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尘的“同心珏”在七家小辈间传递着温暖与羁绊,云疏的生活依旧波澜不惊。这日午后,他闲来无事,顺手拿起那部官方加密通讯器,随意翻看着李国栋那边定期发来的、汇集了各种未解之谜和前沿科技瓶颈的简报。大部分内容在他看来都如同孩童涂鸦般浅显,直到一条关于“可控核聚变第一壁材料极端环境稳定性”的简报引起了他一丝微弱的兴趣。
简报里提到,国家某顶尖实验室在仿星器装置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最关键的第一壁材料——即直接面对亿度高温等离子体的那层“盔甲”——上遇到了看似无法逾越的瓶颈。现有所有已知的合金或复合材料,在长时间承受极端高温、高中子辐照和复杂电磁场的多重蹂躏下,都会迅速出现微观结构疲劳、氦泡聚集、性能急剧衰减等问题,导致材料失效。这是困扰全世界该领域科研人员的共同噩梦。
简报末尾照例是公式化的“若有任何思路,不胜感激”。
云疏看着那些描述材料失效机制的复杂术语和曲线图,手指无意识地在下巴上摩挲着。在他浩瀚的认知里,这所谓的“极端不稳定”,本质上不过是能量在特定结构下无法达成内在平衡,导致结构从有序走向崩溃的过程。这让他想起了某种基于“五行相生”原理构建的、用于稳定狂暴能量的小玩意,虽然层次天差地别,但核心道理似乎有那么点异曲同工之妙。
“唔……有点意思。”他懒洋洋地自语了一句,觉得这个“小谜题”比刚才看的无聊综艺稍微强点。
他既没有起身,也没有动用任何超凡力量,只是心念微动,一股无形的神念便已连接上网络。他随手创建了一个毫无痕迹的匿名邮箱,然后模仿着学术探讨的语气,向简报中提及的那个实验室核心公共邮箱,发送了一段简短的文字。
这段文字完全没有涉及任何高深的数学公式或物理定律,反而像是在描述一种古老的哲学观想。它核心提出了一种基于“五行流转,相生互化”理念的、全新的材料结构猜想。大意是建议尝试构建一种非均匀的、内部存在五种不同性质微观区域(对应金木水火土)的复合材料,并让这五种区域以一种动态的、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方式排列组合,使得材料在承受外部极端能量冲击时,内部能自发形成微小的能量循环和转化通道,将致命的集中应力或能量沉积“疏导”、“转化”掉,从而维持整体结构的动态稳定。
这猜想,在现有的凝聚态物理和材料学认知里,简直是天方夜谭,完全违背了追求材料均匀性、稳定性的基本原则!
邮件发送成功,云疏便像丢开一张废纸般,将这事抛在了脑后,继续拿起游戏手柄,投身于他的虚拟世界。
几天后,那家肩负着国家重任的顶尖实验室里,负责第一壁材料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张院士,在浏览公共邮箱时,看到了这封匿名邮件。他皱着眉头读完,随即嗤笑一声:“无稽之谈!五行相生?这都什么跟什么!肯定是哪个民科或者恶作剧的家伙!”他随手就要将邮件拖入垃圾箱。
“等等!张老师!”旁边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看起来有些书呆子气的年轻研究员,也是张院士的博士生,名叫陈景,急忙阻止了他。陈景有个不为人知的爱好,就是研究传统玄学,尤其是易经和五行理论。
“老师,您先别急着删,”陈景推了推眼镜,眼神中闪烁着奇异的光芒,“这段描述……虽然用词玄乎,但您不觉得,它提出的这种‘内部动态能量疏导与转化’的思路,和我们观察到的材料失效时,能量在某些局部区域异常集中导致破坏的现象,在逻辑上有种……反向的契合吗?”
张院士一愣,重新审视那封邮件。抛开那些“五行”的字眼,只关注其描述的“非均匀结构”、“动态能量循环”、“内部应力转化”等核心概念,似乎……确实提供了一种跳出传统思维框架的、匪夷所思却又隐隐自洽的可能性?
在陈景的极力坚持和反复游说下,张院士最终抱着“死马当活马医”、“哪怕证明这条路是错的也能排除一个方向”的心态,批准了一个极小规模的、非主流的预研小组,由陈景牵头,尝试沿着这条“五行稳定结构”的猜想进行一些最基础的模拟计算和理论推演。
谁也没有料到,就是这个看似荒诞的起点,在不久的未来,如同在黑暗的房间里推开了一扇谁也没注意到的侧窗,引入了一丝微光,最终为攻克可控核聚变那最坚固的材料壁垒,意外地开辟了一条谁也没有预料到的、充满东方哲学色彩的全新研究路径。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云疏,此刻正因为游戏里一个关卡迟迟无法通过,而有些不耐烦地咂了咂嘴,考虑着是不是该让楚雨薇再点一杯全糖的奶茶来安抚一下自己“受挫”的心情。他丝毫不知,自己那随手为之、近乎玩笑的“猜想”,已然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遥远的科学殿堂里,激起了怎样一圈又一圈逐渐扩大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