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然看向农业农村局局长,道:“王局长,中药材种植离不开水,黄莲村有山泉,但沟渠都是土沟,灌溉的时候跑冒滴漏严重,高海拔的地块根本浇不上水。
农业农村局要牵头修水利设施,把土沟改成硬化渠,再建几个蓄水池,保证每一块药材田都能浇上水。”
农业农村局局长接过话:“报告书记,我们已经和秦朗对接过,计划在村东的山泉口建一个容量500立方米的蓄水池。
然后沿着山势修三条主灌渠,总长3公里,全部用浆砌石硬化,配套建设分水闸,实现精准灌溉。
另外,我们还会派农技人员常驻黄莲村,和张教授的团队配合,指导村民科学种植。项目资金从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里列支,已经报批了。”
这时候,水利局局长主动开口:“书记,高川镇吴书记带秦朗也到我们水利局来争取过项目,黄莲村除了灌溉渠跑冒滴漏外,村里的几处塘堰也年久失修,雨季存不住水,旱季又没水可用。
我们计划把村西的老塘堰清淤扩容,然后进行精修,可以关住更多的水。另外,我们再给黄莲村新建两口小型塘堰,既能补充灌溉用水,又能防范山洪。资金方面,我们申请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资金,足够支撑工程建设。”
李浩然听着各部门的表态,脸上露出笑容:“大家的积极性很高,这很好,值得肯定。我们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就应该做在前面,做在实处,而不用我来指导和督促。
我再提一点,农业农村局要做好资金统筹,把秦朗申请的乡村振兴产业专项资金尽快拨付到位,主要用于合作社的技术培训中心建设和种苗补贴。
其他部门要各司其职,又要相互配合,每周向县委办报一次进度,我要亲自盯着这个项目,不用长篇大论,就报几句话说明进度情况即可,也为大家减轻负担。”
“好的,书记!”
“收到,书记!”
“明白,书记!”
诸位局长纷纷表态。
专题会结束后,各部门迅速行动,黄莲村一下子热闹起来。
县交通运输局安排的施工队带着挖掘机、压路机开进了山,机器轰鸣声打破了小村的宁静,虽然修路期间有些不方便,但大家明白,不方便只是暂时的,等道路修好,就会是永久的方便。
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人员拿着图纸,和秦朗以及黄莲村的村干部一起在山间丈量,确定灌渠和蓄水池的位置。
水利局的施工队则开始清理塘堰,运走淤泥,加固堤坝,必要的地方用条石堆砌,塘堰四周全部用水泥硬化,增强储水能力。
秦朗则是每天都泡在村里的工地上,一会儿帮交通局协调临时占地,一会儿和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人员讨论灌溉方案,忙得脚不沾地。
村干部、村民小组长以及一些村民们,也主动过来帮忙,有的给施工队送开水,有的帮着搬运建材。
大家都知道,这些基础设施是为了村里的产业,是为了自己的好日子。
有钱好办事,钱到位项目进度就到位!
原本预计五一劳动节前完工的道路、水渠、塘堰等基础设施项目,在三月份就陆续完工。
这期间还经历了春节停工,一停就是十几天!
2026年三月中旬,黄莲村的产业路终于修通、保养完成,顺利投入使用了。
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上,一辆拉着化肥的货车顺利开进了村,村民们都围过来看热闹,脸上满是兴奋。
“以后种的药材再也不用人背马驮了!”王大爷走在平整的水泥路面上,激动得眼眶都红了。
与此同时,灌溉渠和蓄水池也基本完工,山泉水流进硬化的沟渠,顺着山势流到各个地块,高海拔的山地也能轻松浇上水了。
基础设施提前完工,秦朗也可以尽早安排中药材种子、种苗的春播任务。
他种植的这些中药材,可以春播、夏播、秋播,生长周期有十个月到三年不等,他可以分批次、分区域种植,保证他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都有中药材可以采收。
3月底,中药材的种子和种苗运到了黄莲村。
秦朗邀请张教授团队再次来到村里,为村民们开展种植技术培训。
在培训现场,张教授手把手地教村民们如何播种、如何施肥、如何防治病虫害,还发放了种植技术手册。
“当归种子要均匀撒播,每亩播种量1.5公斤左右,播种后要覆盖一层薄土,再盖上地膜,这样能提高发芽率......”
张教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党参种苗移栽时,要注意株距和行距,株距20厘米,行距30厘米,移栽后要浇足定根水......”
村民们认真听讲,不时提问,秦朗在一旁帮忙解答,还把重点内容记录下来,方便大家后续查看。
培训结束后,村民们按照张教授的指导,开始在整理好的土地上播种、移栽。
秦朗每天都穿梭在药材田里,查看药材的生长情况,遇到问题及时向张教授请教。
有一次,他发现几亩当归田的幼苗出现了发黄的情况,立刻给张教授打电话。
张教授远程指导他检查土壤湿度和肥力,发现是因为浇水过多导致土壤积水,根系缺氧。
秦朗按照张教授的建议,及时开挖排水沟,降低土壤湿度,几天后,当归幼苗就恢复了生机。
在秦朗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2000多亩中药材田很快就播种、移栽完毕。
站在山顶上,看着一片片规划整齐的药材田,秦朗心里充满了期待。
他知道,这些药材田不仅是乡亲们的希望,也是黄莲村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