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上的争论尚属正常,但一些来自非学术领域的暗流,则让伊拉感到些许不安。
“伊拉模式”在地区的成功实践,尤其是被地区现场会肯定后,已经引起了一些更高层级部门的注意。这既是机遇,也伴随着风险。
一天,系主任找到伊拉,态度和蔼但语气带着提醒:“伊拉同学啊,你的研究很有价值,学校是支持的。不过,最近我听到一些风声,个别部门对你提出的‘工分制改革’、‘非正式知识传递’等具体做法,有些不同的看法。认为这可能过于强调‘物质刺激’和‘个体能动性’,需要注意把握‘方向’和‘分寸’。你在写作的时候,措辞要格外谨慎,突出集体领导和大环境的重要性,明白吗?”
伊拉心中了然。这是提醒她要注意政治正确性,避免授人以柄。她郑重地点了点头:“谢谢主任提醒,我会注意把握论述的平衡性。”
几乎与此同时,她也接到了来自红星公社张书记的一通电话。张书记的声音透过长途电话线,带着杂音,却依旧洪亮:
“拉拉!听说你论文写得顺?好!放心写!有啥说啥!咱们红星的经验是实打实干出来的,经得起检验!地区王专员前几天还下来调研,专门问了你的情况,对你评价很高,说年轻人就要有这样扎根泥土的精神!上面有领导赏识你,是好事!不过……”张书记顿了顿,压低了声音,“树大招风,你也当心点,写完给信得过的老师好好把把关。”
张书记的话,像一颗定心丸,也像一剂预防针。她明白,自己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学生,她的研究也不仅仅是一篇学术论文,它在一定程度上,与“伊拉模式”的声誉和未来命运捆绑在了一起。
就在这微妙的时刻,一位意想不到的“贵人”出现了。
农大一位早已退休、但德高望重的老校长,偶然听说了伊拉的研究。这位老校长是延安时期的老革命,也是建国后最早的农业专家之一,对农村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洞察。他特意通过老教授,约伊拉谈了一次话。
在堆满书籍、简朴而肃穆的书房里,老校长戴着老花镜,仔细翻阅了伊拉厚厚的田野笔记提纲和部分初稿。他听得非常认真,不时提问,问题都切中要害。
最后,他摘下眼镜,看着伊拉,眼中满是欣慰:“孩子,你做的这个工作,很好,非常之好!我们搞农业、农村研究,不能总盯着外国的书本,更不能关在象牙塔里拍脑袋。就是要像你这样,沉下去,到田埂上去,到农民中间去,听听他们怎么说,看看他们怎么做!你提出的这个‘韧性’,还有对不同路径的比较分析,很有见地!农村工作复杂得很,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药’,关键就是要因地制宜,激发内生动力!”
老校长的话语带着历史的厚重感,给了伊拉莫大的鼓舞。“不要怕有争议,真理越辩越明。只要你立足事实,心怀农民,你的研究就有价值,就有生命力!好好写,有什么困难,可以来找我。”
这次谈话,仿佛给伊拉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她知道,自己走的道路是正确的,也是被这些真正懂得农村、心怀家国的前辈所认可和期待的。
带着各方的关注、期待、质疑与支持,伊拉进入了论文写作最紧张的攻坚阶段。
系统全力运转,辅助她进行海量文献的检索、关键概念的梳理、复杂数据的可视化呈现。而伊拉自己,则将全部的心神沉浸在思想的梳理与文字的锤炼中。
她白天泡在图书馆或资料室,晚上则在宿舍挑灯夜战。台灯的光晕笼罩着书桌,映照着她时而凝思、时而奋笔疾书的身影。稿纸一页页地写满,废弃的草稿团成球,丢满了纸篓。
她精心构建论文的框架:
●导论:提出问题,回顾文献,阐明研究意义、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详细描绘“伊拉模式”在红星公社的生成背景、关键要素(制度、技术、知识、社区)及其互动机制。
●第二章:深入分析柳林公社与前进大队两个变异案例,揭示“模式”在不同资源禀赋和社会结构下的适应性与演变。
●第三章:基于多案例比较,提炼和阐释“乡村社区韧性”的核心维度与构建路径,构建初步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四章:坦诚讨论“模式”面临的潜在挑战与推广的约束条件(如路径依赖、人才流失、资源瓶颈、形式主义风险等)。
●结论与展望:总结研究发现,提出政策启示,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在写作中,她力求每一个观点都有扎实的田野证据支撑,无论是访谈实录、观察笔记还是数据图表。她谨慎地使用理论概念,使其服务于对经验事实的解释,而非削足适履。她的文字,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又努力融入田野的鲜活与温度,试图在象牙塔与黄土地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是对智力、体力和心力的极致考验。有时,她会为了一个概念的精准表述而反复推敲数小时;有时,她会因一段论证的逻辑不够严密而推倒重来;有时,她也会在深夜里感到孤独和彷徨,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但每当这时,她就会想起红星公社夜晚的灯火,想起乡亲们期盼的眼神,想起老校长的鼓励,想起系统库房里那象征着知识与力量积累的无数“成果”。这一切,都化为支撑她继续前行的动力。
当最后一个句号落下,窗外已是晨曦微露。伊拉看着桌上叠放整齐的、超过十万字的论文初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而又充满成就感的微笑。
这不仅仅是她学士学位的毕业论文,更是她对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人们,交上的一份沉甸甸的答卷。这十万字,是她穿越以来,凭借学习和系统,一步步成长、思考、实践的结晶,也为她未来更为波澜壮阔的百万字人生篇章,写下了坚实而精彩的序章。
她知道,论文的完成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接下来的答辩、可能的发表、以及“伊拉模式”在更广阔天地的命运,都将是新的挑战。但此刻,她只想好好睡一觉。
在陷入沉睡之前,她意识模糊地对系统说:“清单……保存好……这只是开始……”
系统回应以一道柔和而稳定的光流:【已完成备份。宿主,请休息。未来的道路,系统将一如既往,与您同行。】
晨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沉睡的伊拉和那叠凝聚了无数心血的论文稿上,静谧而充满希望。属于伊拉的故事,还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