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做生意办企业,就像养孩子。小时候,你得一把屎一把尿地亲手伺候,怕他冻着、饿着、摔着,事事亲力亲为。等孩子长大成人了,你要是还天天跟在他屁股后头,喂饭穿衣,那不是爱,是害,是束缚。企业也一样,草创期,老板必须是个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救火队队长;等企业上了轨道,规模大了,业务稳了,老板要是还事必躬亲,那这家企业的天花板,就到头了,就是老板个人能力的极限。
SUdU走到2025年下半年,我这心里头,越来越明镜似的。公司业务结构健康,直播、线下、私域三条腿走路,现金流稳定,团队也磨合得像个样子了。我再像以前那样,天天泡在直播间盯话术,追着供应链问细节,反而觉得不对劲了。兄弟们汇报工作,先看我脸色;大小决策,都等我拍板。我就像个大家长,啥都管,自己累得够呛,底下人也觉得放不开手脚。
我知道,是时候了。得“放手”了。
这事儿,知易行难。第一关,过的就是我自己心里这关。说实话,一开始真不适应。就像个老司机,开了几十年车,方向盘突然交给别人,脚底下总想找刹车,手心直痒痒。有一次,刘春宇独立负责一场中等规模的品牌联合直播,策划、选品、谈合作,都没让我操心。可直播前夜,我愣是睡不着,半夜爬起来,把他那份最终方案又翻来覆去看了三遍,恨不得打电话过去再叮嘱几句。最后硬是憋住了,强迫自己关掉电脑。那种感觉,就像送孩子第一次出远门,心里空落落的,满是担心。
但我清楚,这道坎必须过。企业的寿命要想超过创始人的职业生涯,就必须摆脱对个人的过度依赖。我开始有步骤地“退”。
第一步,是“分权定责”,把业务线彻底交出去。
我找刘春宇和吴永浪,进行了一次长谈。我没绕弯子:“春宇、永浪,公司现在这块业务,直播带货是核心,是引擎。这个引擎,以后你俩来扛大梁。”
我看向刘春宇:“春宇,你管渠道出身,懂销售,能折腾。以后,直播电商公司的cEo,你来当。从内容策划、投流策略到直播间销售转化,这一摊子事,你全权负责,不用事事问我,月度给我看结果就行。要人、要资源,你提方案,我来协调。”
接着,我对吴永浪说:“永浪,你脑子活,懂内容,是咱们的‘首席内容官’。所有短视频、品牌内容输出、用户社群运营,你一把抓。怎么把SUdU的品牌故事讲得更动人,怎么和用户玩到一起,你说了算。”
权力给下去,责任也压下去。我明确告诉他们:“以前,你们是执行者,我是决策者。现在,你们是各自业务线的‘老板’。做得好,荣誉和奖金是你们的;出了问题,首要责任也是你们的。别怕犯错,但同一个坑,别掉进去两次。”
这权一放,效果立竿见影,但也伴随着“阵痛”。刘春宇风格激进,上来就想搞个大活动冲销量,投入预算看得南希直咧嘴。吴永浪想尝试更前沿的内容形式,风险不小。两人为资源分配还吵过几次。要搁以前,我早插手调停了。但这次,我硬是忍着,让他们自己吵,自己磨合,只在旁边提醒底线和原则。慢慢地,他们学会了在争吵中达成共识,在试错中找到平衡。虽然过程曲折,但团队的决策效率和担当精神,肉眼可见地成长了。
第二步,是我自己“角色的转身”。
我从日常业务中抽身出来,干嘛去?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把精力聚焦在两件更重要的事上:看方向和塑文化。
看方向,就是战略思考。我有了更多时间去参加行业高端论坛,和不同领域的高手聊天,研究消费趋势、技术变革。我开始更系统地思考:直播之后,下一个风口可能在哪?SUdU的供应链能力,能不能开放给其他小品牌?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政策风险?我不再是救火队长,成了给企业“望闻问切”的老中医,提前识别潜在的“未病”。
塑文化,就是品牌和人才。我亲自带一批有潜力的90后苗子,每周抽时间跟他们聊聊,不聊具体业务,就聊行业见解、个人成长。我给他们讲SUdU早年创业的糗事和教训,传递公司的价值观——诚信、匠心、客户第一。我要让SUdU的“魂”,能一代代传下去。
这个过程,说白了,就是我从一个“做事”的老板,努力向一个“做人”的领袖转变。从“汪总”慢慢变成“汪哥”,再变成晚辈眼里值得信赖的“老师傅”。
就在我学着“放手”的同时,另一件一直惦记的事,也被重新提上日程:社会责任。
公司最困难的那几年,我们自顾不暇,所有的“善心”都只能藏在心里。现在业务稳定了,利润也有了,是时候回馈社会了。不是作秀,是发自内心地觉得,该这么做了。
我们决定,重启搁置已久的“微学院”项目,但这次,定位是纯公益。目标就一个:免费帮助那些像我们当年一样迷茫的传统中小商户、个体创业者,学习直播电商,帮他们少走点弯路。
消息一出,内部有不同声音。南希习惯性算经济账:“汪哥,这完全是纯投入啊,讲师、场地、物料,都是成本,还不小。” 有业务线的同事觉得分散精力:“咱们自己业务还忙不过来呢。”
我的态度很坚决:“这笔账,要算,但不能只算经济账,要算‘社会价值’这笔大账!咱们SUdU能活过来,是时代给了机会,也是很多朋友帮过忙。现在咱们缓过来了,拉一把还在泥潭里挣扎的同行,是本分!这就像以前走江湖,自己学了身武艺,碰到有缘人,指点一两招,结个善缘。这件事,能做多大做多大,能做多久做多久!”
我亲自挂帅“微学院”的院长,刘春宇、吴永浪、林夕他们都成了特邀讲师。课程内容全是干货,毫不保留:从0到1起号、内容制作、直播间搭建、话术技巧、供应链优化,全是我们用跟头摔出来的血泪经验。
第一期开班,招了50个学员,有小服装店老板、有想帮家里农产品找销路的新农人、有下岗再就业的工人。开班那天,我站在台上,看着下面那些充满渴望又带着迷茫的眼神,仿佛看到了几年前在破产边缘绝望挣扎的自己。
我开场第一句话就是:“兄弟们,姐妹们,别把这儿当课堂。这就是个难民营经验交流会!我们SUdU,就是从难民营里爬出来的!今天我们把自己怎么找到活路、怎么搭窝棚、怎么找吃的,那点不值钱的经验,跟大家唠唠,希望能对大家有点用。”
台下笑声一片,距离瞬间拉近。刘春宇讲他如何“厚着脸皮”找连麦,吴永浪分享怎么“蹭热点”做内容,林夕讲如何“小成本”测款。没有高深理论,全是实战土法子。课堂气氛热烈,互动不断。
有个安徽来的服装加工厂小老板,课后红着眼圈拉着我的手说:“汪哥,你们讲的这些太实用了!我厂子都快撑不下去了,听完课,我觉得我好像知道该怎么转身了!”
那一刻,我心里特别踏实,比做成一场百万直播还踏实。这种价值感,是赚钱无法替代的。“微学院”就像SUdU播下的一颗种子,它不直接结果,但它让这片商业生态,变得更好了。
企业家的价值,不在于你多能干,而在于你能让多少人变得能干。敢于放手,善于培养人,企业才能突破个人天花板,实现永续经营。攥紧的拳头,打不远。
企业的终极竞争力,是文化。制度流程管行为,企业文化管人心。当“成人达己、回报社会”成为团队的共识和骄傲时,这个组织就有了灵魂,能扛过任何风浪。
商业的成功,最终要用社会的进步来衡量。一个只会赚钱的企业,是脆弱的;一个能造福行业、贡献社会的企业,它的根基才是坚实的,它的成就才是饱满的。
传承与放手,让我收获了内心的轻松与企业的活力;社会责任,则让SUdU这份事业,有了超越利润的温度和分量。这大概就是一个创业者,能企及的最好状态了——不仅做成了一家企业,更成就了一群人,并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一点向上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