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渐凉,地里的庄稼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然而,今年的秋收,却少了往年的喜悦。玉米棒子又小又稀,高粱穗子也瘦瘦小小,打下来的粮食,明显比往年少了三四成。
打谷场上,气氛压抑。社员们看着那堆不算高的粮垛,脸上都蒙着一层阴影。交完公粮,剩下的口粮还能吃多久?这是个沉重的问题。
分红大会更是简短而沉闷。扣除种子、化肥等成本,很多人家不仅分不到钱,还要倒欠队里的。伊拉家因为伊爱国和王秀娟都是壮劳力,工分挣得多,加上伊拉作为“编外技术员”也有些补助,勉强持平,没欠债,但也没余钱。
王秀娟看着手里那点刚够糊口的口粮,叹了口气,开始精打细算地计划着如何掺着野菜、粗粮度过这个冬天。
伊拉心里也不好受,但她知道,沮丧解决不了问题。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药田的管理上。那些柴胡、黄芩的幼苗,在她和几位热心社员的照料下,长势良好,成了这个萧瑟秋天里最醒目的绿色。
就在秋收后不久,一天下午,公社卫生院的院长和那位曾去过灾区的干事,竟然亲自来到了红星生产队!同行的,还有一位戴着眼镜、穿着中山装、看起来像干部模样的陌生人。
他们的到来,引起了屯子的轰动。张书记连忙把人请到队部。
原来,伊拉之前送去卫生院的草药样本,引起了院长的重视。这些草药炮制得法,品质相当不错。而更巧的是,县药材公司正在各公社寻找稳定的草药供应点,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中成药生产和医疗需求。卫生院院长就把红星生产队尝试种药材的情况向上汇报了。
那位陌生干部,正是县药材公司的采购科科长。他这次来,就是实地考察的。
张书记和伊拉、李大夫陪着科长去了药田。看着那片长势喜人的药苗,科长蹲下身,仔细查看了植株的状况,又询问了种植规模、管理方式和未来的计划。
伊拉条理清晰地向科长介绍了情况,从选址、育苗到日常管理,甚至提到了计划中的轮作和间作,以保护地力。她虽然年纪小,但言谈举止沉稳自信,对药材的了解和规划远远超出了她的年龄。
科长边听边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他又去看了李大夫的卫生所和简陋的炮制间,对李大夫的炮制手艺也表示了肯定。
考察结束后,科长当场表了态:“你们这个路子走得对!集体种药,既能增加收入,又能保障药材供应,是好事!药材公司愿意跟你们签订一个初步的收购意向协议!等这批药材收获后,只要品质达标,我们按市场价收购!柴胡、黄芩、板蓝根,这些都是紧俏货!”
这个消息,像一颗投入死水的巨石,在红星生产队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签订收购协议!这意味着药材种植不再是试验,而是有了稳定的销路!这意味着年底可能真的会有额外的收入!这意味着他们找到了一条可行的生路!
张书记激动得手都有些抖,连声道谢。李大夫也抚着胡须,露出了久违的舒心笑容。社员们闻讯赶来,围在队部外面,听到这个消息,脸上终于露出了真切的笑容和希望。
王秀娟紧紧握着伊拉的手,眼圈泛红:“拉拉,多亏了你啊!”
伊拉心里也充满了激动和欣慰。她的远见和努力,终于得到了认可,并为屯子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机遇。
王卫东远远地看着被众人簇拥的伊拉和喜气洋洋的张书记,脸色复杂。他不得不承认,在带领大家吃饱饭、过好日子这件事上,他彻底输了。他那些激昂的口号,在县药材公司的订单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药材收购意向的签订,极大地提振了红星生产队的士气。社员们对那片药田更加上心,甚至主动提出扩大种植面积。伊拉趁热打铁,和李大夫一起制定了更详细的种植和炮制计划,并开始组织社员学习简单的药材初加工技术。
这个秋天,虽然粮食歉收带来了苦涩,但意外的“订单”却点燃了新的希望。伊拉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药材种植的道路依然漫长,但她相信,只要脚踏实地,红星生产队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而她,也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成长,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