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员大会开得出乎意料的顺利。
张书记把修建蓄水池的计划和伊拉提出的“记工分、年底分红、优先承包”的方案一提出来,台下先是沉默,随即响起了热烈的讨论。大多数社员,尤其是家里劳力多、又对药材种植抱有期待的,纷纷表示支持。经历过旱灾的苦,谁都明白水的重要性。用冬闲时间挣工分,为明年谋个好奔头,这账算得来。
王卫东甚至第一个站起来表态:“我同意!这是实实在在为集体谋福利的事!我带头参加劳动!”他的举动,带动了一批原本还有些犹豫的年轻人。
反对的声音微弱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修建蓄水池的计划,以压倒性多数通过。
说干就干。腊月十五,天寒地冻,红星生产队的男女劳力们,却扛着铁锹、镐头、土筐,浩浩荡荡地开向了山脚那片低洼地。张书记亲自挂帅指挥,伊拉作为“技术顾问”(凭借她对地形和水脉的“独特见解”),也跟在队伍里。
北风呼啸,地冻得梆硬,一镐头下去只能留下个白点。劳动异常艰苦,但场面却热火朝天。人们分成几组,有的负责破冰掘土,有的负责运送土方,有的负责夯实池壁。嘿呦嘿呦的号子声,铁器撞击冻土的叮当声,还有人们的说笑声,汇成了一曲战天斗地的劳动交响。
伊拉年纪小,干不了重活,她就负责给大家烧热水,用大棉袄捂着送到工地上。她还把李大夫准备的预防冻伤和风寒的草药汤也提来。休息的时候,她就拿出自己的小本子,根据实际开挖的情况,微调着蓄水池的深度和形状,确保能达到最佳蓄水效果。
系统也没有闲着。伊拉暗中消耗了500积分,使用了【区域发展引导】中的一项辅助功能:【短期劳动力效能微幅提升】。效果并不玄幻,只是让参与劳动的社员更容易集中精神,减缓疲劳感的累积,同时降低意外受伤的微小概率。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催化,让工程进度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能稳步推进。
【成功引导并启动集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蓄水池),有效整合劳动力资源,展现初步的区域规划能力。奖励积分+400点。】
【使用系统功能辅助集体生产,契合第三阶段核心目标。奖励积分+100点。】
【宿主当前积分:7423点。】
工地上,王秀娟和伊爱国干得格外卖力。看着女儿小小的身影忙前忙后,看着眼前这片在集体努力下一点点成型的水池,他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光芒。他们知道,自家的闺女,是真的出息了,在为整个屯子谋福。
王卫东抢着干最累的活,汗水浸透了棉袄,结成了冰碴。但他似乎毫无所觉,反而有一种脱胎换骨般的踏实感。用汗水浇灌的希望,远比用口号堆砌的空中楼阁来得真实。
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一个深约两米、面积约半亩的简易蓄水池雏形,终于出现在了山脚下。虽然还需要进一步加固和防渗处理,但已经具备了蓄水能力。只等来年春天冰雪消融,山上的雪水汇入,它就将成为红星生产队的第一个“人工湖”。
站在新修的水池边,看着冻得结实的池底和四周堆积的新土,全体社员都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个冬天,他们没有猫冬,而是用自己的双手,为未来打下了一份坚实的基业。
伊拉搓着冻得通红的小手,心里充满了希望。蓄水池只是第一步。有了水,有了土地扫描数据,有了逐渐普及的文化知识,有了团结一心的社员,红星生产队的未来,一定会像这池即将到来的春水,充满生机。而她,将继续用自己手中的“系统”画笔,为这幅乡村画卷,添上更绚丽的色彩。风雪虽寒,但春天已在不远处招手。
正月在忙碌和期盼中过去,虽然碗里的吃食依旧稀薄,但有了蓄水池那坚实的轮廓和药材订单的盼头,社员们心里仿佛揣了个暖炉,连料峭的春寒似乎也不那么难熬了。
出了正月,地气开始回暖,冻土消融,空气里弥漫着泥土苏醒的腥甜气息。一年一度的春耕生产,即将拉开序幕。今年的春耕,与往年格外不同,因为它关系到口粮,更关系到那片寄托着额外希望的药田。
队部里,春耕生产会议的气氛严肃而热烈。张书记主持,伊拉、李大夫、几位老农,以及明显沉稳了许多的王卫东都参加了。会议的核心议题有两个:粮食作物和药材的种植计划与面积分配。
“首先得保证口粮!”一位老农敲着烟袋锅,语气不容置疑,“苞米、高粱、土豆,一样不能少!还得多种点晚田作物,防备夏天再旱。”
“药材也得种!”王卫东接过话头,他现在是药材种植的坚定支持者,“订单签了,不能失信。而且那是咱年底分红的指望!”
“理是这么个理,”张书记皱着眉,“可好地就那么多,肥力也有限。都种了药材,粮食减产,咱饿着肚子等年底分红?”
这是一个现实而尖锐的矛盾。口粮是生存底线,药材是发展希望,如何平衡?
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伊拉。不知不觉间,这个半大姑娘的意见,已经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分量。
伊拉早有准备。她拿出那份不断完善的地图草稿,铺在桌上。地图上已经用炭笔清晰地标记出了不同地块的符号。
“张书记,各位叔伯,”伊拉指着地图,“咱们不能按老黄历种地了。得看地施肥,看地下种。”她根据系统扫描的数据和自己的观察,开始分析:
“靠近蓄水池的这几块地,墒情好,土质肥,优先种高产苞米,确保口粮。”
“北坡那几块地,光照足,但偏沙壤,蓄水差,种高粱有点亏,但正好适合种喜干怕涝的黄芪和柴胡!产量可能不如肥地,但品质说不定更好!”
“还有东沟边那些零散的薄地,种粮食收成寥寥,可以间种点板蓝根和黄芩,这些药材不占好地,管理也相对粗放。”
“另外,咱们可以试着在苞米地里套种一些喜阴的短周期药材,比如半夏?充分利用地方和光照。”
她的一番话,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完全是从土地的实际出发,充满了科学的考量。老农们听着,不断点头,就连最保守的,也忍不住凑过来看地图,议论纷纷。
“这丫头……说得在理啊!”
“是啊,北坡那地种苞米确实不长,种柴胡?说不定真行!”
“套种?这法子新鲜,可以试试!”
伊拉的规划,巧妙地化解了粮药争地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每一寸土地的特性。这不再是凭经验的粗放种植,而是带有了初步科学规划的色彩。
张书记一拍桌子,脸上放出光来:“好!就按拉拉说的办!咱们今年就来个‘因地制宜,粮药并举’!”
种植计划就此定下。但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药材种子不够。去年试验性的种植,留下的种子有限,要扩大面积,需要外购。可队里没钱。
“我去公社卫生院和县药材公司想想办法。”伊拉主动请缨,“看能不能先赊欠一部分种子,或者用明年的收购款抵押。”
这又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但在伊拉一次次用事实证明其远见之后,没有人怀疑她的行动力。
第二天,伊拉就借了辆自行车,独自去了公社。她先找到卫生院院长,说明情况,希望卫生院能做担保。院长对伊拉印象极好,又深知药材种植对集体和医疗事业的意义,欣然答应帮忙联系。
接着,伊拉又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找到了县药材公司的那位科长。她将屯子里详细的种植规划、对土地的分析以及社员们的决心,清晰地陈述出来,并提出赊购种子的请求。
科长看着眼前这个眼神清澈、逻辑清晰的小姑娘,再联想到上次考察时看到的药苗长势和社员们的精神面貌,沉吟片刻,竟真的破例同意了!允许红星生产队赊购价值相当于明年预计收购额三成的优质药材种子!
当伊拉带着赊购种子的批条回到屯子时,整个红星生产队都沸腾了!种子的问题解决了!他们的药材种植计划,可以大刀阔斧地展开了!
春寒依旧,但红星生产队的土地上,却涌动着一股前所未有的春潮。伊拉用她的知识和智慧,在这场关于“种子”的博弈中,为屯子赢下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接下来的春耕,将是一场严格按照新蓝图进行的科学实践,每一步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