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晨光刚把积雪染成淡金色,红星村的村口就热闹起来。强子扛着半袋常用药,李桂香拎着捆干净的布巾,王翠花则抱着系统奖励的《基础急救培训教材》,站在陆衍的二八大杠旁——今天要去邻村搭临时医疗点,把跨村医疗互助的计划落到实处。
“都带齐了吗?急救箱、体温计量、感冒药,还有贴药品的标签纸。”林薇最后检查了一遍布包,指尖划过贴好“退烧药”“止咳药”的药盒,确认没落下东西。陆衍接过她手里的布包,挂在车把上:“放心,都齐了,我还带了锤子和钉子,帮他们修货架用。”
一行人往邻村走,积雪在脚下“咯吱”响,阳光透过光秃秃的树枝洒下来,暖融融的。林薇坐在二八大杠后座,搂着陆衍的腰,小声说:“临时医疗点就设在邻村的旧磨坊,咱们先把药品分好类,常用药放外面,急救用品锁在柜子里,再教他们怎么登记就诊记录。”
陆衍回头笑:“都听你的,你规划得细,他们肯定放心。”
到了邻村,王队长早就带着村民在磨坊门口等了,手里还拿着刚烧好的姜汤:“快进来暖暖身子!磨坊我们已经打扫干净了,就等你们来摆药品!”
走进磨坊,里面果然收拾得整齐,靠窗的位置摆着张旧桌子,旁边还有个空货架,是村民们昨天特意搬来的。
大家立刻分工:陆衍和强子修货架,把松动的木板钉牢,还在货架上钉了分层的木条,方便放不同种类的药;林薇则把药品一一摆上货架,贴好标签,在每种药下面压了张纸条,写着“用法用量”——比如“感冒灵:一次一包,一天三次,温水送服”;李桂香帮着整理布巾、体温计,把东西摆得整整齐齐;王翠花则拿着《基础急救培训教材》,坐在桌边,认真地把“发烧处理”“外伤包扎”的步骤抄在小本子上,偶尔不懂就问林薇:“林丫头,这个‘物理降温’,是不是就用温水擦身子?”
“对,”林薇走过去,指着教材上的图,“尤其是额头、脖子、腋下,这些地方血管多,擦了能快速降温,小孩发烧不能用酒精擦,得用温水。”王翠花赶紧在本子上画了个小圈,记上“小孩用温水”,生怕忘了。
正忙着,邻村的张奶奶拄着拐杖进来,咳嗽得厉害:“俺这几天总咳嗽,晚上都睡不好,能拿点药吗?”王翠花立刻站起来,学着林薇的样子,先拿体温计给张奶奶量体温:“奶奶,您先量个体温,看看发不发烧。”她动作有点生涩,却很认真,量完还仔细看了看表盘:“37度5,有点低烧,俺给您拿止咳药和感冒药。”
她从货架上取下药,对照着纸条上的用法用量,小声念给张奶奶听:“止咳药一次一勺,一天两次,饭后吃;感冒药一次一包,一天三次,别跟止咳药一起吃,间隔半小时。”张奶奶听得连连点头:“谢谢你啊大妹子,你说得真清楚,比俺去公社卫生院还方便!”
林薇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王翠花以前总躲着村民,现在不仅敢主动帮忙,还能清晰地讲解用药方法,变化真大。
她趁机对围过来的邻村村民说:“以后大家有个头疼脑热,就来这儿拿药,要是有紧急情况,就去红星村找我,或者给公社卫生院打电话,咱们互相帮衬,看病就不用跑远路了。”
村民们都欢呼起来,有个年轻媳妇笑着说:“以后俺家娃再发烧,再也不用深更半夜往公社跑了!太谢谢你们红星村了!”王队长也激动地说:“等开春,咱们就把磨坊改成固定医疗点,再请刘医生多来几趟,咱们两村一起把医疗点办好!”
夕阳西下时,临时医疗点终于收拾好了。
货架上的药品摆得整整齐齐,就诊登记本放在桌上,旁边还放着本《基础急救手册》,供村民们翻看。
林薇和陆衍一行人往回走,邻村的村民们送了老远,还塞了袋新炒的瓜子,说:“以后常来啊,咱们两村多走动!”
路上,系统面板弹出提示:【邻村临时医疗点搭建完成,跨村医疗互助启动,奖励“冬季流感防治物资包”x1(含口罩、消毒液、抗病毒冲剂),县疾控中心健康讲座名额x1,积分400。】
林薇把提示给陆衍看,笑着说:“咱们下次把流感防治物资分点给邻村,再请疾控中心的人来讲讲怎么预防流感,让大家冬天少生病。”
陆衍握住她的手,指尖带着暖意:“嗯,一步一步来,咱们不仅要建好基建,还要让大家健健康康的,日子才能过得更舒心。”
暮色渐浓,积雪反射着淡淡的月光,照亮了回家的路。跨村搭建的不仅是一个临时医疗点,更是两村村民之间的信任与温暖,而这温暖,正像冬日里的阳光,一点点驱散寒冷,为红星村的民生基建网络,又添上了牢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