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
可正是这看似平常的举动,在老兵心中激起千层浪涛。
每一个被精准说出过往经历的人,无不眼含热泪,胸口起伏——那是被铭记的感觉,是一个国家对牺牲者的尊重,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若非他们早已伤残在身,这些老兵恐怕恨不得立刻披甲执刃,重返沙场,追随太子扶苏奋勇杀敌,只为报答他昔日那份知遇之恩。
待秦王嬴政也一一抚慰这些老兵,亲口勉励,并亲手为他们挂上“大秦勇士章”后,
老兵们望向秦王与太子的眼神里,已满是誓死效忠的炽热光芒。
这本就是一个重情重义、士为知己者死的年代。
无论是太子扶苏能准确叫出每一位老兵的名字和战功,还是秦王嬴政对每一个残损之躯所流露出的体恤与敬重,
在这些老兵心中,皆是君上将他们视为国士的明证。
更何况,秦国从未亏待过因伤退役的老兵,该给的田宅、粮饷、医养,样样不缺,
从不曾让他们在战场上流血之后,回到家乡还要含泪度日。
如此恩情压肩,这些老兵所能回报的,唯有把自己这条残躯性命,彻底交到秦王与太子手中。
此刻,只要秦王或太子一声令下,哪怕是要他们赴汤蹈火,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踏步向前。
当然,嬴政与扶苏并不需要他们去送命。
对他们而言,这些老兵,正是大秦军心稳固的根基所在。
只要这些曾为国负伤的老兵过得安稳,那些已逝将士的家人也能得到善待,
那么大秦的军魂便永不崩塌。
纵使将来战场再如何惨烈,阵亡再多将士,仍会有无数老秦子弟前赴后继,挺身入伍,保家卫国。
这才是嬴政与扶苏真正想要成就的局面。
在芷阳县完成授勋之后,秦王父子又陆续前往其他郡县,一一慰问伤残老兵,颁授勋章。
而这一切,也被一旁列队观礼的一千名现役将士尽收眼底。
他们亲眼看着君王弯腰为断臂老兵系上绶带,听着太子轻声询问老兵家中冷暖,
心中的忠诚如春潮般不断上涨。
若要以数字衡量这份忠心的变化,
在此之前,这些将士对秦国与秦王的忠诚,普遍在六成以上。
至于太子扶苏,除了一些曾被他亲自探望过的老兵对他近乎赤诚、忠心超过九成外,
其余未曾与太子谋面的将士,对其认同不过三四成左右。
而这三四成,更多也只是源于他是储君的身份所带来的天然归属。
可自从昨日,亲眼目睹秦王与太子为阵亡将士家属抚恤授勋,
这一千名将士对国家、对君王、对太子的忠心,已普遍升至七成以上。
而今日,再看君王父子如何对待这些伤残老兵,
他们的忠心又被狠狠推高了一层,尽数迈过八成大关。
说到底,谁都清楚——今日他们尚能全须全尾地站在这里,不代表明日也能平安归乡。
战场无情,刀枪无眼,谁又能担保自己不会落得断腿残臂的下场?
若有一天他们也成了这般模样,今日这些老兵的命运,便是他们未来的写照。
因此,眼前这些老兵越是被厚待、被尊重,
他们心中对君王的信任与依赖,便越加坚不可摧。
当这些将士因战致残后,秦国、秦王嬴政与太子扶苏非但没有冷落他们,反而更加悉心照料,倍加重用。
这样一来,他们便能毫无牵挂地奋战沙场,不必忧虑有朝一日若落下残疾,往后生计将无以为继。
要知道,在眼下这个平民地位低微、性命轻如尘土的世道里,
若有人能在百姓尚在之时,给予他们凭借军功获取爵位、跃升阶层的机会;
又能在他们负伤残废之后,依旧不弃不离,妥善安置其日后生活;
甚至在他们阵亡之后,仍能照拂其家人亲眷,使其老有所依、幼有所养——
那这等恩义,足可令天下黔首肝脑涂地、誓死效命。
不止是当今之世,纵使千百年后,只要谁能做到这三件事,寻常百姓也会甘愿为他赴汤蹈火、生死相随。
而如今,正是秦国、秦王嬴政与太子扶苏,实实在在地做到了这三点。
因此,这一千名大秦将士对国家、对君王、对储君忠心耿耿,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章台宫外,秦王嬴政先为来自各郡县的一千名伤残老兵颁授“大秦勇士勋章”后,随即设宴款待两千名将士。
到了第三日,授勋进入最后阶段,嬴政与扶苏携满朝文武再次于章台宫外召见此前未受勋的两千人。
只是这一次,身份悄然对调。
昨日接受荣誉的千名伤残老兵,今日成了观礼之人;
而昨日旁观者,则站上了受勋之列,迎来属于他们的荣耀时刻。
望着眼前这支杀气凛然、气势如虹的队伍,嬴政与扶苏皆露出了欣慰之色。
如果说前一日授予的“大秦烈士勋章”,是对那些为国捐躯者的追念与尊崇;
昨日颁发的“大秦勇士勋章”,是对伤残老兵坚守战阵的敬意与抚慰;
那么今日所授的“大秦锐士勋章”,则是真正以血与命换来的至高殊荣——
唯有在战场上累计斩敌首级三十以上者,方有资格佩戴此章。
换言之,站在眼前的每一位将士,手中都曾染过至少三十名敌人的鲜血。
起初,太子扶苏原定的标准是一百颗首级才可获此勋章,
但这一提议很快被王翦委婉劝止。
原因无他,太过严苛,几近不可能。
毕竟,像当年武安君白起那样打出歼灭战、实现战损比悬殊的战例,实属凤毛麟角,并非常态。
若非大规模围歼,哪怕是一辈子征战的老兵,
真正亲手斩杀并记功在册的敌人,恐怕也难破五十之数,遑论百人?
若以此为门槛,如今数十万秦军之中,怕是连一百人都难以选出。
于是,扶苏权衡再三,终将标准下调至三十级以上。
虽门槛降低,但这支队伍依然堪称百里挑一、万中选精。
须知,要达成此等战绩,不仅得历经十场以上恶战而活下来,
更要在每一场厮杀中至少斩敌三人以上,方能累积达标。
如此人物,岂非真正的精锐中的精锐?
随后,秦王嬴政与太子扶苏以更为亲切温和的姿态,亲自为这一千将士佩上“大秦锐士勋章”。
言语之间充满敬重,神情之中饱含体恤,
不仅表达了对他们英勇战绩的由衷赞许,更赐予极为优厚的奖赏,以彰其功。
这一番举动下来,那一千名大秦将士心中对秦国、对秦王嬴政、对太子扶苏的忠心,已然攀升至九成以上,几乎达到了顶点。
而这,正是嬴政与扶苏所期盼的局面。
说白了,无论是此前为阵亡将士家属授勋,还是为伤残老兵举行仪式,其真正用意,并非仅仅是为了安抚死者、慰藉伤者。
根本目的,是做给眼前这千名将士看的,更是做给背后那数十万秦军将士看的。
毕竟,这千人授勋完毕后,便会各自返回原属的郡县军旅之中。
待他们回到军中,自然会将这几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故事,一五一十地讲给同袍听。
当其他将士听闻朝廷如此厚待功臣,知晓秦王与太子对他们这些戍边征战之人的体恤与看重,心中的归属感与忠诚,又岂能不更进一步?
天幕之下,秦始皇嬴政望着画面中的“自己”与太子扶苏的一举一动,目光微闪,心头一振。
身为大秦的开国帝王,他比谁都清楚——军心,才是江山稳固的根基;兵权在握,方能真正执掌天下。
一个帝王,若不能真正赢得军队的拥戴,纵然坐于庙堂之高,也不过是个空有尊号的摆设。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就摆在眼前——昔日周天子便是如此。
名义上,周王乃天下共主,诸侯皆应奉命来朝,不敢违逆。
西周早中期,各路诸侯按时进贡,恭恭敬敬,若有谁胆敢怠慢,无需天子出面,其余诸侯便已联手讨伐。
可真是因为礼法森严,才让诸侯俯首吗?
当然不是!
真正让诸侯臣服的,是周天子手中那支横扫天下的强军——宗周六师与成周八师。
宗周六师,又称天子六师,是王室直属的精锐部队,镇守镐京,拱卫王都。
而在东都洛阳,亦驻有一支重兵,名为成周八师,又称殷八师,既护卫王室,也震慑殷商旧族。
正因东西两都皆有雄兵坐镇,周室才能威压四方,诸侯莫敢不从。
也正因此,周天子才有底气说出:“一次不朝,贬其爵位;两次不朝,削其封地;三次不朝,大军征讨。”
可谁曾想,周昭王亲率六师南征楚地,途中竟逢汉水暴涨。
不仅昭王本人葬身洪流,连天子六师也尽数覆没,无一生还。
消息传回,朝野震惊,诸侯愕然。
起初众人以为,这是天子亲征,势如破竹,不过是一场碾压之战。
甚至已有诸侯备好贺礼,只等凯旋时前去称颂恭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