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林别调任中油集团已近一年。
这一年,他在集团总部扮演着一个近乎“隐形”的角色。除了必要的会议和公务活动,他大多数时间都沉浸在对全球能源格局、集团海外战略以及复杂地缘政治关系的研究中。他的办公室灯光常常亮至深夜,案头堆积着厚厚的行业报告、国际条约原文和各国政治经济分析。
他不再像在天州时那样锋芒毕露,也不再急于提出自己的主张。面对这个庞大而精密的体系,他选择了最笨拙,却也最扎实的方式——学习和融入。他虚心向集团里的老专家、老工程师求教,甚至不惜放下身段,与那些常年在海外一线奔波的项目经理们泡在一起,听他们讲述在沙漠、在雨林、在动荡地区工作的真实经历与困境。
起初,一些对他这位“空降兵”抱有观望甚至轻视态度的人,见他如此沉得住气,只是埋头钻研,也逐渐收起了些许偏见,但更多的,仍是将其视为一个需要时间慢慢磨合的“外来者”。
转机,发生在一个看似平常的下午。
集团召开高层会议,紧急研讨搁置已久的“中亚-阿斯塔纳”油气区块项目。这个项目资源潜力巨大,但因地缘关系复杂、当地部落势力盘根错节、以及西方公司的强势竞争,推进极其缓慢,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已成为集团海外业务的一个沉重包袱。
会议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照例汇报了面临的诸多困难:政策风险、社区关系紧张、安保成本高昂、竞争对手的不正当手段……气氛凝重而无奈。讨论来讨论去,似乎除了继续投入资源硬扛,或者壮士断腕般放弃,并没有太好的办法。
就在会议陷入僵局,主持工作的总裁眉头紧锁时,一直沉默聆听的林别,轻轻推开了自己面前那本已经翻阅得有些卷边的笔记本。
“关于阿斯塔纳项目,我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各位领导参考。”他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和,却瞬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他没有重复那些众所周知的困难,而是话锋一转,切入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角度:“过去一年,我查阅了这个项目所在国近百年的历史资料,特别是其部落形成与迁徙的脉络,也请教了几位研究该区域的人类学专家。”
他走到会议室前方的电子地图前,熟练地操作着,标示出几个关键节点。“我们发现,困扰我们的当地部落矛盾,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七十年前的一次水源争端。而目前与我们对抗最激烈的‘哈桑’部落,其长老的叔父,曾在三十年前接受过我国早期的医疗援助,对华抱有很深的好感。这些细微的历史脉络和人情关系,或许可以成为我们打开局面的钥匙。”
接着,他提出了一个经过近一年深思熟虑、并私下与多位一线人员反复推敲的“社区共生”方案。
“我认为,我们不能仅仅把自己看作一个资源开采者。我们应该成为那个区域的‘发展合伙人’。”他条理清晰地阐述,“建议成立一个非盈利性质的‘社区发展基金会’,资金由项目利润按一定比例提取,但管理和使用,邀请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老、政府代表和我们共同组成委员会决策。基金会不直接发钱,而是用于他们最急需的领域——打井修渠保障水源,建立职业培训中心培养当地青年,援建基础医疗点。”
“更重要的是,”林别目光扫过全场,语气沉稳而有力,“我们可以将项目配套的物流、安保、生活服务等非核心业务,优先分包给当地社区成立的公司,让他们真正从项目中获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当他们的福祉与项目的存亡紧密相连时,许多现在的阻力,或许就会转化为动力。”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与会者都被这个跳出传统商业谈判框架、深入挖掘社会文化根源、并巧妙结合了“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方案所震动。这不再是简单的商业策略,而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和长远眼光的大格局运营思路。
之前对项目最为悲观的一位副总忍不住开口:“林总,你这个思路……很有启发性!但操作起来,难度不小,周期也会很长。”
林别微微颔首:“是的,这确实不是一条捷径。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定力,可能需要三五年甚至更久才能看到明显效果。但如果我们只想赚快钱,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不该碰。要想在那里扎根五十年、一百年,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合作关系,这才是最稳固、也是最符合国家长远战略的路径。”
他没有慷慨激昂,只是用扎实的调研、缜密的逻辑和对国家战略的深刻理解,呈现了一份沉甸甸的、几乎无可辩驳的“答卷”。
会议结束后,总裁特意留下林别,深入交流了许久。
没有人再会觉得他是一个“过渡人物”或“外来者”。他用近一年的沉默和积累,然后在最关键的时刻,展现出了足以撬动全局的、真正的价值。
这份无声的答卷,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