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江州。
一辆从京城星夜兼程而来的豪华大巴车,缓缓驶入了“国家超精密制造技术(金陵)中心”的临时大门。
车门打开,以林涛为首的十五名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带着他们的行李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第一次,踏上了这片他们即将为之奋斗的土地。
然而,迎接他们的,既没有想象中的鲜花和掌声,也没有隆重的欢迎仪式。
只有一个穿着蓝色工装,满脸笑容的中年人,指着旁边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对他们喊道:“小伙子们,欢迎欢迎!先上这辆车,我带你们去宿舍!”
那人,正是亲自前来迎接的,厂长李建国。
大卡车启动,没有驶向窗明几净的办公楼,反而一路颠簸,直接开向了厂区最深处,那片尘土飞扬的巨大工地。
“同志们,这里,就是我们‘国家超精密工业产业园’的一期工程现场!”李建国站在晃动的车斗里,指着眼前那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自豪地介绍道。
只见上百台重型工程机械,正在如同工蜂般,不知疲倦地忙碌着。远处,一座银灰色的现代化大楼,已经拔地而起,初具雏形,正是未来的“双龙”研发中心。而旁边,一栋栋崭新的专家公寓楼,也已经完成了封顶。
这种“蓝图变现实”的磅礴气魄和肉眼可见的“江州速度”,给这些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学子们,带来了第一波强烈的视觉冲击。
然而,当他们被带到一处刚刚装修好,但空气中还弥漫着一丝石灰味的临时板房宿舍区,并且被告知,在专家公寓建好前,他们将暂时住在这里时,一些人的脸上,已经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
真正的“下马威”,在第二天上午,如期而至。
所有新人,被召集到了临时搭建的大会议室里。李晓宇,这位让他们无比崇拜和向往的总设计师,终于出现在了他们面前。
他没有谈理想,没有画蓝图,甚至没有一句欢迎词。
他只是让助手,给每个人,发了一套崭新的蓝色工装,和一双手套。
“各位,欢迎你们的到来。”李晓宇的目光,平静地扫过每一个人,“作为你们的总设计师,我将亲自为你们,讲授入职的第一课。”
“这堂课的内容,很简单。”
“从今天起,你们所有人,都将暂时忘掉你们的学历和专业。脱下学生装,换上工装,下车间!”
“你们每个人,都将分配到一位厂里最有经验的老师傅手下,从最基础的钳工、车工、磨工开始,进行为期一个--个月的,一线岗位实习!”
这个决定,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在新人中,瞬间激起了巨大的骚动!
“什么?下车间当工人?”
“开什么玩笑!我们是来搞研发的,不是来拧螺丝的!”
“一个月?这不是大材小用,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吗?”
一个来自北航,性格颇为倨傲的博士生,第一个站了起来,他皱着眉头,毫不客气地质问道:“李总工,我尊重您的技术实力。但我们寒窗苦读近二十年,不是为了来生产线上,做一名普通工人的。我请求,立刻进入实验室,开始我的课题研究!”
他的话,立刻引来了一片附和之声。
面对所有人的质疑和不满,李晓宇没有生气,他的脸上,甚至连一丝波澜都没有。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个带头提出质疑的博士生,缓缓说道:“你的课题,是‘钛合金蜂巢结构的疲劳寿命与仿真分析’,对吗?”
“没错!”博士生傲然答道。
“很好。”李晓宇点了点头,然后,将目光,转向了会议室的门口。
“刘师傅,麻烦您,把那个东西,拿进来。”
话音刚落,生产主任刘福贵,亲自带着两个工人,抬着一个沉重的零件,走了进来。
那,是一个刚刚报废的,“长缨一号”的钛合金外壳。
“这位同学,请你上来看一看。”李晓宇对着那个博士生,招了招手。
博士生虽然心有不服,但还是走上了台。
“你仔细看,”李晓-宇指着外壳上,一处极其细微的,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的加工痕迹,“这里,有一个深度只有0.02毫米的刀纹。你知道,它是怎么产生的吗?”
博士生凑上前,仔细看了半天,摇了摇头。
“是因为,我们车间的王师傅,在进行最后一道精加工时,他机床的伺服电机,出现了一个持续时间只有0.1秒的,极其微小的电流波动。”刘福贵在一旁,沉声解释道。
李晓宇继续说道:“而就是这个,在你看来,无伤大雅的刀纹,在我们后续的9G过载振动测试中,成为了应力集中的起点。最终,导致整个蜂巢结构,从这里,开始出现微观裂纹。你设计的,理论寿命长达一万小时的完美模型,在现实中,只坚持了不到一百个小时。”
“一个,在你的仿真软件里,永远不可能出现的变量,轻易地,就摧毁了你所有的心血。”
博士生的脸色,瞬间变得一片煞白。
李晓宇没有停下,他转身,面对着所有陷入沉思的天之骄子,声音,平静但却充满了力量。
“你们设计的图纸,再如何完美,最终,都要通过这些老师傅的双手,通过这些并不完美的机床,变成现实。”
“如果,你们连最基础的加工工艺都不懂,不了解一台老旧机床的‘脾气’,不明白一线师傅们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多少理论之外的困难……”
“那你们画出来的东西,就永远,都只是漂浮在天上的,一堆毫无价值的,空中楼阁!”
他缓缓走到林涛面前,这时,秦振华派人,用专车从京城空运回来的,那根完美的“盘龙一号”滚珠丝杠,被钱秉义教授,亲手递了过来。
李晓宇接过那根冰凉,但却完美得,如同艺术品般的丝杠,郑重地,交到了林涛的手中。
“林涛,你来告诉大家。”
“你用手,抚摸一下这个,由0.005的表面粗糙度和0.5微米的累积误差,共同构成的滚道。”
“然后,告诉所有人。”
“你从这里面,感受到了什么?”
林涛接过那根,比他想象中,还要沉重,还要光滑的滚珠丝杠。
他闭上眼睛,手指,如同最精密的探针,在那如同镜面般的螺旋滚道上,缓缓地,抚摸而过。
那一瞬间,他仿佛能感受到,ELId砂轮每一次微米级的电解,能感受到,补偿算法每一次纳秒级的修正,更能感受到,无数工程师和工人,在那一个月里,所付出的,不眠不-休的心血。
许久,他缓缓地,睁开了眼睛。
他脸上所有的傲气,在这一刻,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谦逊,与敬畏。
他抬起头,看着李晓宇,看着在场的所有新人,用一种近乎于朝圣般的,无比郑重的声音,缓缓说道:
“我感受到的,是理论,与现实之间,那条最遥远,也最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跨越的……”
“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