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二人各怀心思,拿着签文走出佛殿,找到那位在廊下静静扫地的老僧,请求解签。
老僧停下动作,双手合十还礼,先接过了何氏那支中平签。
他细细看了签文,又抬眼温和地看了看面带忧色的何氏,沉吟片刻,缓声道:“女施主,此签之意,犹如山间藤萝,柔韧却需倚仗。‘欲附青松’,是寻依靠、寻际遇之象。然世间好事,未必一蹴而就。‘风雨一度’,或指其中会有些许波折磨练,如同草木必经风雨洗礼,乃是常情,并非绝境。
重要的是坚守本心,‘终见晴空’便是明证,预示着最终能得遇良缘(或佳境),得偿所愿,获得稳固安泰。此签中庸平和,是提醒施主,凡事莫要过于焦灼强求,需放宽心肠,耐心等待,顺其自然,则云开月明自有时。” 他始终没有明确点出何氏所求具体是姻缘还是功名,只是解读签文本身的意象。
何氏听得十分认真,老和尚的话像是一股温水流过她焦灼的心田。“需倚仗”、“有波折”、“终安泰”、“莫强求”、“顺自然”,这些词句慢慢化解了她刚才看到“风雨”二字时的惊惧。
她暗自思量:是啊,哪有一帆风顺的好事,有些波折才是常理,只要最终结果是好的,那便好,便好……她自动将“青松”想象成一个可靠有力的女婿,或是弟弟未来的贵人。虽然心还未完全放下,但那份惶惑不安确实减轻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舒缓。她向老僧深深道谢。
接着,老僧又接过季知棠的上上签。只看一眼,眼中便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和赞赏,他抚掌微微一笑:“善哉!女施主,此乃大吉之兆!‘蛰龙潜渊’,是喻示潜质非凡,却暂且韬光养晦,深藏不露,如同龙潜深渊,鳞爪虽初具规模却未曾张扬。‘春风一度’,乃指时机,机缘一到,或是贵人提携,或是时运降临,便如春风化雨,万物复苏。
‘直上九霄’更是了不得,乃是一飞冲天,势不可挡,前程远大光明之象!好签,好签!施主所问之事,只需静心等待,蓄力准备,时机来临之际,自有非凡成就。” 同样,老僧没有点破任何具体事项,但其言辞中的激赏与肯定,已让这签文的吉祥意味扑面而来。
季知棠虽然提醒自己不必全信,但听到如此积极的解读,尤其是与弟弟的境况如此契合,心情也不由得越发舒畅明亮起来,仿佛那光明前程已在眼前展开。她诚心向老僧道谢,并从袖中取出早已备好的一小串铜钱,恭敬地投入一旁的功德箱中,聊表谢意。
求签事毕,母女二人心思各异地返回休息处。只见季知蘅正被徐阿妹和胡禄一左一右陪着,不知胡禄说了什么趣事,逗得小丫头咯咯直笑,徐阿妹也掩着嘴轻笑,三人间的气氛显得比之前自然、轻松了许多。见季知棠她们回来,徐阿妹和胡禄脸上那刚刚褪去的红晕又悄然浮现,眼神接触时都带着一丝羞涩与闪躲。
季知棠将母亲细微的情绪变化看在眼里,知她仍在琢磨那签文,便也不多说求签细节,只是笑着拍拍手招呼大家:“我们都休息好了,签也求了,心安了!继续往上走吧,禄表哥不是说山顶的风景才是最好的吗?可别半途而废了!”
接下来的山路果然愈发陡峭。石阶变得狭窄,坡度增大,有些地方甚至需要手脚并用。徐阿妹和何氏体力稍弱,爬得气喘吁吁,额角见汗。
胡禄见状,默不作声地走到路边,折了一根格外结实粗壮的树枝,用随身的小刀利落地削掉杂枝细杈,将光滑的一头递给何氏和徐阿妹,自己则牢牢握住另一头,走在前面一步,沉稳地牵引着她们向上攀登。他的手掌宽厚有力,脚步踩得极稳,每一步都像钉在石阶上,传递过一股令人安心的力量。
徐阿妹握紧树枝,感受着前方传来的可靠牵引,看着他高大而专注的背影,山风吹动他的衣摆,那份因求签和季知棠撮合而泛起的好感与悸动,在此刻又悄然加深了几分。
就这样互相扶持着,喘着气,说笑着,又艰难却坚持地攀登了约莫半个时辰,眼前豁然开朗——他们终于登上了望桃山的山顶。
山顶并非怪石嶙峋的险峰,而是一片较为平缓开阔的草地,柔软的青草间点缀着一些低矮的灌木丛和不知名的野花。
镇上的百姓在此巧妙地借助山势,搭建了一个简陋却结实稳固的木亭,亭内设有粗糙的石凳,供登顶者歇脚观景。站在亭中极目远眺,景象令人心旷神怡。向南望去,整个桃源镇如同微缩的模型铺陈在脚下——青瓦白墙的房屋鳞次栉比,依偎在蜿蜒如玉带的桃溪两岸,袅袅炊烟从无数屋顶缓缓升起,融入湛蓝的天际。
偶尔,几声极遥远的犬吠鸡鸣顺着山风飘上来,非但不觉嘈杂,反而更衬出山间的静谧,并清晰地提醒着下面那片充满鲜活人间烟火气的世界。向北望去,则是截然不同的壮阔景象——大片大片即将成熟的稻田,覆盖了山下的平野,九月的稻穗已然泛出饱满的金黄色,秋风吹过,稻浪层层翻滚,宛如一片波涛起伏的、望不到边的金色海洋。
其间还能看到芝麻大小的农人身影,正在田埂间缓慢而富有韵律地劳作着,与整座大山的宁静安详奇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无比安宁、丰饶而又宏大的画卷。
攀登的疲惫在这一刻被登临绝顶的畅快感和眼前开阔的景色彻底洗涤干净。何氏望着山下家园和丰收在望的稻田,想着那支“终见晴空”的签文,心中蓦然开阔了许多。季知棠深吸一口山顶清冽的空气,看着弟弟可能未来翱翔的广阔天地,心中充满了希望。而徐阿妹和胡禄,并肩立在亭边,望着同一片风景,虽无言,却似乎有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愫,随着这山风与美景,悄悄滋长。
山顶的风比山腰更为强劲,吹在脸上带着秋季特有的清爽凉意。胡禄细心地挪动位置,站在了季知棠、何氏和徐阿妹的前方,用自己高大的身躯为她们挡住了大部分山风。这个体贴的举动,让徐阿妹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对他更是满意。
下山时,他们选择了更为平缓的坡路。路两旁的野菊花看得更为真切,偶尔还能遇到上山采摘野菊的老人,说是要晒干了泡茶喝,能清热去火。脚步加快些,不到半个时辰便回到了山脚的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