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小说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包拯:宋朝“纪检委天花板”的硬核人生——从“包小黑”到“包青天”

各位客官,今天咱们聊的这位,是宋朝官场的“清流担当”,更是老百姓心中的“正义代言人”——包拯。提到他,你肯定会想到“黑脸、月牙、三口铡刀”,但咱说实话,历史上的包大人没那么“神神叨叨”:他不黑脸,是后世画家为了显威严给涂的;也没铡过驸马,却真把皇亲国戚怼得没脾气;更不是天生的“断案机器”,小时候还帮邻居找过丢了的鸡。

这老爷子一辈子就干了三件事:跟贪官死磕、给百姓撑腰、让皇帝“头疼”。今天咱们分六章,扒一扒这位“宋朝最刚文臣”的搞笑又硬核的人生,保证让你笑完觉得:原来“包青天”不是传说,是个接地气的“耿直boy”!

第一章 童年“包小黑”:宋朝版“少年侦探”的日常

公元999年,安徽庐州(今合肥)的包家,迎来了一个男娃。这娃生下来皮肤不算黑,就是哭声特别大,街坊邻居都调侃:“包家这小子,以后肯定是个‘大嗓门’,说不定能当街喊话劝架。”——谁也没想到,这娃后来不仅“喊话”,还喊得皇亲国戚都发抖。

这娃就是包拯,小名“小黑”——不是因为皮肤黑,是他小时候总爱在太阳底下跑,晒得有点黑,加上眼睛亮得像黑葡萄,家人就这么叫开了。

包家不算大富大贵,但也算书香门第,爹包令仪是个小官,娘李氏是个温柔的妇人。按说包拯该像别的富家子弟一样,天天读书练字,可他偏不——最爱跟街坊邻居的小孩一起玩“断案游戏”。

有一次,邻居王大娘的鸡丢了,急得坐在门口哭。包拯正好放学回来,看到王大娘哭,就凑过去问:“大娘,您的鸡咋丢了?”

王大娘抹着眼泪说:“早上我把鸡关在院子里,回来就没了,那鸡还在下蛋呢!”

包拯听完,没急着安慰,反而蹲在王大娘家院子里,跟个小大人似的“查案”:先看鸡窝,发现鸡窝门被撞开了;再看地上,有几串小脚印,还有几根黄色的鸡毛;最后抬头一看,院墙上有个小窟窿,窟窿旁边还挂着一根稻草——那是王大娘家院子里特有的稻草。

包拯一拍大腿:“大娘,我知道了!您的鸡是被隔壁张二娃偷了!”

王大娘一愣:“你咋知道是他?”

包拯指着脚印说:“这脚印是小孩的,跟张二娃的鞋一样大;而且张二娃昨天还跟我说,想偷只鸡烤着吃;最关键的是,他家墙跟您家挨着,那窟窿正好能钻进去一只鸡!”

说着,包拯就拉着王大娘去张二娃家。张二娃正躲在院子里,准备把鸡杀了,看到包拯和王大娘来,脸一下子红了,只好把鸡还给了王大娘。

王大娘高兴得直夸包拯:“小黑啊,你比官府的捕快还厉害!以后肯定能当大官,帮咱们老百姓断案!”

包拯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我就是看着脚印和鸡毛猜的,不算厉害。”

除了帮邻居找鸡,包拯小时候还有个“怪癖”——爱跟爹“抬杠”。有一次,爹包令仪处理完公务,跟家人说:“今天有个百姓来告状,说邻居占了他的地,我看那百姓穷,就判邻居把地还给他了。”

包拯听完,皱着眉头说:“爹,您这么判不对!您得看谁的地契是真的,不能因为他穷就偏帮他,要是邻居的地契是真的,那您不就冤枉好人了吗?”

包令仪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你这小子,才几岁就懂‘公平’了?行,以后爹处理案子,都跟你说说,让你帮着参谋参谋。”

后来有人问包拯,小时候帮邻居找鸡的时候,怕不怕张二娃不认账?他说:“怕啥?我知道他没我聪明,再说了,偷东西本来就不对,他肯定会心虚。不过那时候我也有点慌,怕猜错了,还好最后猜对了——要是猜错了,我以后就没脸帮人找东西了!”

你看,这就是童年的包拯:不是“天生神探”,是个爱观察、爱较真的小孩;没有“超能力”,只有一双会看细节的眼睛和一颗想帮人的心。这份“认真”和“公平”,也成了他一辈子的底色。

第二章 科举“学霸”与“妈宝男”:包拯的“职场延迟毕业”

公元1027年,二十八岁的包拯站在汴京城的殿试榜单前,眼睛亮得像星星——他中了进士,还是甲科!要知道,宋朝的进士有多难考?全国几千人报名,最后只录几十人,比现在考公务员难多了。

包拯能考上,全靠他小时候的“学霸”底子。别人玩的时候,他在背《论语》;别人睡懒觉的时候,他天不亮就起来读书;就连跟小伙伴玩“断案游戏”,他都会把《唐律疏议》(唐朝的法律书)拿出来,照着上面的条款“判案”。

放榜那天,包令仪高兴得在京城摆了酒,请亲戚朋友吃饭。大家都劝包拯:“小黑啊,你现在中了进士,就能当大官了,以后可得好好干,别给咱们包家丢脸!”

包拯点点头,心里却在琢磨别的事——他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当知县,可爹妈的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他要是去建昌,来回得好几个月,没法照顾爹妈。

吃饭的时候,包拯跟爹说:“爹,我不想去建昌当知县,我想回家陪您和娘。”

包令仪愣了一下:“你疯了?中了进士还不去当官,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包拯说:“当官什么时候都能当,可爹妈就一个,要是我去了建昌,您和娘生病了没人照顾,我心里不安。”

娘李氏也劝他:“儿啊,你别担心我们,你去当官,好好为百姓办事,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孝顺。”

可包拯就是不松口:“不行,我得留在家里陪你们。实在不行,我就请朝廷把我调到离庐州近的地方,要是调不了,我就辞官回家。”

最后,朝廷还真把他调到了和州(今安徽和县)当监税官(管税收的官),离庐州不算太远。可包拯去和州没几天,就收到娘的信,说爹的腰病犯了,想他了。包拯看完信,立马收拾行李,向朝廷辞官,回家陪爹妈去了。

这一陪,就是十年。直到公元1037年,爹妈都去世了,包拯守完孝,才重新出山,去天长县(今安徽天长)当知县。

有人调侃他:“包大人,别人都是中了进士就赶紧当官,你倒好,在家陪爹妈十年,成了‘妈宝男’了!”

包拯笑着说:“‘妈宝男’咋了?爹妈养我这么大,我陪他们十年还不行?再说了,我这十年也没闲着,天天在家读法律书,现在去当知县,断案肯定更厉害!”

还真被他说中了。到了天长县,包拯断的第一个案子,就成了当地的“名案”——“牛舌案”。

有个农民来告状,说自己的牛被人割了舌头,牛快死了,想让包拯帮他找出凶手。包拯听完,想了想,跟农民说:“你回去把牛杀了,然后把牛肉拿到街上卖,凶手肯定会来告状。”

农民一脸疑惑:“大人,杀牛是犯法的,我要是杀了牛,您不抓我吗?”

包拯说:“你放心,有我在,没人敢抓你。你就按我说的做。”

农民半信半疑地回去,把牛杀了卖肉。果然,第二天就有人来告状,说农民私自杀牛,违反法律,要包拯治他的罪。

包拯一拍惊堂木,盯着告状的人说:“你就是割牛舌的凶手!你割了牛舌,知道牛活不成,就等着农民杀牛,然后来告状,想治他的罪。我说得对不对?”

告状的人一听,脸都白了,只好承认是自己割了牛舌——因为他跟农民有仇,想报复农民。

百姓们听说了这事,都夸包拯:“包大人太厉害了!这么难的案子,他一下子就破了!”

包拯却笑着说:“这案子不难,就是换个思路想——割牛舌的人,肯定是想让农民犯事,所以只要农民一杀牛,他就会来告状。我就是赌了一把,没想到还真赌对了!”

你看,这就是包拯的“职场起步”:不是急着当官往上爬,而是先尽孝;不是一上任就“开挂”,而是用十年的准备,换来了“断案如神”的名声。这种“重情重义”又“厚积薄发”的劲儿,也为他后来的官场生涯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 端州“拒砚”:宋朝最“傻”的官,却让百姓记了一辈子

公元1040年,包拯被调到端州(今广东肇庆)当知州。端州有个宝贝——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质地细腻,写起字来不渗墨,皇帝和大臣都特别喜欢。

在包拯之前,端州的知州都有个“潜规则”:每年除了给朝廷上交规定数量的端砚,还会多收几十块,要么自己留着,要么送给京城的大官,好为自己铺路。有个知州更过分,每年多收几百块端砚,家里堆得跟小山似的,连睡觉的地方都快没了,还跟人炫耀:“我这端砚,以后能传给我孙子的孙子!”

包拯到了端州,第一件事就是查端砚的“账本”。下属跟他说:“大人,咱们端州的端砚好,每年多收几十块,送给京城的大人,以后您升官也方便。”

包拯皱着眉头说:“朝廷规定交多少,咱们就交多少,多收一块都是贪!那些大人要是喜欢端砚,自己花钱买,要是想靠端砚升官,那官也当不久!”

下属还想劝:“大人,以前的知州都这么干,您不这么干,会得罪人的。”

包拯说:“我当知州是为了百姓,不是为了得罪人。以后谁也不许多收端砚,要是让我发现,别怪我不客气!”

从那以后,端州的端砚就只按规定数量上交,再也没人多收一块。百姓们高兴得不行,说:“终于来了个不贪砚台的知州!”

有一次,一个砚台工匠想感谢包拯,偷偷给包拯送了一块最好的端砚,说:“大人,这砚台是我亲手做的,没花一分钱,您就收下吧,以后您写文章也方便。”

包拯看着砚台,确实喜欢——他一辈子爱读书写文章,好砚台对他来说,就像战士对好刀的喜欢。但他还是摇了摇头,把砚台还给工匠:“谢谢你的好意,可我不能收。我要是收了你的砚台,以后别人就会学你,给我送别的东西,我要是都收了,跟以前的贪官有啥区别?”

工匠说:“大人,这不一样,我是真心感谢您,不是想求您办事。”

包拯笑着说:“我知道你是真心的,但规矩就是规矩。这样吧,你把这砚台卖给我,多少钱我给你,这样我收得心安,你也卖得开心。”

最后,包拯按市场价买了那块砚台,每天用它写文章,还跟下属说:“这砚台是我花钱买的,用着踏实,要是是别人送的,我写文章都写不下去。”

包拯在端州当了三年知州,离任的时候,除了自己买的那块砚台,没带一块端砚。百姓们听说他要走,都来送他,有的送鸡蛋,有的送茶叶,还有的想把自己做的端砚送给他,都被他拒绝了。

有个老人拉着包拯的手说:“大人,您在端州三年,没贪一块砚台,没拿百姓一分钱,您是咱们端州最好的知州!您要是走了,以后再也没人这么对咱们了!”

包拯说:“大爷,您别这么说,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以后不管谁来当知州,只要你们敢说真话,敢告状,他们就不敢欺负你们。”

后来有人问包拯,在端州不贪砚台,后悔吗?他说:“不后悔。我要是贪了砚台,虽然能讨好大官,能升官,但我会睡不着觉,会对不起百姓。现在我虽然没靠砚台升官,但百姓记得我,这比啥都强。再说了,我花钱买的砚台,用着比别人送的舒服多了!”

你看,这就是包拯在端州的日子:别人贪砚台,他却“拒砚”;别人想靠送礼升官,他却靠办实事赢得百姓的心。这种“不贪小利、只求心安”的劲儿,也让他成了百姓心中的“清官”。

第四章 开封府“拆台王”:他让百姓直接告状,让贪官躲着走

公元1056年,五十八岁的包拯被调到汴京城,任开封府尹。开封府是宋朝的首都,皇亲国戚多、贪官污吏多、疑难案子多,是出了名的“难管”。以前的开封府尹,要么怕得罪皇亲国戚,要么跟贪官同流合污,百姓来告状,都得先给门房送红包,不然连大堂都进不去。

包拯一到开封府,就干了件“惊天动地”的事——撤了门房,打开府衙大门,让百姓直接进来告状。

下属跟他说:“大人,您不能这么干!以前的府尹都不让百姓直接告状,一是怕麻烦,二是怕百姓乱告状,要是您让他们直接进来,每天得有几百人来告状,咱们根本处理不完!”

包拯说:“百姓为啥告状?因为他们受了委屈,没人管。要是咱们不让他们进来,他们的委屈跟谁说?再说了,处理不完就加班处理,总不能让百姓白跑一趟。”

从那以后,开封府的大门天天敞开,百姓只要有委屈,就能直接走进大堂,跟包拯告状。有个老大娘,儿子被恶霸欺负,以前去告状,门房收了她的红包,还没让她见府尹,这次她直接走进大堂,看到包拯坐在上面,还以为自己走错了,直到包拯跟她说:“大娘,您有啥委屈,跟我说,我帮您做主。”

老大娘才哭着把事情说了,包拯听完,立马派人把恶霸抓来,判了他的罪,还把他抢老大娘的钱还给了她。老大娘高兴得直磕头,说:“包大人,您真是活菩萨!以前的府尹都不管咱们,只有您肯帮咱们!”

包拯说:“大娘,您别磕头,我是开封府尹,帮您做主是我该做的。以后要是再有人欺负您,您直接来开封府找我,不用怕。”

除了让百姓直接告状,包拯还在开封府干了件“得罪人”的事——整治贪官。

有个叫张可久的官员,在京城管粮食,利用职务之便,把朝廷的粮食偷偷卖了,赚了好多钱,还把发霉的粮食发给百姓,百姓吃了都拉肚子。有人来告状,以前的府尹怕得罪张可久的后台,都不敢管。

包拯听完告状,立马派人查张可久的账本,发现他果然贪了好多粮食。张可久知道后,赶紧找自己的后台——皇后的弟弟,让他帮忙说情。皇后的弟弟找到包拯,说:“包大人,张可久是我的人,他贪点粮食不算啥,你就放了他吧,以后我肯定忘不了你的好。”

包拯说:“大人,张可久贪的不是一点粮食,是百姓的救命粮!百姓吃了他发的发霉粮食,都拉肚子了,有的还差点死了,这能算‘不算啥’吗?要是我放了他,百姓会怎么看我?会怎么看朝廷?”

皇后的弟弟说:“你别给脸不要脸!我可是皇后的弟弟,你得罪了我,没好果子吃!”

包拯一点都不怕,说:“我是开封府尹,只认法律,不认皇亲国戚。要是你再帮张可久说情,我就连你一起告到皇帝那里去!”

皇后的弟弟没办法,只好走了。最后,包拯判了张可久的罪,把他贪的钱都还给了百姓,还把发霉的粮食烧了,让百姓重新领新粮食。

百姓们听说了这事,都拍手叫好,说:“包大人太厉害了!连皇后的弟弟都不怕,以后再也没人敢欺负咱们了!”

包拯在开封府当了一年多府尹,把开封府管得井井有条:贪官不敢贪了,恶霸不敢横了,百姓告状方便了。以前百姓都怕去开封府,现在都盼着去开封府——因为他们知道,那里有个包大人,会帮他们做主。

有人跟包拯说:“大人,您在开封府得罪了这么多皇亲国戚,不怕他们报复您吗?”

包拯说:“怕啥?我是为了百姓,为了朝廷,我没做错事,他们报复我也没用。再说了,我要是怕报复,就不当这个开封府尹了。”

你看,这就是包拯在开封府的日子:别人怕得罪权贵,他却“硬刚”;别人让百姓吃闭门羹,他却敞开大门。这种“不怕得罪人、只认公道”的劲儿,也让他成了百姓心中的“包青天”。

第五章 朝堂“喷子”:他敢跟皇帝吵架,唾沫星子溅龙袍

包拯不仅在地方上敢得罪人,在朝堂上更是个“硬茬”——谁要是敢贪赃枉法,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朝廷重臣,他都敢弹劾,连皇帝都敢“怼”。

当时有个叫张尧佐的官员,是宋仁宗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张贵妃想让张尧佐升官,就跟宋仁宗吹枕边风,宋仁宗也宠着张贵妃,一下子给张尧佐封了四个大官:三司使(管财政)、淮康军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

这事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都不敢说话——谁也不想得罪张贵妃和皇帝。只有包拯站出来,弹劾张尧佐,说:“张尧佐没本事,只会靠张贵妃升官,一下子封他四个大官,百姓会怎么看?朝廷的规矩还在吗?”

宋仁宗说:“张尧佐是贵妃的伯父,我封他官,是为了让贵妃高兴,这跟百姓没关系。”

包拯说:“陛下,您错了!您是百姓的皇帝,不是贵妃的皇帝!您封官应该看本事,不是看关系。张尧佐没本事,要是让他管财政,肯定会贪钱;要是让他管军队,肯定会误事。您要是真为百姓好,就该把他的官免了!”

宋仁宗被包拯说得有点生气,说:“朕是皇帝,想封谁官就封谁官,你管不着!”

包拯也不示弱,往前迈了一步,大声说:“陛下,臣是谏官,就是要管陛下的错!您要是不听臣的话,以后肯定会后悔的!”

两人吵得面红耳赤,包拯越说越激动,唾沫星子都溅到了宋仁宗的龙袍上。宋仁宗赶紧擦了擦龙袍,心里想:“包卿啊,有话好好说,别激动,朕的龙袍刚洗干净!”

可包拯还是不罢休,继续说:“陛下,您要是不免张尧佐的官,臣就天天来弹劾他,直到您免了他的官为止!”

最后,宋仁宗没办法,只好免了张尧佐的三个官,只留了一个宣徽南院使。张贵妃听说后,跟宋仁宗哭:“陛下,您怎么能听包拯的话,免了我伯父的官呢?”

宋仁宗说:“你不知道,包拯太能说了,唾沫星子都溅到朕的龙袍上了,朕要是不听他的,他能天天来跟朕吵,朕实在受不了了!”

除了弹劾张尧佐,包拯还弹劾过一个叫王逵的官员。王逵在地方上当官,特别残暴,经常欺负百姓,还贪污了好多钱。有人来告状,王逵就派人把告状的人抓起来,打得半死。大臣们都怕王逵的后台,不敢弹劾他。

包拯听说后,连续写了七封弹劾信,告王逵的状。第一封信上去,宋仁宗没理;第二封信上去,还是没理;直到第七封信,包拯在信里说:“陛下,王逵残害百姓,贪污受贿,要是您再不管,百姓就会造反,到时候您后悔都来不及!”

宋仁宗看完第七封信,终于怕了,赶紧把王逵的官免了,还派人查他的罪。百姓们听说后,都夸包拯:“包大人太牛了!写了七封信,终于把王逵扳倒了!”

包拯在朝堂上当了十几年谏官,弹劾过的官员有几十个,其中不乏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有人说他是“朝堂喷子”,天天就知道吵架;有人说他是“愣头青”,不怕得罪人。可包拯却说:“我不是‘喷子’,也不是‘愣头青’,我只是想让朝廷好,让百姓好。要是我不说话,贪官就会越来越多,百姓就会越来越苦,那我当这个官还有啥意思?”

你看,这就是朝堂上的包拯:敢跟皇帝吵架,敢弹劾权贵,不怕得罪人,只认“公道”二字。这种“耿直不阿”的劲儿,也让他成了宋朝官场的“清流担当”。

第六章 千古“包青天”:他没留下金银,却留下了百姓的念想

公元1062年,六十四岁的包拯在开封府任上去世。消息传到街上,汴京城的百姓都哭了——不管是当官的、做生意的,还是种地的,都自发地去送他,有的甚至从几十里外赶来。街上的商铺都关了门,茶馆里的说书先生也停了业,大家都在说:“包大人走了,咱们再也没人为咱们做主了!”

宋仁宗听说包拯去世,也哭了,说:“包拯是朕的好大臣,他走了,再也没人敢跟朕说真话,再也没人帮朕管贪官了!”他追赠包拯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还派专人护送包拯的灵柩回庐州安葬。

包拯去世后,百姓们为了纪念他,在开封府建了“包公祠”,在庐州建了“包孝肃公祠”,每天都有人来祭拜他。说书先生还把他的故事编成了段子,在茶馆里讲,比如“包拯断牛舌案”“包拯弹劾张尧佐”“包拯拒砚”,这些故事越传越广,最后还被编成了戏曲、小说,包拯的形象也慢慢变成了“黑脸、月牙、三口铡刀”——其实历史上的包拯不是黑脸,也没有三口铡刀,这些都是后世为了突出他的“威严”和“正义”加的。

包拯一辈子没留下多少金银珠宝,他的家里很朴素:衣服是打补丁的,家具是旧的,连他去世后,家人整理他的遗物,都只找到几本书、几块砚台和一些衣服。他还留下了一条家训,刻在石碑上,上面写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意思是“我的后代要是当官,有贪赃枉法的,就不能再进包家的门;去世之后,也不能葬在包家的祖坟里。要是不听我的话,就不是我的后代。”

包拯的后代也一直遵守着这条家训,比如他的孙子包永年,在地方上当官,也像包拯一样清廉,百姓们都夸他“有包大人的样子”。

现在,几百年过去了,包拯的故事还在流传:开封的包公祠每天都有人来祭拜,庐州的包孝肃公祠还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戏曲《包青天》还在演,小说《三侠五义》还在卖。人们记住包拯,不是因为他当了多大的官,不是因为他有多少学问,而是因为他清廉、正直、敢为百姓做主——他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宋朝黑暗的官场,也照亮了后世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期待。

要是包拯活在现在,他肯定是个“网红纪检委”:开直播讲法律,能吸粉千万;写公众号揭露贪官,篇篇10万+;老百姓有委屈,都想找他帮忙。不过他肯定不会在意这些,因为他最在意的,永远是“百姓过得好不好,朝廷是不是公平”。

最后,咱们用包拯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来结尾:“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清廉的官员,是百姓的表率;贪婪的官员,是百姓的祸害。包拯用一辈子践行了这句话,也用一辈子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好了,包拯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希望各位客官看完,能对这位“宋朝最刚文臣”多一点了解,也多一点敬佩——毕竟,能一辈子清廉、一辈子为百姓做主的人,值得我们记住,值得我们学习。

天才小说推荐阅读:灭世武修大唐:战功改命先蹲四年大牢游戏民国无渊大地万古神尊云澜乱世志我在明朝当国公汉天子我横扫异族时,三国诸侯还在摸鱼进击的刘备大明:朱元璋,咱家老五杀疯了万古杀帝北隋军神穿越水浒之大王要低调人在水浒,正在造反当东方文化主宰世界开局穿越亡国之君,反手攻略敌国女帝公子千秋苏厨视频通古代,李二变身蜀汉通天代天下第一权臣暴君的粉嫩娘亲皇后怀我孩子了,气炸李世民!大明闲人大秦海晏:嬴傒复辟记开局给古人播放九叔电影武侠穿越,开局学会杨家枪封州王娶妻靠抽签:老婆是在逃女帝公主,快请陛下赐婚吧诸侯争夺天下,你却偷偷发展征服天国之曙光时代乞讨半年,侯府全家跪求我原谅大秦镇王侯汉威四海人在亮剑,我的麾下猛将如云别刺激孤,孤不傻了君临天下满门忠烈被流放,嫂嫂助我平天下老爹入赘将军府,千金姐姐把我宠上天抗战之还我河山我在大宋贩卖焦虑三国:一切皆可游戏化亮剑:摊牌了,我老李就是有文化开局:败家子遭未婚妻上门退婚异界,我们一家三口一起过日子清泉明月大明铁骨大明武帝崇祯宋时行饥荒年,我靠投喂女帝,成为全球首富!
天才小说搜藏榜:闯旗大唐面首开局侠唐夫君!生娃这种事不能靠走量啊三国之开局召唤樊梨花煌煌帝国之大秦你呀就缺一味药三国之制霸寰宇绝色至尊:邪王,放肆疼!捡个王爷来种田武林帝国开局登基:我还能活几天穿越三国之骑砍风云你和本侯提和离,我转头娶公主枭起传神医娘亲:团宠萌娃太抢手穿越三年,你跟我说这是大唐?三国:刘备抛弃?我截胡糜夫人明末枭臣逍遥小里正三国之龙战八方大明:朱重八的六岁小皇叔三国:我,廖化,最强先锋大唐极品闲人边荒枭龙大唐之最强驸马火爆爱妃开天鸿蒙诀两界穿越:我打造了一座现代城抗日小山传奇傻王嗜宠:鬼医盗妃大唐神级太子他逃她追,王妃逐渐黑化富婆启动计划迁徙的三国城堡万世秦疆大明1642长安烬长月烬明超次元战争游戏天灾年,我囤养了古代女将军塑晋锦衣卫创始人沙雕网友援北伐帝国猛将策马大明奋斗在元朝的小汉奸科举:染布郎之子的状元之路我与着名帝皇们的争霸人生三国之吕布天下多子多福:女将军求我开枝散叶
天才小说最新小说:三国:我在三国支教红楼:贾政从教坊司救人挽大明天倾:从驿卒开始签到北疆,开局召唤霍去病穿越大秦之我和始皇帝抢下班明末:开局一把刀,天下任我枭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大唐:家父程咬金帝王串串烧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