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的改变如同在河道中筑起了一道水坝,而资金的流向,则是这道水坝最先调控的对象。修订后的《重大项目决策流程》尚未正式发文,但其寒意已率先在财政领域弥漫开来。
周二上午,我按计划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一季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财政局局长王启明照例进行汇报,当念到“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拨付进度时,他的语速明显放缓,语气也变得有些迟疑。
“……截至四月底,该专项资金拨付率为百分之六十二,略低于时序进度。主要原因是……部分项目需按最新要求,补充提交市委财经领导小组的审核备案材料,流程尚在流转中,因此资金暂缓拨付。”
会场里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几位分管副市长不约而同地看向我。这份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是我力主设立,用于扶持像华创、科芯这类高新技术企业和本土制造业技术改造的,是市政府推动产业转型的核心抓手之一。
“王局长,”我平静地开口,目光落在王启明身上,“具体是哪些项目被暂缓了?暂缓的依据是什么?是市委的正式文件,还是口头通知?”
王启明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掏出手帕擦了擦,略显慌乱地翻动着手中的报表:“这个……主要是几个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类的项目,比如……比如华创二期生产线的补贴,还有科芯的研发中心建设配套资金。依据嘛……是市委办那边传来的工作要求,说是要等新流程正式出台后统一规范。”
“市委办的工作要求?”我微微挑眉,“也就是说,在市委正式文件下发之前,仅仅依据一个非正式的工作要求,就停止了市政府预算内已经批复的专项资金的拨付?王局长,财政资金的拨付,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儿戏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财政纪律,还要不要遵守?”
我的声音不高,但每一个字都像锤子一样敲在桌上。王启明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林市长,我……我不是这个意思。”他急忙解释,“只是……韩书记那边非常重视,要求所有资金拨付必须严格规范,我们财政局也是……也是压力很大。”
他将“韩书记”抬了出来,会场再次陷入寂静。所有人都明白,这不是王启明个人的意思,而是来自更高层面的压力。
“压力大,不是不按规矩办事的理由。”我盯着他,语气放缓,但分量更重,“预算经人大会议批准,具有法律效力。在没有任何正式文件否定原有预算执行方案的前提下,擅自暂停已批复项目的资金拨付,这是失职,也是渎职。这个责任,你王启明担得起吗?还是说,有人明确指示你,可以无视预算法?”
我将一个巨大的责任问题抛了回去。王启明张了张嘴,终究没敢说出“是韩书记指示”这样的话。在正式程序上,韩志军绝不会留下如此明显的把柄。
“林市长,我……我明白了。”王启明颓然低下头,“会后我立刻安排,符合原定计划和拨付条件的项目,资金……尽快拨付到位。”
“不是尽快,是立刻。”我纠正道,“今天下班前,我要看到这几个被无故暂缓项目的资金拨付流程全部走通。如果遇到任何来自其他方面的、非正式的阻力,让他直接来找我。”
“是,是,林市长,我马上去办。”王启明连连点头。
会议在一种异样的气氛中继续进行。我知道,我虽然暂时逼退了王启明,守住了这一次的资金拨付,但闸门的把手,已经不在我手里了。韩志军甚至不需要亲自下令,只需要流露出一个意向,自然有像王启明这样的人去揣摩、去执行。今天我能用程序和法规定住他,下一次,对方一定会准备得更充分,理由更“正当”。
散会后,赵劲松跟着我回到办公室,忧心忡忡:“市长,这样硬顶回去,会不会激化矛盾?王启明肯定转头就去向韩志军汇报了。”
“矛盾早已存在,不是我们退让就能化解的。”我揉了揉眉心,“资金是血液,一旦被卡死,我们所有的规划都是空中楼阁。这一步不能让,也没法让。今天退一寸,明天他就敢进一尺。”
我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财政局所在的方向:“王启明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哪头轻重。至少在正式文件下来前,他不敢再明目张胆地卡资金。但这口气,他肯定会想办法出在别的地方。”
果然,下午快下班时,李伟进来汇报:“市长,财政局送来一份通知,要求今后所有申请市级财政资金的项目,无论大小,在提交市政府前,都必须先由主管部门组织第三方机构进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和‘全生命周期绩效评估’,评估报告作为必备附件。”
我接过通知,扫了一眼。要求本身看似合理,强调资金绩效,但“无论大小”、“第三方评估”、“全生命周期”这些字眼,意味着巨大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一个几十万的技术改造补贴项目,可能光评估就要花掉十几万,耗时数月。
这是阳谋。用合规的、看似专业的手段,来降低行政效率,增加办事成本。让你明知是针对,却无从指责。
“通知收下,按程序处理。”我将通知递还给李伟,脸上看不出喜怒。
资金的闸门,以另一种更隐蔽、更符合规则的方式,正在缓缓关闭。我必须找到新的水源,否则,迟早会陷入无水可用的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