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目背景与核心情节:繁华表象下的危机暗涌
第 68 回回目为 “应伯爵戏衔玉蜻蜓 潘金莲醉闹葡萄架”(不同版本回目略有差异,此处以主流百回版为准),看似是 “戏耍” 与 “喧闹” 的日常,实则串联起三组关键矛盾:一是西门庆 “权力与欲望” 的双重扩张,二是妻妾群体 “嫉妒与生存” 的博弈,三是底层人物 “依附与妥协” 的挣扎。
开篇即写西门庆处理 “贲四买房” 事务:贲四作为西门庆的仆从,想借主子的势力低价购买韩道国的房产,西门庆表面 “公允”,实则暗中授意 “压价”,既显露出他对仆从的 “恩威并施”,也暴露了官绅阶层对底层财产的隐性掠夺。紧接着,西门庆赴何千户的宴席,席间与何千户、夏提刑等人把酒言欢,言语间尽是官场的利益交换 —— 何千户托西门庆 “关照” 亲戚的官司,西门庆则借宴席巩固自己在地方官场的地位。此时的西门庆,已从最初的 “商人” 彻底转型为 “官商一体” 的特权者,他的每一次应酬、每一次决策,都带着 “权力变现” 的目的。
而宴席之外,后院的 “风波” 更显尖锐:潘金莲见西门庆连日与贲四嫂私通,心中妒火中烧,借 “醉闹葡萄架” 之名,对西门庆言语讽刺、行为撒泼;孟玉楼则冷眼旁观,既不参与争宠,也不轻易站队,暗中盘算着自己的生存之道;李瓶儿虽未直接出场,但其子官哥儿的存在,仍是潘金莲的 “眼中钉”,为后续的悲剧埋下伏笔。与此同时,应伯爵作为西门庆的 “头号帮闲”,在宴席上 “戏衔玉蜻蜓” 讨好西门庆,言语谄媚、行为滑稽,将 “依附者” 的卑微与功利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回的情节看似 “松散”,实则环环相扣:官场的应酬是西门庆欲望扩张的 “工具”,后院的争宠是女性在男权社会的 “生存战”,帮闲的谄媚是底层文人的 “无奈妥协”,三者共同指向一个核心 —— 封建时代的 “权力结构”,早已将人性异化为 “欲望的奴隶”。
二、人物解构:欲望驱动下的 “非典型悲剧者”
1. 西门庆:权力膨胀下的 “自我毁灭”
第 68 回的西门庆,已不再是《水浒传》中那个单纯的 “恶霸”,而是一个 “复杂的欲望集合体”。他对权力的追求,早已超越了 “赚钱” 的初衷 —— 从花钱买 “理刑千户” 的官职,到主动参与地方官司的审理,再到与何千户、夏提刑结盟,他试图通过 “权力” 掌控一切:掌控仆从的命运(如贲四的买房)、掌控女性的身体(如与贲四嫂私通)、掌控官场的规则(如利益交换)。
但权力的膨胀,也让他陷入了 “欲望的盲区”。他明知贲四嫂是仆从之妻,却仍不顾伦理私通,只因 “权力赋予的特权感” 让他觉得 “一切皆可占有”;他明知潘金莲嫉妒心强,却仍肆意挑逗,只因 “男权赋予的优越感” 让他觉得 “女性皆可掌控”。这种 “无所顾忌” 的欲望扩张,看似是 “成功” 的象征,实则是 “毁灭” 的开端 —— 正如《金瓶梅》的整体基调,“盛极而衰” 的伏笔,早已在他的每一次纵欲中生根。
从人性角度看,西门庆的悲剧并非 “天生邪恶”,而是 “欲望缺乏约束” 的必然。他身处的时代,封建礼教已渐趋松弛,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 “功利主义”,而官场的腐败又让 “权力成为欲望的保护伞”。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既没有内在的道德自律,也没有外在的制度约束,最终只能在欲望的漩涡中越陷越深。这恰如现实中的许多人:当权力、财富成为 “放纵的资本”,若不能守住内心的底线,再繁华的人生,也终将沦为 “欲望的祭品”。
2. 潘金莲:嫉妒背后的 “女性生存困境”
第 68 回中,潘金莲的 “醉闹葡萄架” 是全回的 “戏眼”,也是她性格的集中爆发。她骂西门庆 “你这行货子,怪道前日教丫头送茶去,你不在房里,原来在这里缠这小淫妇儿”,言语间充满了嫉妒与怨恨;她甚至故意打翻酒壶、撕扯西门庆的衣服,以 “撒泼” 的方式争夺关注。许多读者将潘金莲的行为归为 “恶毒”,但深入其处境便会发现,她的 “嫉妒” 本质上是 “男权社会下女性的生存焦虑”。
在西门庆的后院,女性的价值完全依附于 “男性的宠爱”:得宠者可获得物质享受(如李瓶儿有了官哥儿后,地位明显提升),失宠者则可能被冷落、被欺凌(如孙雪娥因不得宠,常被潘金莲欺辱)。潘金莲出身卑微,无家族背景可依,无子嗣可恃,唯一的 “资本” 便是西门庆的宠爱。因此,当她看到西门庆与贲四嫂私通时,她的嫉妒不仅是 “情感的占有欲”,更是 “生存危机的爆发”—— 她害怕自己失去唯一的依靠,最终沦为后院的 “弃子”。
但潘金莲的悲剧在于,她将 “生存希望” 完全寄托于 “男性的宠爱”,甚至不惜用 “算计”“嫉妒” 的方式争夺,却从未想过 “自我救赎”。她骂贲四嫂 “小淫妇儿”,却忘了自己也是被西门庆 “占有” 的女性;她嫉妒李瓶儿有子嗣,却用 “惊吓官哥儿” 的方式发泄,最终加速了自己的灭亡。这恰如现实中的某些人:当身处困境时,若将 “希望” 寄托于他人的施舍,甚至用伤害他人的方式争夺利益,最终只会陷入 “恶性循环”,既伤害了别人,也毁灭了自己。
3. 应伯爵:趋炎附势中的 “底层文人悲哀”
应伯爵在第 68 回中的 “戏衔玉蜻蜓”,是他 “帮闲身份” 的经典写照:为了讨好西门庆,他不顾文人的体面,像小丑一样 “衔着玉蜻蜓” 逗乐,甚至在西门庆与贲四嫂私通时,主动 “回避” 并帮着打掩护。许多人鄙视应伯爵的 “谄媚”,但深入其处境便会发现,他的 “趋炎附势” 是 “明代底层文人的无奈选择”。
明代中后期,科举制度已渐趋僵化,许多文人虽有学识,却因 “出身卑微”“无人举荐” 而无法进入仕途。应伯爵便是其中的代表:他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能吟诗作对、凑趣解闷),却无谋生技能,只能依靠 “依附权贵” 生存。他对西门庆的谄媚,看似是 “自愿”,实则是 “被迫”—— 若不讨好西门庆,他便可能沦为街头乞丐,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
但应伯爵的悲哀在于,他将 “依附” 当成了 “人生目标”,甚至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格尊严。他明知西门庆的行为违背伦理,却从不劝阻,反而主动迎合;他明知西门庆的繁华是 “空中楼阁”,却仍沉浸在 “依附带来的短暂利益” 中,最终在西门庆死后,迅速投靠新的权贵,暴露了 “功利主义” 的本质。这恰如现实中的某些人: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放弃人格尊严,依附于强者,却不知 “依附得来的利益” 终是 “镜花水月”,一旦强者倒下,自己也将沦为 “弃子”。
三、社会镜像:明代中后期的 “欲望狂欢与道德崩塌”
第 68 回不仅是人物的 “欲望舞台”,更是明代中后期社会的 “缩影”。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 “功利主义”,传统的 “重义轻利” 观念逐渐被 “重利轻义” 取代;官场的腐败让 “权力成为交易的工具”,官员之间的 “利益结盟” 成为常态;而封建礼教的松弛,又让 “欲望的放纵” 有了生存的空间。
从西门庆与何千户的宴席中,我们能看到官场的 “腐败逻辑”:何千户托西门庆 “关照” 亲戚的官司,西门庆则借宴席巩固自己的地位,双方的 “友好往来” 本质上是 “权力与利益的交换”。这种 “腐败” 并非个例,而是当时官场的普遍现象 —— 正如《金瓶梅》中多次提到的 “蔡京专权”“杨戬贪腐”,上层官员的腐败早已渗透到地方官场,形成了 “自上而下” 的腐败链条。
从贲四嫂与西门庆的私通中,我们能看到底层女性的 “生存困境”:贲四嫂作为仆从之妻,面对西门庆的 “权力压迫”,既不敢反抗,也无法反抗 —— 若拒绝西门庆,丈夫贲四可能失去工作,全家将陷入绝境;若顺从西门庆,虽能获得暂时的物质利益,却要背负 “失贞” 的骂名。这种 “两难选择”,正是当时底层女性的普遍命运:在男权与权力的双重压迫下,她们只能沦为 “欲望的牺牲品”。
从应伯爵等帮闲的行为中,我们能看到底层文人的 “生存悲哀”:他们有学识却无出路,只能依靠 “讨好权贵” 生存,最终沦为 “权贵的玩物”。这种 “悲哀” 并非个人的选择,而是时代的悲剧 —— 当科举制度无法为底层文人提供上升通道,当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催生了 “功利主义”,他们只能在 “尊严与生存” 之间选择后者。
这种 “欲望狂欢与道德崩塌” 的社会状态,恰如《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想要表达的核心:当一个社会失去了 “道德约束” 与 “制度规范”,当权力、财富成为 “欲望的保护伞”,每个人都将陷入 “欲望的围城”—— 有人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有人为了生存放弃尊严,有人为了利益背叛良知,最终所有人都将成为 “欲望的祭品”。
四、人生感悟与教训:穿越时空的 “人性警示”
1. 欲望需有 “边界”,无约束的欲望终将毁灭自己
西门庆的悲剧,本质上是 “欲望无边界” 的悲剧。他对权力的追求,从 “赚钱” 到 “买官”,再到 “掌控一切”,从未有过 “满足”;他对女性的占有,从潘金莲到李瓶儿,再到贲四嫂,从未有过 “节制”。这种 “无边界的欲望”,让他逐渐失去了对道德的敬畏、对生命的珍惜,最终在 40 岁时因 “纵欲过度” 而亡。
这对现实中的我们有着深刻的警示:欲望本身并非 “邪恶”,它是人类前进的动力 —— 对财富的欲望可以激励我们努力工作,对知识的欲望可以激励我们不断学习。但欲望必须有 “边界”,这个边界便是 “道德” 与 “法律”。若像西门庆一样,让欲望突破道德的底线、法律的约束,最终只会 “玩火自焚”。正如现实中的某些官员,因 “权力欲望” 膨胀而贪腐,最终沦为阶下囚;某些商人,因 “财富欲望” 膨胀而造假,最终身败名裂。记住:欲望是 “双刃剑”,有边界的欲望是 “动力”,无边界的欲望是 “毒药”。
2. 依附他人不如 “自我强大”,寄望他人终将失望
潘金莲与应伯爵的悲剧,都源于 “过度依附他人”。潘金莲将 “生存希望” 寄托于西门庆的宠爱,最终在西门庆死后被武松杀死;应伯爵将 “人生目标” 寄托于西门庆的扶持,最终在西门庆死后沦为 “丧家之犬”。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依附他人得来的 “安全感”,终是 “空中楼阁”—— 他人的宠爱会变,他人的扶持会断,唯有 “自我强大”,才能抵御人生的风雨。
现实中的我们,也常陷入 “依附” 的误区:有人依附父母的财富,不愿努力工作,最终在父母老去后一事无成;有人依附伴侣的照顾,不愿独立成长,最终在感情破裂后无法自处;有人依附朋友的帮助,不愿主动争取,最终在朋友离开后陷入困境。记住:人生的 “安全感”,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赚的 —— 有独立的能力、有清醒的认知、有坚韧的心态,才能在人生的风雨中站稳脚跟。
3. 嫉妒是 “毒药”,宽容才是 “救赎”
潘金莲的 “嫉妒”,不仅伤害了别人,也毁灭了自己。她因嫉妒李瓶儿有子嗣,故意惊吓官哥儿,最终导致官哥儿夭折;她因嫉妒孟玉楼受宠,暗中挑拨离间,最终让自己在西门庆的后院中孤立无援;她因嫉妒贲四嫂与西门庆私通,醉闹葡萄架,最终让西门庆对她渐生厌烦。这种 “嫉妒”,就像一剂 “毒药”,慢慢侵蚀着她的心灵,让她变得越来越恶毒、越来越偏执。
现实中的我们,也常被 “嫉妒” 困扰:看到别人比自己有钱,会嫉妒;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会嫉妒;看到别人比自己幸福,会嫉妒。但嫉妒从来不会让我们变得更好 —— 它只会让我们陷入 “负面情绪”,忽略自己的优点,放大自己的不足,最终在 “比较” 中迷失自我。相反,若能以 “宽容” 的心态看待他人的成功,将 “嫉妒” 转化为 “动力”,反而能让自己不断成长。比如,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不是嫉妒,而是思考 “他为什么能成功”,并学习他的优点;看到别人比自己幸福,不是嫉妒,而是祝福,并思考 “如何让自己更幸福”。记住:嫉妒是 “自我毁灭” 的开始,宽容才是 “自我救赎” 的途径。
4. 繁华终是 “过眼云烟”,平淡才是 “人生真谛”
第 68 回中的西门庆,正处于人生的 “繁华期”:有权有势、有钱有妾、有帮闲环绕,看似 “人生赢家”。但《金瓶梅》的后续情节告诉我们,这种 “繁华” 不过是 “过眼云烟”—— 西门庆死后,家产被瓜分,妻妾或死或散,帮闲各自投靠新主,曾经的 “繁华” 瞬间化为乌有。
这对现实中的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许多人一生都在追求 “繁华”—— 追求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更风光的生活,却忽略了 “平淡中的幸福”。比如,有人为了赚钱,常年加班熬夜,忽略了家人的陪伴,最终在赚到钱后,却发现家人早已疏远;有人为了升职,不惜勾心斗角,忽略了朋友的情谊,最终在升职后,却发现身边没有一个真心的朋友;有人为了风光,不惜透支消费,追求名牌豪车,最终在债务缠身时,才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 “平淡的快乐”。
记住:人生的 “幸福”,从来不是 “繁华” 赋予的,而是 “平淡” 积累的 —— 家人的一句关心、朋友的一次帮助、自己的一次成长,这些平淡的瞬间,才是人生最珍贵的财富。正如《金瓶梅》的结尾,那些曾经追求繁华的人,最终都归于平淡甚至悲惨,而唯有那些守住平淡、守住本心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
五、致读者:在欲望的世界中守住 “本心”
亲爱的读者朋友,当我们读完《金瓶梅》第 68 回,或许会为西门庆的 “繁华” 感到羡慕,为潘金莲的 “悲剧” 感到惋惜,为应伯爵的 “卑微” 感到悲哀。但这部名着的价值,从来不是让我们 “看热闹”,而是让我们 “照镜子”—— 照见自己内心的欲望、嫉妒、依附,照见自己人生中的困境、选择、方向。
我们生活的时代,比《金瓶梅》中的时代更加繁华,也更加充满诱惑:权力、财富、名利、美色,这些 “欲望的诱饵” 无处不在。许多人在这些诱惑中迷失了自己 —— 有人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有人为了财富铤而走险,有人为了名利虚情假意。但正如《金瓶梅》告诉我们的:欲望的 “繁华” 终会过去,唯有 “本心” 才能陪伴我们一生。
那么,如何在欲望的世界中守住 “本心”?我想,至少要做到三点:
第一,“知止”—— 知道 “欲望的边界”。当我们追求财富时,要知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我们追求权力时,要知道 “权力是责任,不是工具”;当我们追求名利时,要知道 “名利是附属,不是本质”。唯有 “知止”,才能不被欲望吞噬。
第二,“自立”—— 不依附他人,靠自己成长。无论是经济上的独立,还是精神上的独立,都是我们抵御人生风雨的 “底气”。不要把 “希望” 寄托于别人的施舍,不要把 “幸福” 寄托于别人的照顾,唯有 “自立”,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第三,“宽容”—— 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他人,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不要因别人的成功而嫉妒,不要因自己的不足而自卑,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唯有 “宽容”,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安宁,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感受到更多的快乐。
《金瓶梅》是一部 “悲剧”,但它的悲剧不是为了让我们 “绝望”,而是为了让我们 “觉醒”—— 觉醒于欲望的陷阱,觉醒于依附的悲哀,觉醒于嫉妒的恶毒,觉醒于繁华的虚幻。愿我们都能从这部名着中汲取教训,在欲望的世界中守住 “本心”,在平淡的生活中追求 “真幸福”,不做西门庆那样的 “欲望奴隶”,不做潘金莲那样的 “依附者”,不做应伯爵那样的 “趋炎附势者”,而是做一个 “有边界、有底气、有温度” 的人,活出自己的 “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