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文化发展基金会的成立仪式,办得简单而庄重……
没有邀请媒体,没有盛大的排场,只有丁元英、韩楚风、欧阳雪、肖亚文,以及几位第一批确定资助的老艺人代表。地点就选在古城一处安静的老院子里,这里将作为基金会的第一个“传统手艺传承基地”……
仪式上,韩楚风作为基金会的发起人和理事长,发表了简短的讲话。他没有说太多冠冕堂皇的话,只强调了“尊重”与“坚守”两个词……
“我们来这里,不是居高临下地‘拯救’什么,而是带着敬畏之心来‘学习’和‘守护’。尊重每一位艺人的匠心,坚守每一门手艺背后的文化根脉……。”
随后,丁元英作为基金会的首席顾问,站了起来。他依旧穿着简单的休闲装,神情平静,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我是丁元英……。”他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很多人问我,做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当年,我曾说过,神话的实质是强力作用的杀富济贫,是破格获取。但今天,我们要做的,不是杀富,也不是济贫,而是‘扶正’……。”
“扶正什么……?”丁元英的目光变得深邃,“扶正被快节奏生活所遗忘的文化自信,扶正被功利主义所扭曲的价值观念,扶正那些即将断裂的文化传承链条……。”
“我们的基金,不求盈利,不求回报。我们只做一件事:为真正有价值的传统文化项目,提供一个能让它们‘活’下去的土壤……。”
他看向那些老艺人:“你们不是‘遗产’,不是‘标本’,你们是活着的文化,是流动的历史。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你们挡一挡风雨,让你们的手艺,能有机会传给下一代,再下一代……。”
丁元英的话,没有激昂的口号,却像一股暖流,涌入每个人的心中。一位捏了一辈子面人的老师傅,眼眶瞬间就红了,他紧紧握着丁元英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仪式结束后,老艺人们在院子里展示着自己的手艺。有的现场演示刺绣,有的捏制面人,有的雕刻木雕。阳光洒在他们专注的脸上,也洒在那些精美的作品上,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美好。
韩楚风走到丁元英身边,低声说:“第一子,落得很稳……。”
丁元英点了点头,目光落在那些忙碌的身影上:“这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我知道……。”韩楚风笑了笑,“但有你在,我心里有底。对了,下一步打算怎么走……?”
“先从‘人’开始……。”丁元英说道,“我们要建立一个‘匠人档案’,把每位艺人的手艺、故事、传承脉络都详细记录下来。这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其次,是‘物’……。”他继续说道,“我们要建立一个‘传统手艺数据库’,对每一门手艺的材料、工具、工序进行标准化记录和研究。这不仅是为了传承,也是为了未来的创新……。”
“最后,是‘道’。”丁元英的声音带着一丝悠远,“我们要深入挖掘每一门手艺背后的文化精神和哲学思想。比如,木工的‘天人合一’,刺绣的‘细腻坚韧’,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我们要把这些‘道’,传递给更多的人……。”
韩楚风听得连连点头:“你这个思路,是把文化传承这件事,做深、做透了……。”
“不是我一个人的思路……。”丁元英看向不远处正在和老艺人交流的欧阳雪和肖亚文,“是我们大家的。欧阳有热情,有情怀,能和艺人们打成一片。亚文有能力,有经验,能把具体的事情落地执行。你有资源,有格局,能为我们保驾护航……。”
“我们是一个团队,一盘棋……。”丁元英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这盘棋,比当年的格律诗更复杂,也更有意义。它没有明确的对手,也没有固定的棋局。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变化中寻找不变,在坚守中寻求突破……。”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为老院子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老艺人们收拾着工具,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欧阳雪和肖亚文走了过来,脸上也洋溢着成就感。
“丁总,韩总,今天很顺利……。”肖亚文说道,“几位老师傅都很感动,也很愿意和我们合作……。”
“太好了……。”丁元英点了点头,“接下来,就要辛苦你们了……。”
“不辛苦……。”欧阳雪笑着说,“能做这样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心里都很高兴。”
四人站在院子里,看着夕阳慢慢沉入远处的山脉。空气中弥漫着老木头和泥土的清香,还有一丝淡淡的希望。
丁元英知道,这盘新的棋局,已经正式开始。他不再是那个遥远的观棋者,而是成为了入局的棋手。但他的“道”,依旧是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他要写的这篇“神话”续篇,没有硝烟,没有对抗,却有着更强大的力量——那是文化的力量,是坚守的力量,是人心的力量。
他的余生,将在这盘棋局中度过。他的“遥远的归途”,也终于找到了最圆满的归宿——不是孤独地修行,而是与同道之人一起,为守护这片土地上最珍贵的文化瑰宝,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故事,在新的征程中,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