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成绩在两天后准时公布。姜羡的名字稳稳地停留在班级前十,高居第6,年级排名更是达到了令人瞩目的第12位。
这个成绩让她和父母都深感欣慰,也为她即将启程的奥数训练营之旅扫清了最后一点顾虑——至少无需担心父母会因为分心竞赛而念叨“先搞好课内再说别的”了。
拿到成绩单的第二天,姜羡便按照周教授名片上的联系方式,再次确认了暑期特别训练营的报到时间和地点。训练营设在邻市的一所大学内,实行封闭式管理,为期四周,周末可以回家。
出发的前一晚,姜羡仔细地收拾着行李。换洗衣物、洗漱用品、学习资料、错题本……她想了想,又将那本带着银色书签、陈薇赠送的笔记本小心地塞进了背包侧袋。
姜妈在一旁不住地叮嘱:“到了那边要自己照顾好自己,按时吃饭,别光顾着学习熬夜。跟老师和同学好好相处……”
“知道啦妈,你都说了好多遍了。”姜羡拉上行李箱拉链,笑着抱了抱妈妈,“周末我就回来了,没事的。”
姜爸则默默递过来一个崭新的硬壳笔记本和一支看起来质感极佳的钢笔:“拿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去了就认真学,但也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谢谢爸!”姜羡接过礼物,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第二天一早,姜爸开车送姜羡去大学城报到。
训练营的宿舍是标准的大学四人间,姜羡到的时候,另外三位室友已经到了两位。一位是看起来沉稳安静的短发女生,正一丝不苟地整理着书架;另一位则是个子高挑、气质明艳的女生,桌上已经摆满了各式精巧的文具和一本厚厚的英文原版书。
“你们好,我叫姜羡,来自市二中。”姜羡放下行李,主动打招呼。
“你好,何静,省实验中学。”短发女生推了推眼镜,言简意赅。
“嗨!苏晓晓,一中来的。”高挑女生笑容爽朗,目光在姜羡脸上停留了一下,带着些许探究,“哎,我好像在哪见过你?省赛名单?还是……”
姜羡笑了笑:“可能省赛的时候见过吧,我参加了。”
“对对对!我想起来了!那个用几何对称思路解出压轴题关键部分的女生!解法很特别!”苏晓晓一拍手,显得很兴奋,“太好了,这次训练营有熟面孔了!哦不对,算半熟?”
她的活泼瞬间让寝室气氛活跃起来。正说着,最后一个室友也拖着行李箱进来了,是个看起来有些腼腆、怀里抱着厚厚一摞习题集的女生,名叫孙霞。
四个女孩简单认识后,便一同前往开营仪式的礼堂。
礼堂内,来自全省各地的数学尖子生齐聚一堂,约有七八十人。
周教授站在台上,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正题:“欢迎各位同学。这个训练营的目的,不是重复你们学过的知识,而是打破你们的思维定式,教会你们如何像数学家一样思考。这里的节奏会很快,内容会很深,会很有挑战性。”
他扫视台下,目光锐利:“如果有人抱着来轻松度暑假或者混个资历的想法,现在就可以离开了。留下的,准备好迎接接下来一个月高强度的头脑风暴。”
台下鸦雀无声,每个学生的眼神里都闪烁着期待和一丝被点燃的斗志。
开营仪式结束后,紧跟着就是一场摸底测试。试卷只有五道题,但每一道都极其灵活,需要极强的洞察力和创造性思维。
姜羡全神贯注,调动起在学习空间和竞赛中积累的全部经验,才勉强在规定时间内答完了所有题目,但有几题的解答连她自己都觉得不够完善。
测试卷当晚就批改了出来,成绩贴在教室后面的公告栏上。姜羡挤过去看,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七位。
排在第一的赫然是楚星河,满分。林悦排在第三,苏晓晓第十,何静第十二,孙霞则在二十五名左右。
这个排名让姜羡清晰地看到了自己与最顶尖选手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在思维的发散性和解决问题的奇巧性上。
【果然山外有山。】她在心里默默感叹。
【检测到宿主认知清晰。】名媛系统的声音适时响起,【建议宿主将本次训练营重点置于思维模式拓展与突破,而非单纯解题技巧积累。】
【明白。】姜羡在心中回应。这正是她此行的目的,也是她迫切需要弥补的短板。
接下来的训练营生活,完全印证了周教授“高强度头脑风暴”的说法。
每天的课程从早上八点排到晚上九点,中间只有短暂的用餐和休息时间。
上午是周教授或其他特邀教授的前沿理论讲座,内容涉及组合数学、图论、数论等各个超纲领域;下午是专题研讨和团队解题,常常为了一个难题争论得面红耳赤;晚上则是自习和完成极具挑战性的每日作业。
姜羡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新知识。她发现,训练营的教学方式与学习空间里殊的引导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对思维枷锁的打破。
她白天努力跟上教授的节奏,晚上则经常进入学习空间,找殊加练,消化白天所学,并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难题。
她的努力和独特的思考方式很快引起了周教授的注意。
在一次关于博弈论的专题讨论中,姜羡结合了之前武术课上学到的“预判”概念,提出了一个分析对手策略的新视角,虽然略显稚嫩,但角度新颖,得到了周教授的当场表扬。
“姜羡同学的思路很有意思,”周教授点评道,“数学从来不是孤立的,它能与万物连通。你们都要学会这种跨界思考的能力。”
下课后,楚星河罕见地主动走到姜羡座位旁:“你那个博弈策略的分析,第二步的推导是怎么想到的?”
姜羡有些意外,但还是认真地拿出草稿纸解释起来。两人就着一个问题讨论了将近半小时,直到苏晓晓来喊他们去吃晚饭。
“哇哦,冰山学霸居然主动找人讨论问题了?”去食堂的路上,苏晓晓用手肘碰碰姜羡,挤眉弄眼地说,“看来你很对他胃口嘛。”
姜羡哭笑不得:“只是讨论题目而已。”“楚星河眼里除了题目就没别的了,”
何静在一旁淡淡地补充,“能让他主动开口,说明你的思路确实让他觉得有价值。”
训练营的日子紧张而充实。除了学习,四个室友的关系也迅速升温。
苏晓晓活泼外向,是寝室的氛围担当;何静冷静理性,是大家的定心丸;孙霞虽然内向,但数学基础极为扎实,尤其擅长计算;姜羡则常常能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思路。
她们经常一起泡自习室,互相讲解难题,分享零食,周末偶尔不回家还会约着去大学城周边探索好吃的。
第三个周末,姜羡回家时,姜爸姜妈明显感觉女儿又有些不一样了。
不是说外表,而是一种内在的气场,眼神更加沉静锐利,言谈间对事物的看法也似乎更深了一层。
“怎么样?训练营累不累?跟得上吗?”姜妈关切地问。
“累,但是特别有意思!”姜羡眼睛发亮,饭桌上滔滔不绝地讲着训练营的趣事,什么拓扑里的“橡皮几何”,图论里着名的“七桥问题”,还有团队解题时大家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发现答案殊途同归……
姜爸姜妈虽然听不太懂那些数学术语,但看到女儿发自内心的兴奋和投入,也就彻底放心了。
最后一周,训练营迎来了一场综合考核,成绩将计入结业评价。考核形式是模拟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两天时间,每天三道题,四个半小时。
考场气氛凝重。姜羡拿到试卷,深吸一口气,摒弃杂念,全身心投入其中。这些题目的难度远超省赛,每一道都需要极致的专注和创造力。
她谨记周教授和殊的教导,不急不躁,仔细分析题目本质,尝试构建不同的数学模型。
第二天下午,当交卷的铃声响起时,姜羡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大脑像被彻底榨干,却又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
考核成绩在结营仪式前公布。姜羡综合排名第五,相比摸底测试前进了两名!
楚星河依旧稳居第一,林悦第二,苏晓晓第六,何静第十一,孙霞也前进到了第十八。周教授在结营仪式上做了总结,特别点名表扬了几位进步显着的同学,其中就包括姜羡。
“姜羡同学的优势在于她的思维不受拘束,善于联想和迁移知识,这对于研究数学至关重要。希望你能保持这份灵性,继续夯实基础。”
捧着结业证书和“优秀学员”的奖状,姜羡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一个月,她的数学视野和思维方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洗礼和提升。
回程的车上,她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心里已经开始期待新学期的到来。那些更难的知识,那些等待破解的谜题,那条通往更高处的道路,在她眼中都充满了吸引力。
【叮!检测到宿主数学思维能力显着提升,逻辑链条强化+5%,跨学科联想能力+5%。】系统的提示音适时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