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前最后一周,清北园里的学习氛围格外紧张。
数学系三楼的小会议室里,灯火通明至深夜。
这天早上八点,陈教授把参赛队员召集到会议室。
他面色严肃地宣布:这周进行实战模拟训练,三人一组,完全模拟竞赛环境。
张晨风和苏晚晴自然被分在一组,另外配了一位大三的郑学长。
郑学长是数学系的老生,以严谨着称,但性格有些固执。
第一次模拟训练从上午九点开始。
题目难度极大,三道大题都需要深入的理论知识和灵活的解题思路。
会议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偶尔翻动参考书的声响。
这道拓扑学的题目,我觉得应该用同调论的方法。郑学长推了推眼镜,语气肯定。
苏晚晴微微蹙眉:同调论太复杂,竞赛时间有限。我建议用更直观的单纯同调。
张晨风看着两人各执一词,仔细对比两种方法后说:李学长的思路理论严谨,但晚晴的方法更实用。不如我们先尝试晚晴的思路,如果有问题再调整?
郑学长有些不悦,但在苏晚晴清晰的理论推导面前,最终还是同意了。
中午吃饭时,三人在食堂简单解决了午餐。郑学长还在纠结上午的题目:我觉得我的方法其实更优美...
苏晚晴安静地吃着饭,突然说:下午的题目可能涉及代数几何,郑学长这是你的强项。
这句看似随意的提醒,让郑学长的脸色缓和了不少。
张晨风暗自佩服苏晚晴的细腻——她不仅数学能力强,也很懂得照顾队友的情绪。
下午的题目果然有代数几何的内容。
郑学长精神大振,详细讲解了他的思路。
这次苏晚晴没有提出异议,反而补充了几个关键点。
张晨风适时地总结,将两人的思路融合在一起。
然而到了晚上最后一道大题时,矛盾又出现了。
这是一道复杂的数论题,需要用到郑学长不熟悉的模形式理论。
我觉得这道题出题方向有问题,郑学长有些焦躁,模形式根本不是竞赛重点。
苏晚晴平静地反驳:去年国赛就出现过类似题目。我建议先理解题意,再找突破口。
张晨风看出郑学长的抵触情绪,于是说:不如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各自思考一下?
短暂的休息后,三人重新讨论。这次张晨风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先用郑学长熟悉的初等方法尝试,如果不行再采用苏晚晴的建议。
这个方案最终被采纳。但在计算到最后一步时,苏晚晴突然发现郑学长的一个关键计算有误。
这里有个错误,苏晚晴指着草稿纸上的公式,这个级数求和不收敛。
郑学长面子上有些挂不住:我觉得没问题,可能是你理解错了。
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张晨风仔细检查了两人的计算,最终说:晚晴是对的,这个级数确实发散。
郑学长的脸色变得很难看。
苏晚晴却没有乘胜追击,而是轻声说:这个错误很隐蔽,我一开始也没看出来。
最终,三人重新计算到凌晨一点,终于完成了所有题目。离开数学系大楼时,夜空中的星星格外明亮。
今天辛苦了,张晨风对两位队友说,明天继续加油。
郑学长点点头,没说什么就离开了。苏晚晴看着他的背影,轻声说:他其实很努力。
第二天结果公布,他们组获得了最高分。陈教授特别表扬了他们的团队合作。郑学长不好意思地对苏晚晴说:佩服你的严谨和耐心。
苏晚晴只是微微点头:团队合作很重要。
赛后总结会上,陈教授特别提到了张晨风:有的同学不仅数学能力强,还很懂得协调团队。
这种能力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
散会后,苏晚晴对张晨风说:你适合做队长。
张晨风有些诧异:为什么这么说?
你能平衡不同意见,让每个人都发挥所长。苏晚晴的语气很认真,这是很难得的能力。
走出数学系大楼,寒风扑面而来。
张晨风意外地发现王晓曦等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个保温杯。
听说你们昨晚熬夜了,王晓曦把保温杯递过来,给你泡了参茶,暖暖身子。
张晨风接过保温杯,感受到杯壁传来的温暖:谢谢,这么冷的天你还特意过来。
顺便啦,王晓曦笑了笑,我刚好在附近上课。
苏晚晴看了一眼保温杯,淡淡地说:我先走了。说完便转身离开,背影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单薄。
王晓曦看着苏晚晴远去的背影,轻声说:她好像不太高兴?
可能是太累了吧。张晨风打开保温杯,参茶的香气扑面而来。
其实他心里明白,苏晚晴的不悦可能与其他原因有关。这一世的人际关系,似乎比数学题还要复杂。
回到宿舍,张晨风收到两条消息。一条是王晓曦发来的关心问候,另一条是苏晚晴发来的明天训练安排。
看着手机上并排的两条消息,他突然觉得,这一世的自己,不仅要学会解数学题,还要学会处理这些微妙的情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