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步入深冬,凛冽的北风扫过田野,河边的芦苇早已枯黄,在风中发出瑟瑟的声响。大多数野河野塘的水变得异常清澈,却也意味着鱼群活性降低,躲藏在深水区难觅踪迹,对于钓鱼人而言,这无疑是一段难熬的“淡季”。
“刚哥,这天气,除了耐寒的鲫鱼,别的鱼怕是都封口了吧?”李鹏搓着手,哈出一口白气,看着王刚在灯下仔细检查着面前一字排开、琳琅满目的新钓竿。
就在前几天,定制的“渔乐拾光”品牌钓竿终于到货了。此刻,这些崭新的武器在灯光下泛着幽深的碳纤维光泽,仿佛亟待出征的勇士。从野钓所需的轻巧灵敏的3.6米溪流竿,到足以征战大江大河的8.1米长炮;从适合黑坑抢鱼的3.6米至5.4米,硬度分为4.5h和8h的两套战斗竿,再到专门针对黑坑极限鱼情的12h超硬竿(3.6米、3.9米、4.5米);甚至还有为明年夏季抽鲢鳙准备的巨物大综合7.2米,软硬各一根,可谓装备精良,覆盖了绝大部分作钓场景。
王刚的手指拂过每一根竿子的竿身,检查着漆水、竿节衔接、导环绑线,动作轻柔而专业。他拿起那根4.5米、8h硬度的黑坑竿,轻轻一抖,竿尖发出凌厉的破风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天冷鱼难钓,更考验装备和策略。”他语气平静,眼神里却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野钓没口,不代表别的地方也没口。”
他放下竿子,拿起手机,点开一个本地钓友分享的位置:“有个钓友推荐了个地方,城东那个灌溉水库,被人承包了,弄成了个‘老头乐’钓场,八九亩水面,收费四十一天,不定期放鱼。这种天,这种收费塘,反而是钓鲫鱼的好去处。”
“收费塘?会不会太简单了,没挑战性?”李鹏有些疑虑,他想象中的“刚哥爱钓鱼”应该更偏向于挑战自然水域。
王刚摇摇头,解释道:“鹏子,钓鱼视频,不能只追求野性的挑战,也要兼顾观赏性和实用性。这种天,野钓可能一天都没口,拍出来效果不好。而这种收费塘,鱼密度相对有保证,我们正好可以借此机会,系统地展示冬季钓鲫鱼的完整流程——从探点、了解水情鱼情,到装备选择、饵料搭配、调漂找口,这才是真正对钓友有帮助的内容。 而且,‘渔乐拾光’的竿子也需要在不同场景下进行实战展示。”
李鹏恍然大悟,立刻来了兴致:“明白了!这叫‘教学局’!我多带块电池,保证把细节都拍清楚!”
第二天一早,天色蒙蒙亮,两人便驱车赶往那个被称为“老头乐”的灌溉水库。水库不大,三面环着低矮的土坡,水面在冬日清晨笼罩着一层薄薄的水汽,显得格外宁静。已经有十几位钓友早早占好了位置,大多是些上了年纪的熟客,裹得严严实实,坐在钓箱上,神态悠闲,果然不负“老头乐”之名。
王刚没有急着下竿,他让李鹏先架好相机,自己则提着一个小巧的竿包(里面只带了一根5.4米的“渔乐拾光”综合竿和简单的线组),像一位老练的侦察兵,沿着水岸慢慢踱步,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水面和岸边的钓友。
李鹏的镜头紧紧跟随着他。
王刚首先走到一位坐在避风向阳位置的老者身边,递上一支烟,客气地搭话:“老师傅,早啊。今天口怎么样?”
老者接过烟,笑着指了指旁边一个空着的钓位:“刚来没多久,还没见口。这天气,得等太阳要出来时。你看那边,老张那边好像有点动静。”
王刚顺着方向看去,只见不远处一位穿着军大衣的钓友刚提上一尾巴掌大的鲫鱼。
“谢谢您嘞!”王刚道了谢,不动声色地观察了一下老者的钓具——一根较长的7.2米小综合竿,钓得比较远。
他接着走向那位刚上鱼的“老张”。
“大哥,恭喜开张啊!”王刚笑着打招呼,“这鱼皮毛真漂亮!您用的多长的竿子?”
老张显然心情不错,指了指水里的浮漂:“用的6米3,今天鱼好像不在太边上的地方。饵料嘛,就普通的腥香商品饵,加了点虾粉,天冷,得加点腥。”
王刚仔细看了看老张的浮漂动作,又看了看他旁边打开的饵料盆,里面的饵料颜色偏深红,状态拉得比较大团,显然是追求到底的附钩性。
“水深大概多少?”王刚又问。
“我这儿钓底,大概两米五左右吧。那边浅滩可能浅点,但好像没这边出鱼。”老张很健谈。
王刚谢过老张,继续他的“侦查”。他注意到,大多数上鱼的钓友,用的竿子都在5米4到7米2之间,钓点水深普遍在两米以上。饵料方面,几乎清一色都是腥味为主,有的加了红虫粉,有的加了虾粉,状态普遍偏黏软,以适应低温下鱼口轻、吸食力弱的特点。
他还特意观察了几个暂时没口的钓位,发现有人用短竿钓近岸浅水,效果不佳;也有人饵料开得太散,到底后残留不够。
一圈转下来,王刚心里已经有了大致的谱。他回到李鹏身边,对着已经开始记录的镜头,压低声音,开始了他的分析总结:
“鹏子,看到了吗?冬季钓这种收费塘,选位和装备是关键。”
“第一,选位要避风向阳,水温升高快,鱼爱聚集。像刚才老师傅那个位置就不错。”
“第二,竿长要合适。今天观察下来,鱼似乎离岸有一定距离,5米4到6米3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太短够不到鱼,太长操作不便。”
“第三,水深要找对。普遍在两米五左右,浅滩效果不好,说明鱼在相对深水区保暖。”
“第四,饵料要对路。腥味是基础,虾粉、红虫粉是增强诱食的关键。状态要软黏,附钩性好,方便轻口鱼吸入。”
他顿了顿,眼神中充满了笃定:“了解了这些信息,我们再去开饵、调漂、选钓位,针对性就强多了。钓鱼,不能光靠运气,更要靠这里——”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和信息。”
李鹏听得连连点头,镜头将王刚冷静分析、善于观察学习的形象完整记录下来。这不仅仅是钓鱼,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实战策略的展示,远比盲目下竿、傻傻等待更有看头,也更能体现“渔乐拾光”所倡导的“专业、思考”的垂钓理念。
王刚的分析,为接下来的作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这期以“冬鲫寻踪”为主题的视频,从这细致入微的前期准备开始,便已显露出不凡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