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汉十六年·初夏·长安
长乐宫的丧钟敲响,声音庄重而沉痛,传遍了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依照卫皇后生前的意愿和她一贯俭朴的作风,刘据为其举行了一场简单而庄重的葬礼。
没有过分奢华的仪仗,没有铺张浪费的陪葬,一切依制而行,却更显肃穆真诚。
送葬的队伍绵长而安静。百官公卿皆着素服,徒步相送。他们的脸上没有惯常的官样文章式的哀戚,而是带着发自内心的敬佩与感伤。
卫太后的一生,历经繁华与磨难,始终保持着难得的清醒与仁德,尤其是在太上皇朝后期那般诡谲的局势下,她尽可能地庇护了许多人。
她的贤名,并非虚饰,而是深植于群臣心中。此刻,这位老人的离去,让许多人感到了真切的 伤心。
灵柩缓缓驶向定陵。在定陵旁,依太上皇刘彻的特旨,已新建了“思后园”,两位公主及其驸马的灵柩也已迁葬于此。
卫太后最终未能与爱女同穴,但能比邻而居,日夜相伴,这已是残酷命运下所能争取到的最好结局,足以告慰逝者,也稍稍宽解了刘据内心的遗憾。
就在葬礼即将开始前,一队风尘仆仆的人马从东北方向疾驰而入长安城。为首一人,正是得知噩耗后日夜兼程从辽东赶回的太子刘进。他面带悲戚,眼中布满血丝,甲胄未卸便直奔葬礼现场。
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太子身边还跟着一位英姿勃发的少年郎。他同样身着素服,身姿挺拔,眉宇间虽难掩长途跋涉的疲惫,但眼神明亮而沉静,顾盼之间自有不凡气度。
这位少年,正是太子刘进之子,皇长孙——刘病已。他已两年未曾回京,昔日稚嫩的少年已然长成。
当刘病已出现在葬礼上时,几乎所有见到他的人,心中都暗自惊叹了一声。他的容貌,像极了年轻时的刘据!
不仅仅是眉眼的相似,更是那种沉静中带着睿智,温和中蕴藏着刚毅的神韵,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只是比起年轻时的刘据,刘病已的眉宇间似乎更多了几分开阔与阳光,少了几分早年压抑的阴霾。
在庄严肃穆的葬礼仪式中,刘病已的表现更是超乎了他的年龄。他举止得体,礼仪周全,对祖母的哀思真挚而克制,并非一味痛哭流涕,而是以一种符合身份的、沉静的悲伤,默默行礼,尽显孝道。
在与前来吊唁的重臣们简短见礼时,他应对得当,言谈清晰,态度不卑不亢,既显尊重,又不失皇孙的体统。
刘据在主持葬礼的间隙,目光数次落在这个几乎快认不出来的孙儿身上。丧母的巨大悲痛中,孙儿的出现仿佛是一道温暖的光,照进了他冰冷的心田。
他仔细观察着刘病已。不仅是为其酷似自己的容貌,更是为他展现出的人品与能力:
在如此重大场合,毫无少年人的慌张失措,举止从容有度。
眼神中透出的灵气和在与几位老臣简短对话中展现出的理解力,远超同龄人。
对祖母的哀思发自内心,礼仪周到,可见其本性纯良。
* 体魄健壮:虽经长途奔波,但身姿挺拔,显然在辽东并未荒废武事骑射,有着良好的体魄。辽东的历练让他褪去了长安纨绔的习气,多了几分边塞的英武之气。
刘据越看,心中那份因母亲去世而带来的悲凉和因朝政纷扰而产生的疲惫,竟渐渐被一种巨大的欣慰与希望所取代。
此子,类我!甚至…比我当年更为出色!
他仿佛看到了大汉王朝未来的希望,看到了自己毕生心血所能托付的、最理想的继承人。刘病已的出现,就像在阴霾的天空中投下了一缕灿烂的阳光,让他坚信,帝国的未来必将更加光明。
葬礼的哀乐依旧在回荡,但刘据的心中,却在悲痛之外,悄然生出了一份沉重的、关于传承的希望与期待。
这个十六岁的少年皇孙,在这一天,以一种极其自然而又无比深刻的方式,真正走入了皇帝的视野,并牢牢占据了未来继承人的核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