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下有个李家坳,村里住着个李老实。这人真如其名,老实得有点憨,三十好几没娶媳妇,就守着一头老驴过日子。
这驴可不一般。毛色灰扑扑的,像蒙了层尘土,左眼上有块白斑,走起路来慢悠悠,蹄子落地“嗒嗒”响,像在打拍子。更奇的是,它能听懂人话。
李老实发现这秘密时,差点把手里的锄头扔了。那天他下地回来,累得瘫在驴棚边叹气:“老伙计,要是能有人给我做碗热汤面,再烙张油饼,就好了。”
话音刚落,老驴突然“昂——”叫了一声,挣脱缰绳,头也不回地往村西头跑。李老实赶紧追,追到王寡妇家院外,就见老驴正用头撞院门,嘴里“嗷嗷”叫着,还时不时用蹄子刨地。
王寡妇开了门,见是李老实和他的驴,脸一红:“李大哥,你这驴咋了?”
李老实挠挠头,正想解释,老驴突然用头蹭了蹭王寡妇的手,又回头看了看李老实,那眼神像是在说“快说啊”。李老实心一横,把想吃热汤面的话说了。
王寡妇“噗嗤”笑了:“多大点事,我给你做。”
一碗热汤面,一张油饼,李老实吃得满头大汗。他才反应过来,这老驴是听懂他的话,帮他跑腿了。
打那以后,老驴就成了李老实的“得力助手”。李老实说:“家里柴不够了。”老驴就驮着斧头,自己去后山砍柴,回来还把柴码得整整齐齐。李老实说:“想去镇上买点盐。”老驴就驮着他,稳稳当当往镇上走,还能避开坑坑洼洼的路。
村里的人都觉得新鲜,都说李老实得了头神驴。村东头的张屠户眼红,找上门来:“李老实,把你这驴卖给我,我给你五十两银子,再给你娶个媳妇。”
李老实摇摇头:“老驴是我的伙计,不卖。”
张屠户不死心,夜里偷偷溜进驴棚,想把老驴偷走。可他刚摸到缰绳,老驴突然“嗷呜”一声,一口咬住他的袖子,死活不松口。张屠户疼得直叫,惊醒了李老实,最后灰溜溜地跑了。
这事传开,村里的人更佩服老驴了。就连邻村的赵财主,也派人来请老驴,说他的少爷不肯读书,想让老驴去劝劝。
李老实带着老驴去了赵财主家。那少爷才八岁,长得圆滚滚的,一见书本就头疼,要么爬树掏鸟窝,要么下河摸鱼虾。赵财主请了好几个先生,都被他气走了。
老驴见了少爷,先是“昂”了一声,然后用头蹭了蹭他的手。少爷觉得好玩,就跟老驴亲近起来。老驴趁势,用蹄子指了指桌上的书本,又指了指窗外的田地,那意思像是在说“现在不读书,以后就只能种地”。
少爷似懂非懂,竟真的拿起书本翻了起来。赵财主大喜,赏了李老实十两银子,还留他们吃了顿好酒好菜。
老驴的名声越来越大,来求它帮忙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人让它找丢失的孩子,有人让它劝和吵架的夫妻,还有人让它帮忙分辨好坏药材。老驴都一一应下,每次都能把事办得妥妥当当。
可李老实却渐渐愁了。以前,他和老驴相依为命,日子过得简单又快活。现在,每天都有人来找老驴,家里门槛都快被踏平了,他连种地的时间都没有了。更让他难受的是,老驴越来越累,毛色也没以前光亮了,走起路来也慢了许多。
这天,县里的王县令派人来,说县太爷的宝贝女儿丢了,让老驴去帮忙寻找。李老实看着疲惫的老驴,心里不忍,就对来人说:“老驴累了,想歇几天,恕我不能从命。”
来人不高兴了:“县太爷的命令,你也敢违抗?小心吃不了兜着走!”
老驴突然“昂——”叫了一声,声音洪亮,像是在抗议。它挣脱缰绳,走到李老实身边,用头蹭了蹭他的脸,然后转身,朝着城外的方向跑去。
李老实赶紧追上去。老驴一路跑,跑到城外的一座破庙里,停了下来,用蹄子指了指庙里的角落。李老实走过去一看,只见一个小姑娘正缩在那里哭,正是县太爷的女儿。
原来,小姑娘是偷偷跑出来玩,迷路了,才躲在破庙里。李老实把小姑娘送回县衙,王县令大喜,赏了他一百两银子,还想封老驴为“神驴”。
李老实却推辞了:“县令大人,老驴只是一头普通的驴,它不想当什么神驴,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
说完,他带着老驴,头也不回地回了李家坳。回到村里,李老实把王县令赏的银子分给了村里的穷苦人,然后带着老驴,找了块僻静的地方,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了庄稼。
从此,再也没有人来找老驴帮忙了。李老实和老驴又回到了以前的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驴不再帮人办事,毛色却渐渐亮了起来,走起路来也精神了许多。
有人问李老实:“放着好好的富贵日子不过,偏要种地,你傻不傻?”
李老实笑了:“我不傻。钱再多,也不如老驴陪着我快活。这日子,自己过得舒心,比啥都强。”
老驴像是听懂了他的话,“昂——”叫了一声,声音里满是欢喜。
后来,李家坳的人常常能看到,李老实牵着老驴,在田埂上慢慢走。老驴时不时低下头,啃一口路边的青草,李老实则哼着小曲,脸上挂着满足的笑。
村里的老人们都说:“李老实和老驴,是真真正正懂日子的。日子就像地里的庄稼,得慢慢种,慢慢长,不能急,也不能贪,这样才能有好收成。”
直到现在,李家坳的田埂上,还能看到一头左眼带白斑的老驴,和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慢悠悠地走着,成为了村里一道最温暖的风景。
需要我顺着这个故事的脉络,再写一个老驴和李老实遇到的新趣事吗?比如他们遇到了一个爱吹牛的货郎,或是帮村里化解了一场旱灾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