他写不出来。
其实这也不难,不会可以多看看报纸,了解了解时政,再模仿其他人写的内容,多练也能写出来。
沈袅也不知道赵国庆有没有去学,还是没有人点拨他应该怎么做,反正他进宣传科四年,写稿水平还是很一般。
因为工作不明确,也可能是上面还没定性宣传科的工作。
所以赵国庆工作内容比较轻松,拍拍照,做做部队小报,然后参与组织文化活动等等。
不过据蒋照所说,组织文化活动主要还是王红兵和他在弄,一般情况下,赵国庆在一旁端着相机在旁边拍照,然后写一些发不出去的稿子。
没多大会,有个小兵过来敲门,沈袅认出对方,之前总给她送饭那位小战士,叫小秦。
“嫂子,吴团长叫我把这些东西拿给你。”
沈袅走过去一看,小秦提了个网兜,里面有搪瓷缸饭盒还有一个丝绒盒及一本黑皮笔记本。
“谢谢,你们吴团长呢?还在部队吗?”
“替我告诉他一声,中午我会在食堂吃饭。”
她接过网兜,顺嘴问了句,早上她以为吴清川会追到宣传科呢,没想到这人还是要脸,并没有追过来。
不过自己惹的火,到晚上他肯定不会放过自己。
所以沈袅这会发出一起吃饭的邀请,顺毛哄哄对方,今晚别那么凶。
虽然他凶起来自己现在也超级喜欢,那种滋味确实越来越妙不可言,但太多次还是累。
她可不想次次都吞养元丹,简直成了她事后恢复精力神药。
小秦得了话回去,沈袅则提着网兜回到座位上。
王红兵这会已经想清楚了,又恢复了之前憨厚的模样,看见她这一网兜东西还解释了一通来历。
“这个为人民服务搪瓷缸钢笔还有笔记本,应该是上次吴团长前几次比武中拿第一名获得的奖品。”
“比武?什么比武?”沈袅来了兴趣。
坐她对面的蒋照推了推眼镜,语气比之前要兴奋不少。
“同各岛驻守部队的比武,咱们这每三个月就会举行一次,其中指战员对指战员,连长对连长,营长对营长,团长对团长,拿第一名的有搪瓷缸搪瓷盆毛巾,钢笔墨水还有笔记本。”
“不过钢笔比较贵重,看拿第一的次数,累积五次,就能获得这只英雄牌钢笔。”
他艳羡的看了眼那个丝绒盒子,不过沈同志是吴清川媳妇,给自己媳妇用是应该的。
沈袅没想到这些东西居然还是通过这种比武获得的,而他居然全都给了自己,心中不禁涌出一股暖流,唇角也不自觉翘起来,恰如美人蕉盛开艳丽夺目,看得王红兵和蒋照都愣了愣。
“下次比武是什么时候,我想问问咱们部队除了比武,还有什么别的体育活动吗?”
她还没见过吴清川比武的英姿,想近距离看看。
王红兵看了眼挂历,“还有十天就是比武了,至于体育活动,营房后面有个小篮球场,往年倒是有篮球比赛,不过这些人废篮球得很,一年得消耗不少个,后勤那边也没采购。”
“那可不行,各项体育活动还是要办起来,我建议像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足球比赛等等,都可以开办起来。”
虽然她不算特别了解部队日常活动,却也知道这年代除了训练还有搞建设,各项体育活动并没有很多。
部队里这些小战士年纪都不大,哪里会不想多搞些体育活动呢,不仅是单纯的训练。
说着,她又问了句,“部队有图书室吗?”
蒋照摇头,“没有,以前倒是有个小的借阅室,但借阅次数不多,加上书籍不多,来来去去就那么几本,现在这些书都堆在咱们这柜子里呢。”
“那行,我明白了。”
沈袅没再多问,先去把吴清川送来的搪瓷缸清洗一遍,倒了杯热水,琢磨着下次可以看看灵植师那有没有灵茶,跟人兑换一点泡水喝。
接着打开那个丝绒笔盒,将钢笔取出来,用吴大团长赢来的钢笔,把给琼州日报写的稿子写了。
今天倒没有头一天一气呵成的感觉,但通过翻看照片,一整天修改下来,还是写了两篇在她看来质量不算差的稿子。
昨天琼州日报和鹿城日报的记者都走了,双方都给沈袅留了寄信地址。
虽然部队有专线,但那一般都涉及到机密文件,沈袅这两份稿子只能去镇上寄。
她准备明天去镇上,寄完稿子再去看看打的那些家具做好了没。
中午和吴清川一起吃了饭,沈袅顺毛捋了好几次,捋得冷冰冰的吴团长冷气都消散不少。
下午下班他还有事要忙,沈袅没等他,回到家属院没多久,许主任突然登门。
“小沈,你上次给我孙女做的心肺复苏,被人说成是他想的急救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