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默以自身精神力干扰标记信号的成功,虽然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但其巨大的消耗和有限的覆盖范围,注定无法作为长期的、普适性的解决方案。将这种能力“技术化”、“普及化”,成为了杰克团队接下来面临的最紧迫课题。
然而,精神力的精细模仿与干扰,远非传统技术手段所能轻易复现。数日的攻关,各种模拟信号发生器、能量场干涉仪轮番上阵,效果却微乎其微,要么无法精准捕捉标记信号的独特频率,要么产生的干扰过于生硬,反而可能起到反效果。
就在研究再次陷入僵局时,青木长老提出了一个看似迂回,却直指核心的建议。
“人力有穷,而天道无穷。林小友以心神映照,故而能触及本质。何不效法自然,借众生之微力,成浩瀚之功?”他指着生态农场中那片日益繁茂、彼此连接的生命网络,“单个菌群,力量微弱,然亿万万菌群相连,可沃野千里,可分解顽石。其沟通协调,并非依靠中枢指令,而是基于最本能的共鸣与反馈。”
这番话点醒了杰克和林默。他们一直试图用“机器”去模仿“精神”,却忽略了身边就存在一个现成的、分布式的、能够进行微妙信息处理的“生物网络”——那就是基地里所有的人,尤其是那些感知敏锐的觉醒者,以及核心成员之间日益深厚的默契与信任。
“建立一个……基于心灵感应的干扰网络?”杰克被这个大胆的想法震撼了,但眼中迅速燃起兴奋的光芒,“由林默作为主节点和信号源,其他感知敏锐者作为次级节点,将他的干扰信号放大并传递出去?”
“不是心灵感应,那太过玄奇。”林默沉吟道,他理解了青木的深意,“是共鸣,是意志的协同。就像……就像军队听从统一的号令发起进攻,虽然每个士兵的动作不同,但目标一致,就能形成强大的合力。”
这个构想的核心在于“协同”。林默不再需要独自承担所有干扰任务,而是将他凝练出的、有效的“干扰意念”作为一种“模板”或“种子”,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其他可信赖的、精神稳定且具有一定感知能力的同伴(最初的人选自然是苏婉、小七、秦风等核心成员),由他们在这个“模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在各自负责的区域进行“本地化”的干扰输出。
这不仅能极大扩展干扰范围,降低林默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这种分布式的、带有个人特质的干扰信号,其“混沌”程度更高,更难以被“系统”识别和过滤。
理论可行,实践却需要跨越信任与感知的鸿沟。林默开始尝试,首先与最容易建立连接的小七进行协同。他不再是将精神力直接用于干扰标记,而是将其高度凝练,化作一种纯粹的“干扰意图”和“频率模型”,通过彼此间早已存在的深厚情感纽带和信任,小心翼翼地传递给小七。
小七闭目感受着,起初有些茫然,但很快,她理解了林默想要她做的事情。她学着林默的样子,将自己那份独特的、带着安抚与洞察特质的感知力,调整到与林默提供的“模型”相近的频率,然后向着她所能感知到的一个标记点,“轻轻”地覆盖过去。
奇迹发生了。在那个标记点附近,监测设备记录到了比林默独自干扰时更强、更富变化的干扰波纹!小七的加入,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催化”,使得干扰效果提升了近百分之五十!
“成功了!真的可以!”小七睁开眼,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红晕。
第一次协同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所有人。紧接着,苏婉、秦风,甚至包括精神力量较为凝练的玛莎和青木,都开始陆续加入这个初步命名为“灵犀网络”的协同干扰体系。
每个人对“干扰”的理解和表达都带有自身独特的印记:秦风的干扰带着军人特有的坚定与锐利;苏婉的则更为缜密和持久;玛莎的干扰中蕴含着治愈的力量,仿佛在“抚平”标记;青木的则如同春风化雨,悄然渗透。
这些风格各异的干扰波纹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覆盖基地核心区域、动态变化、极其复杂的“干扰网”。监测数据显示,这张网内的标记点确认信号,信噪比普遍下降了百分之三十到六十,而且其混乱多变的特性,让杰克团队的分析系统都难以完全解析,更不用说远端的“系统”了。
林默的压力骤减。他不再需要事必躬亲,更多的是作为网络的“心脏”和“调度中心”,维持着“干扰模板”的稳定,并根据情况协调不同节点的输出。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深度的精神协同中,一种超越语言的理解和信任在核心成员间无声地流淌。他们能模糊地感受到彼此的专注、疲惫、以及那份共同守护家园的坚定决心。
灵犀一点,网络初成。这不再是单打独斗的英雄主义,而是整个团队意志的凝聚与升华。他们正在用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情感与信任作为纽带,编织一张能够欺骗冰冷“系统”的、充满生机与不确定性的罗网。
尽管前路依旧漫漫,但此刻,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并非孤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