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沼深处,瘴气弥漫,毒虫滋生,罕有人迹。
在一处极其隐蔽的、由几块巨大黑色礁石天然形成的狭小石缝深处,姜阳盘膝而坐,周身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五色光晕。这光晕并非刻意施展,而是他体内混沌五行金丹在自主运转疗伤时,自然散发出的道韵。
他的脸色依旧苍白,左肩处那被“蚀魂刃”刺穿的伤口虽然已经止血,但皮肉外翻,呈现出一种不健康的灰黑色,丝丝缕缕的阴毒之气仍顽固地盘踞在伤口深处,阻碍着血肉的再生。体内经脉也因强行催动“大五行灭绝神光”雏形而多处受损,如同干涸土地上龟裂的痕迹。
此刻,他正全力运转《五行衍天经》,同时参照刚刚得到的《五行归一录》中关于疗伤与灵力调和的法门。
“蚀魂刃的阴毒,兼具水之寒与暗之蚀,需以精纯丙火煅烧,辅以乙木生机滋养,再以戊土之力稳固伤处,防止毒素扩散……”
他心念微动,引导着体内灵力。一缕凝练的赤红丙火灵力,如同最精细的火焰针,小心翼翼地灼烧着伤口处的阴毒黑气,发出“嗤嗤”的轻响,带来一阵阵灼痛与冰寒交织的怪异感觉。同时,一股温和的青色乙木灵力流淌而至,滋养着受损的肌体,催发着微弱的生机。土黄色的戊土灵力则在外围形成一层屏障,锁住伤口,避免余毒窜入心脉。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需要对五行灵力有着入微的掌控。稍有不慎,丙火过猛则会灼伤己身,乙木过盛可能助长毒势,戊土过重又会阻碍气血流通。
时间在寂静的疗伤中缓缓流逝。
一天,两天……
姜阳如同老僧入定,忘却了外界的纷扰,全部心神都沉溺在对自身伤势的修复和对新得传承的初步消化中。
他吞服着从宗门带来的以及洞府中获得的疗伤丹药,配合着自身功法,一点点地驱除阴毒,修复经脉。那团得自土行区域的“厚土之精”被他取出,握在手中,汲取其中精纯的戊土本源,加速伤口的愈合与肉身的巩固。
在疗伤的同时,他也在分心参悟五行散人的传承。
那篇《五行归一录》金丹篇的功法,与他的《五行衍天经》相互印证,让他对金丹期的修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如果说《五行衍天经》是构建了混沌五行的宏大框架,那么《五行归一录》则提供了如何在这个框架内,更高效、更平衡地调动和融合五行力量的具体方法。
他尝试着按照《五行归一录》的法门,引导体内五色灵力流转。起初颇为晦涩,毕竟他已习惯了《五行衍天经》的运转路线。但渐渐地,他发现了妙处。《五行归一录》的路线更侧重于五行力量的平衡与交融,运行之下,五脏六腑仿佛被一股温和而协调的力量洗涤,之前因快速提升和战斗留下的一些细微隐患,竟在不知不觉中被抚平,金丹也变得更加圆润通透。
“看来,这两部功法并非排斥,而是可以互补。《衍天经》定其根本,《归一录》善其运用……”姜阳心中明悟,找到了今后修炼的方向。
至于那些威力强大的神通,如《大五行灭绝神光》、《五行挪移遁法》等,他并未急于修炼。这些神通门槛极高,对灵力掌控和五行感悟要求极为苛刻,以他现在的状态和境界,强行参悟反而有害无益。他只是将这些神通的要诀牢记于心,待日后境界足够再徐徐图之。
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相对基础、但又极为实用的几门小神通上。
例如 《五行感知术》 ,这是五行散人基于对五行本源深刻理解而创出的探查法门,能透过表象,直接感知万物内在的五行属性和能量流转,比普通神识探查更加本质,也正是凭借此法,他之前才能识破那杀手的隐匿。
还有 《五行敛息诀》 ,可以完美模拟周围环境的五行波动,将自身气息与天地融为一体,是潜藏匿踪的绝佳法门。
以及 《小五行剑阵》 ,可以利用五行飞剑或灵力凝聚剑光,布下剑阵,攻防一体,变化多端,正适合他目前拥有的“无影剑”(金)以及可以灵力模拟其他属性剑光的状态。
这些神通修炼起来相对容易,且能立刻提升他的生存和战斗能力。
石缝之外,黑水沼依旧危机四伏,时而传来不知名妖兽的嘶吼,时而有毒瘴飘过。但石缝之内,姜阳心无旁骛,如同一个最耐心的工匠,一点点修复着自身的损伤,夯实着道基,并汲取着新得的养分,悄然成长。
他并不知道,外界关于“五行散人传承现世,被一神秘灰衣散修所得”的消息,已经如同风暴般席卷了北域修真界,引起了多大的波澜。无数势力、散修都在暗中搜寻他的下落。
他只知道,自己必须尽快恢复实力,并掌握更多自保的手段。在这强者为尊的世界,身怀重宝而无相应的实力,便是取死之道。
这一次的潜修,注定不会短暂。他需要时间,来彻底消化这次洞府之行的惊人收获,将机缘真正转化为属于自己的力量。
而就在姜阳于沼泽深处潜心修炼之际,远在数万里之外的青云宗,也并非风平浪静。玄诚真人看着手中由暗堂弟子拼死传回的、关于黑水沼惊变以及“灰衣散修”疑似姜阳的消息,眉头紧锁,眼中充满了担忧。
“这孩子……还真是走到哪里,哪里就不太平啊……”他轻声叹息,随即目光转为坚定,“传令下去,加派弟子,密切关注黑水沼及周边区域动向,但切勿轻举妄动。同时,宗门大阵……随时准备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