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默传回的那段关于“铁腕”能量波动的解析数据,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揭示了敌人力量源头可能存在的惊人秘密,但其本身的复杂与晦涩,也像一座陡峭的冰山横亘在杰克团队面前。直接理解并应用几乎不可能,那涉及到的能量层级和规则理解远超他们目前的认知水平。
然而,杰克并没有被难倒。他转变思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既然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它,或许可以尝试‘利用’它。就像不需要懂得树木如何生长,也能识别它的影子。这段数据,就是‘铁腕’能量波动的‘指纹’。我们能不能以此为基础,制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专门捕捉这种特定的能量签名?”
这个想法得到了苏婉的批准。与其被动防御,不如尝试掌握敌人的动向。团队立刻投入工作,以林默提供的数据为核心参数,结合基地已有的能量探测技术,开始研制一种专用的“能量嗅探器”。
这是一项极其精细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工作。他们像是在用粗糙的工具临摹天书上的符号,只能追求形似,无法理解其神髓。数日不眠不休的尝试后,一个约莫行李箱大小、外壳布满临时接口和闪烁指示灯的原型机被制造出来,其核心是一个不断模拟着那段复杂数据片段的水晶状共鸣器。
“理论上,当它靠近到一定范围,并且对方主动散发或使用那种能量时,它应该会产生共振反应。”杰克的声音带着疲惫和不确定,向苏婉演示着,“但有效范围、精度、还有会不会反过来被对方侦测到……都是未知数。”
测试机会很快到来。基地外围的一个隐蔽传感器捕捉到了一段微弱的、但特征匹配度很高的能量信号,来源指向西北方向,距离基地约一百五十公里的一片丘陵地带。
一支由雷峰亲自带领的精干小队再次出发,携带着这个尚未经过充分验证的“能量嗅探器”。他们的任务是靠近信号源,验证设备的有效性,并再次进行隐蔽侦察,确认是否是“铁腕”的一个新活动点。
小队在荒野中潜行,如同融入环境的岩石。当距离目标区域还有十公里时,放置在装甲车内的“能量嗅探器”突然发出了极其微弱、但持续不断的嗡鸣,原型机上的指示灯光也从待机的绿色转变为警惕的黄色。
“有反应了!”负责操作设备的工程师低呼一声,语气中带着难以置信的兴奋,“信号特征匹配度正在上升!方向正确!”
雷峰精神一振,立刻下令车队分散隐蔽,队员徒步前进,利用地形逐步靠近。随着距离缩短,嗅探器的嗡鸣声变得更加清晰,指示灯最终变成了刺眼的红色。
通过高倍望远镜,他们看到了目标——一个规模比之前体育场前哨站小得多,但结构更加隐蔽的“铁腕”通讯中继站。它伪装成一个半埋在地下的地质勘探站点,若非嗅探器的指引,几乎不可能被发现。几名改造士兵在站点外围巡逻,站点顶部的天线偶尔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能量微光。
“成功了……”雷峰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独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他们不仅验证了设备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一条追踪“铁腕”触须的途径!
他们没有打草惊蛇, meticulously (一丝不苟地)记录了该站点的位置、巡逻规律和能量活动模式后,悄无声息地撤离。
消息传回基地,带来了久违的振奋。林默提供的数据,如同在一团乱麻中投下了一根引线,让他们终于找到了反向追踪敌人的方法。
“立刻以此站为圆心,扩大侦测范围,尝试绘制‘铁腕’在这一区域的通讯或活动网络。”苏婉下达了新的指令,“同时,加快‘嗅探器’的小型化和隐蔽化改进,我们要让基地的巡逻队也配备上这种‘眼睛’。”
他们依然处于弱势,依然在阴影中前行。但这一次,他们不再是完全的瞎子。他们拥有了窥破敌人伪装的初步能力,这微小的优势,或许将成为他们在即将到来的风暴中,活下去的关键。
逆向伸出的触须,第一次,触碰到了猎物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