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山城步道还浸在夜雨的湿气里,青石板路被晨光镀上一层薄薄的金膜,踩上去能感觉到鞋底黏着细碎的青苔。吴梦琪背着帆布包往上走,帆布包带在肩膀上勒出的红痕还没消退,那是昨天帮陈叔搬快递箱时留下的。步道两旁的吊脚楼错落有致,木窗棂里陆续飘出炊烟,混着远处火锅店的牛油香和近处的茶香,在空气里酿成一股独特的市井味道。
她要找的老幺茶馆藏在步道中段的拐角处,没有醒目的招牌,只在门口挂着块褪色的蓝布帘,上面用白漆写着 “老幺茶馆” 四个字,笔画已经斑驳。吴梦琪掀帘进去时,竹椅在地板上摩擦的 “吱呀” 声立刻涌了出来,混着茶客们的闲聊声和铜壶煮水的 “咕嘟” 声,像走进了一台运转多年的老座钟。
茶馆不大,也就二十来平米,屋顶挂着几盏老式吊扇,扇叶上积着薄薄的灰,转起来慢悠悠的,带起一阵混合着茶味和霉味的风。靠墙摆着几张八仙桌,桌面被茶渍浸得发亮,边缘的木纹里嵌着经年累月的茶垢。茶客多是些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短褂,手里捏着紫砂壶,说话时嘴角泛着白沫,重庆话的尾音拖得长长的,在不大的空间里荡来荡去。
吴梦琪的目光很快落在了墙角。那里支着个小小的凉糕摊,木架子上摆着个搪瓷盆,盆里的凉糕白白嫩嫩,上面盖着块湿纱布。摊后坐着个头发花白的老婆婆,正对着一部屏幕裂纹的智能手机抹眼泪,浑浊的泪水顺着满脸的皱纹往下淌,在下巴尖聚成小水珠,滴落在蓝布围裙上。
“婆婆,您咋了?” 吴梦琪放轻脚步走过去,帆布包上的金属搭扣撞到竹椅,发出轻微的 “咔哒” 声。
老婆婆抬起头,露出一张布满老年斑的脸,眼眶红红的,手里的手机屏幕还亮着,上面是外卖平台的投诉界面,“欺诈”“虚假配送” 的字样刺得人眼睛发疼。“妹儿……” 她的声音带着哭腔,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这些订单送错了地方,客人说我骗他们钱,平台要罚我款,这可咋整啊……”
吴梦琪蹲下身,尽量让自己的视线和老婆婆平齐。晨光从茶馆的木窗缝里钻进来,刚好落在老婆婆的银镯子上,镯子上刻着简单的花纹,被岁月磨得发亮,随着她颤抖的手轻轻晃动,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婆婆您别急,我帮您看看咋回事。” 她的声音放得很柔,像小时候奶奶哄她睡觉时的语调。
老婆婆把手机递过来,屏幕上沾着几滴泪痕。吴梦琪小心地接过,指尖触到冰凉的玻璃表面,上面还留着老婆婆的体温。她滑动屏幕,订单记录一条条跳出来:“山城步道老幺茶馆门口自提” 的订单,配送地址却全是 “洪崖洞大酒店”“解放碑威斯汀” 这些景区内的酒店;备注里写着 “到店核销”,配送方式却标着 “快递配送”。最新的一条系统通知弹在屏幕顶端:“因多次配送异常,将暂停您的店铺接单权限,并处以 200 元罚款。”
“您看这里,婆婆。” 吴梦琪指着订单设置界面,“您把‘到店自提’的选项设成‘快递配送’了,系统就自动把订单派给骑手了,但您这凉糕是现做的,只能到店拿,骑手当然送错啦。” 她一边说一边演示,“您看这个按钮,点一下‘到店自提’,再绑定咱们茶馆的定位,客人下单时就能看到具体位置,就不会送错了。”
老婆婆凑近屏幕,眯着老花眼费劲地看:“我…… 我哪懂这些哟。” 她的手指在屏幕上胡乱点着,指甲缝里还沾着做凉糕的糯米粉,“上次那个年轻人教我弄外卖,说点这个按钮就能接单,我哪知道还有这么多门道……”
吴梦琪这才注意到,凉糕摊的木架上贴着张褪色的二维码,下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 “扫码下单”。旁边摆着个小小的收款码,是最老式的那种贴纸,边角已经卷了起来。“这外卖是刚上没多久吗?” 她问。
“才上了半个月。” 老婆婆叹了口气,用围裙擦了擦手,“以前都是客人来摊上买,今年春天有个大学生来喝茶,说帮我弄线上,说能多卖些。刚开始还行,这几天突然就出问题了,客人说找不到摊位,骑手说地址不对,我这凉糕做好了没人来拿,都放坏了……” 她说着又抹起了眼泪,银镯子在晨光里晃出细碎的光。
吴梦琪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她看着搪瓷盆里的凉糕,上面还撒着一层薄薄的红糖粉,棱角分明,看得出是手工切成的。“婆婆,您这凉糕做得真好,看着就清爽。” 她由衷地说。
提到凉糕,老婆婆的眼神亮了些,话也多了起来:“那是嘞,我这凉糕用的是嘉陵江边的糯米,泡够十二个钟头才磨浆,蒸出来的糕才够嫩。红糖是自己熬的,放了老冰糖,甜津津的不齁人。” 她指着茶馆墙上的老照片,“你看那张,三十年前我就在这摆摊,那时候步道上全是挑夫,他们歇脚时就爱吃我这凉糕解乏,说比冰粉还爽口。”
照片里的老婆婆梳着麻花辫,穿着蓝布衫,站在凉糕摊后笑,摊位前围着几个挑着担子的男人,扁担还靠在旁边的竹椅上。时光在照片里凝固,却挡不住岁月的流逝。
“现在年轻人都爱用手机下单,可我们这些老骨头哪学得会哦。” 老婆婆的声音又低了下去,“我儿子在外地打工,一年回不来一次,想请教个人都没有。昨天有个客人订了十份凉糕,说要带回去给同事,结果骑手送错了地方,客人投诉我,平台扣了我五十块保证金,那可是我一天的本钱啊……”
吴梦琪看着老婆婆布满老茧的手,指关节因为常年泡在水里做凉糕而有些变形,指甲缝里嵌着洗不掉的红糖渍。她突然想起昨天在磁器口记的笔记:“老字号普遍存在‘数字化断层’—— 技术 + 信任双重缺失。” 以前只是冰冷的文字,此刻却变成了眼前这位老人的无助与委屈。
“婆婆,我教您改设置,很简单的。” 吴梦琪拉过一张竹凳坐下,把手机放在腿上,屏幕对着老婆婆,“您看,点这个‘店铺设置’,再点‘配送方式’,这里有两个选项,‘快递配送’和‘到店自提’,咱们把‘到店自提’打上勾,‘快递配送’关掉,这样客人就只能选到店来拿了。”
她的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滑动,动作放慢了好几倍,每一步都等老婆婆看清楚了再进行。“然后咱们绑定定位,点这个‘地图选址’,把指针挪到咱们茶馆门口,这样客人导航就能找到这儿了。” 她抬手指了指门口的蓝布帘,“您看,定位就在这,客人来了就能看见您的凉糕摊。”
老婆婆凑得很近,鼻尖几乎要碰到屏幕,银镯子随着身体的前倾轻轻碰到吴梦琪的胳膊,凉凉的触感让她心里一动。“这个…… 这个要输密码不?” 老婆婆紧张地问,“上次输密码,钱差点被转走,吓得我好几天不敢用手机。”
“不用输密码,就点几下屏幕就行。” 吴梦琪耐心地解释,“您要是不放心,以后我每天来帮您看看订单,有问题咱们及时改。” 她想起包里的笔记本,里面还空着几页,刚好可以记上 “每日帮陈婆婆检查外卖设置”。
改完设置,吴梦琪又翻到订单界面,找到那几个投诉的客人,教老婆婆发消息:“妹儿 \/ 哥,实在对不住,我这老婆子不会弄手机,把地址设错了。您要是还需要凉糕,来摊子上我给您多放两勺红糖,算我赔罪哈。” 她念一句,让老婆婆跟着打一句,遇到不会写的字就用语音转文字,重庆话的口音让转出来的字歪歪扭扭,却透着真诚。
“这样人家就不会生气了?” 老婆婆看着发送成功的提示,眼神里带着不确定。
“肯定不会。” 吴梦琪笑着点头,“重庆人最讲耿直,您真诚道歉,他们肯定理解。再说您这凉糕这么好吃,他们尝过就知道您不是故意的。” 她拿起一块凉糕,是老婆婆刚才硬塞给她的,咬了一口,糯米的软糯混着红糖的香甜在舌尖化开,带着股井水的清冽,“您这凉糕里加了井水?吃着特别清爽。”
“你咋知道?” 老婆婆惊讶地睁大眼睛,“我这凉糕用的是后山的井水,镇在井里冰着,比冰箱冻的还解渴。以前没冰箱,就靠井水镇凉糕,老主顾都知道这个讲究。”
吴梦琪心里突然有了个想法,她翻开笔记本,在 “陈婆婆凉糕痛点” 下面写道:“优势:井水镇凉糕,传统工艺;痛点:外卖设置错误,缺乏线上引导。解决方案:1. 优化外卖设置为‘到店自提’并绑定精准定位;2. 在店铺简介里加入‘井水镇凉糕’的传统故事;3. 制作‘到店路线图’放在订单详情页。”
笔尖划过纸张的 “沙沙” 声惊动了旁边的茶客。一个叼着烟斗的老爷爷凑过来看:“陈婆婆,这妹儿帮你弄好啦?前几天看你急得饭都吃不下。”
“是啊,李大爷。” 陈婆婆的脸上终于有了笑意,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这妹儿耐心得很,教我弄手机,比我那孙儿还有耐心。”
“现在的年轻人肯帮我们这些老家伙的不多喽。” 李大爷磕了磕烟斗,烟灰落在地上,“前阵子来个搞直播的,拍了陈婆婆做凉糕,说能帮她卖爆,结果视频发出去就不管了,订单多了她又接不住,白欢喜一场。”
吴梦琪心里一动:“陈婆婆,之前有人帮您拍过视频?”
“拍过拍过。” 陈婆婆指着手机里的相册,“你看,就是这个年轻人,说要帮我宣传,拍我洗糯米、蒸米浆,还让我对着镜头说‘家人们买凉糕’,说得我嘴都瓢了。” 照片里的年轻人举着手机,陈婆婆在镜头前显得很拘谨,手都不知道往哪放。
“视频发出去有效果吗?”
“刚开始有几个订单,后来就没了。” 陈婆婆叹气,“他说我这凉糕‘没流量’,就把视频删了。我也不懂啥是流量,我只知道我的凉糕用料实在,客人吃了不闹肚子就行。”
吴梦琪看着笔记本上的 “数字化断层” 几个字,突然明白了问题所在。不是老字号跟不上时代,而是没人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教他们。那些 “流量”“转化” 的术语对陈婆婆来说,就像听天书;但如果换成 “拍你用井水镇凉糕的样子”“告诉客人你的红糖是自己熬的”,她就懂了。
“陈婆婆,以后我帮您拍视频吧。” 吴梦琪认真地说,“就拍您洗糯米、蒸米浆、用井水镇凉糕的样子,不用您说‘家人们’,就说您平时说的话,比如‘这糯米要泡够时辰才好吃’。”
陈婆婆愣了愣,银镯子晃了晃:“那样…… 那样有人看吗?”
“肯定有。” 吴梦琪想起昨天在磁器口拍的陈叔揉面视频,“现在年轻人就爱看真东西,您这老手艺就是最好的‘流量’。” 她指着凉糕摊,“咱们还可以在摊子上放个小牌子,写‘线上订单请备注口味,红糖 \/ 蜜枣可选’,这样客人下单更方便。”
正说着,手机 “叮咚” 响了一声,是新的订单提醒。陈婆婆紧张地拿起手机,吴梦琪凑过去看:“山城步道老幺茶馆到店自提,红糖凉糕两份,备注‘多放红糖’。” 配送方式清清楚楚标着 “到店自提”,地址定位就在茶馆门口。
“成了!妹儿,成了!” 陈婆婆激动得声音都发颤,手抖着差点把手机掉在地上,“这个客人选对啦!”
吴梦琪帮她点了 “确认接单”,笑着说:“您看,设置改过来就好啦。等会儿客人来了,您多放两勺红糖,他肯定满意。”
陈婆婆连连点头,转身从搪瓷盆里舀了两大勺红糖,小心翼翼地放在小碟子里:“我这就备好,等客人来。” 她的动作轻快了许多,刚才的愁云一扫而空,银镯子在晨光里闪得更亮了。
旁边的茶客们都笑着鼓掌,李大爷叼着烟斗说:“陈婆婆,这下不用愁了,有这妹儿帮你,凉糕肯定卖得好。”
“是啊是啊,以后我们也帮你宣传,让家里娃娃在线上下单。” 另一个老婆婆接过话头。
吴梦琪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里暖暖的。她低头看了看笔记本,在 “蒙尘的金子计划” 下面又加了一条:“为陈婆婆制作‘外卖操作手册’,图文结合,用重庆话标注步骤。” 笔尖划过纸张,留下清晰的字迹,像在为这些老手艺的未来画下蓝图。
晨光渐渐升高,透过木窗照在凉糕摊的纱布上,把凉糕映得白白嫩嫩,冒着丝丝凉气。陈婆婆给吴梦琪端来一碗凉糕,红糖汁顺着凉糕的纹路往下淌,在碗底聚成小小的糖池。“妹儿,快尝尝,刚从井里捞出来的,冰着呢。”
吴梦琪舀了一勺放进嘴里,井水的清凉混着糯米的软糯,瞬间驱散了清晨的燥热。她看着陈婆婆布满皱纹却带着笑意的脸,突然觉得,这些藏在山城步道里的老手艺,就像这碗凉糕,看似朴素,却藏着最动人的味道。而她要做的,就是帮它们拂去蒙尘,让更多人尝到这份清凉与真诚。
“婆婆,这凉糕真好吃。” 吴梦琪由衷地说。
“好吃以后常来,婆婆给你留着井水镇的。” 陈婆婆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银镯子在阳光下晃出温暖的光。
吴梦琪收拾好笔记本,准备去下一家老字号调研。走出老幺茶馆时,竹椅的 “吱呀” 声和茶客的闲聊声还在身后回荡,混着老鹰茶的苦味和凉糕的甜香,在山城步道的晨光里漫散开去。她回头望了一眼,陈婆婆正对着手机笑,手指虽然笨拙,却认真地点着屏幕确认订单。
帆布包里的笔记本沉甸甸的,里面不仅记着痛点和方案,更藏着这些老人们的期盼与坚守。吴梦琪握紧背包带,脚步轻快地往下一个转角走去。她知道,帮老字号跨越 “数字化断层” 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像这样一步一步走下去,用他们能懂的方式去帮,这些蒙尘的金子,总有一天会重新发光。
山城步道的晨光越来越暖,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通往希望的路,路上洒满了老鹰茶的清香和凉糕的甜意,更洒满了一个年轻人守护老手艺的执着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