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社区计划更贴合居民需求,白杨承担起“家庭意见收集”的任务。他设计了一份简单易懂的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对社区医疗、规划、教育三个方面的需求,还留出空白让居民填写具体建议。从周一到周五,他利用放学和周末的时间,挨家挨户走访,耐心倾听每一户的想法,认真记录下他们的需求。 第一户走访的是住在隔壁的王奶奶家。王奶奶今年68岁,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只有她一个人生活。“小白杨,你这么小就为社区做事,真是个好孩子。”王奶奶拉着白杨的手,眼里满是欣慰,“我最关心的就是医疗问题,平时感冒发烧都要去大医院,排队就要大半天,太不方便了。要是社区有服务站,能测血压、拿点常用药,就太好了。”她还建议,服务站最好能提供上门服务,“像我这样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出门太费劲了。” 白杨认真记下王奶奶的建议,在问卷上“需要上门服务”的选项旁画了个重点:“王奶奶您放心,我会把您的建议写进报告里,争取让服务站提供上门服务。” 接着,他走访了纺织厂工人张叔叔家。张叔叔一家四口,妻子在家照顾孩子,全家靠他在纺织厂的工资生活。“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工厂拆迁,”张叔叔眉头紧锁,“要是工厂拆了,我就失业了,一家人的生活都成问题。你们要是能帮忙保住工厂,我们全家都感谢你。”他还希望社区能建设菜市场,“现在买菜要走两公里,太不方便了,要是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菜,就省了很多事。” 白杨把张叔叔的担忧记下来,在“支持保留纺织厂”的选项旁打了勾,还补充道:“张叔叔,我们会收集更多工人的意见,证明保留纺织厂的必要性。菜市场的建议我们也会提交给居委会。” 在走访过程中,白杨还遇到了很多有相似需求的家庭。比如,有孩子的家庭希望社区能建设儿童乐园,让孩子有安全的玩耍场所;有学生的家庭希望能有免费的学习辅导,帮助孩子提高成绩;老年人希望社区能定期开展健康讲座,普及养生知识。 除了问卷调查,白杨还组织了一场居民座谈会。周六下午,二十多位居民坐在社区凉亭里,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建议。“我觉得服务站应该多备点降压药、降糖药,我们老年人常用这些药。”“纺织厂要是能增加一些福利,比如体检、培训,就更好了。”“助学计划能不能增加英语辅导?我家孩子英语成绩不好。” 白杨认真地记录着每一条建议,时不时还会提问:“阿姨,您觉得服务站收费多少合适?”“叔叔,您希望儿童乐园建在哪个位置?”座谈会结束后,他把收集到的建议整理成厚厚的一本,里面不仅有文字记录,还有居民画的简易示意图,比如儿童乐园的布局、菜市场的位置。 晚上,白杨把收集到的意见交给陈默。陈默翻看着,惊讶地说:“你收集得太详细了!这些建议能帮我们完善计划,让它更符合居民需求。比如王奶奶提到的上门服务,我们之前没考虑到,现在可以加进去。” 白杨笑着说:“只有倾听大家的需求,我们的计划才能真正帮到大家。接下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意见,调整之前的方案,让每个计划都更贴近实际。” 月光洒在两人身上,笔记本上的文字仿佛有了温度。他们知道,收集意见不是形式,而是真正为居民解决问题的开始。只有把居民的需求放在心上,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让社区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