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一年高度保密、争分夺秒的紧张施工,“海狼”号特种潜艇,终于在澳大利亚西海岸那座与世隔绝的秘密船坞中,迎来了它诞生的时刻。
这是一个被严格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的仪式。没有飘扬的彩旗,没有喧闹的军乐队,更没有围观的人群。只有船坞内冰冷的钢铁支架、弥漫在空气中的防锈漆和机油味,以及肃立在坞墙边的一小群人。
林晓站在人群最前方,身穿笔挺的德式野战服,神情肃穆。他的身后,是核心团队成员查理、张三, multicultural 船员大队的主要军官代表,以及以霍兰德为首的盟军技术团队核心成员。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船坞中央,那个被巨大支撑架环绕、覆盖着深灰色涂装的流线型庞然大物上。
它比传统的舰队潜艇显得更加修长和低矮,指挥塔围壳线条流畅而简洁,艇体表面覆盖着特制的消声瓦,在昏暗的灯光下泛着哑光。尽管静静地卧在那里,却已然散发出一种冷峻而危险的气息。这就是凝聚了林晓超前理念、霍兰德团队精湛工艺以及无数人心血的“海狼”。
一位身着美国海军礼服的高级军官(代表尼米兹上将出席)简短致辞后,将目光投向林晓:“林将军,请为这艘新生的战舰命名,并赐福它未来的航程。”
林晓深吸一口气,迈步走向艇艏。一名美军士兵端上一个铺着深蓝色天鹅绒的托盘,上面放着一瓶系着红丝带的香槟。
然而,林晓并没有立刻去拿那瓶香槟。他伸出手,轻轻抚摸着冰冷而粗糙的艇体,如同抚摸一匹即将出征的战马。他的指尖能感受到那下面蕴含的力量,感受到无数个日夜的计算、争论、焊接和调试。
他转过身,面向肃立的人群,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那些与他一同从北非尸山血海中爬出的老兄弟,那些在文化碰撞中逐渐磨合的 multicultural 船员,那些为这艘潜艇倾注心血的盟军伙伴。
“我们脚下这艘船,”林晓的声音在巨大的船坞内回荡,清晰而有力,“它不仅仅是一堆钢铁和机械的组合。它是我们‘东方旅’不屈意志的延伸,是我们走向深蓝、克敌制胜的信念化身!它承载着埋葬日寇海上野心的使命,也承载着我们所有人对胜利的渴望!”
他停顿了一下,眼中仿佛有火焰在燃烧。
“在陆地上,我们是让鬼子闻风丧胆的‘幽灵’!在海洋中,我们将成为撕咬他们喉咙的‘海狼’!”
他猛地抓起那瓶香槟,手臂奋力一挥,狠狠砸向艇艏!
“砰!”
清脆的碎裂声响起,金黄的酒液如同胜利的预兆,飞溅在灰色的艇体上,缓缓流下。
“以此名,铸其魂!”林晓的声音如同出鞘的军刀,斩钉截铁,“自今日起,汝名为——‘海狼’号!正式编入我‘东方旅’战斗序列!”
“海狼!海狼!海狼!”
短暂的寂静后,人群中爆发出压抑而充满力量的呼喊。无论是中国人、美国人还是澳大利亚人,此刻都用各自的语言,呼喊着同一个名字。声音在封闭的船坞内激荡,仿佛在为这头即将潜入深海的巨兽注入灵魂。
完成命名仪式后,巨大的船坞闸门在沉闷的机械声中缓缓开启,外界的光线和带着咸味的海风涌入。拖船小心翼翼地靠近,缆绳被抛下、系紧。在拖船的牵引和自身浮力的作用下,“海狼”号缓缓地、庄严地滑离了船台,第一次接触到了它真正的家园——海水。
灰色的艇身破开平静的坞内水面,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优雅与威压,稳稳地浮在了海面上。它不再仅仅是船台上的一个模型,而是一艘真正的、充满生命力的战舰。
林晓站在坞墙上,望着那漂浮在海面上的“海狼”号,心潮澎湃。这一年多的努力、博弈、等待,在这一刻似乎都有了答案。他仿佛已经看到,这头“海狼”在未来广阔的太平洋上,悄无声息地潜行,寻找着猎物,然后发起致命一击。
霍兰德走到林晓身边,看着自己的“作品”,眼中充满了工程师般的自豪,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林将军,它现在属于大海了。接下来的测试和磨合,将决定它是否能真正成为您手中的利剑。”
林晓点了点头,目光依旧没有离开“海狼”号。“我相信它,就像相信我的士兵一样。”
然而,就在这充满希望与成就感的时刻,查理快步走到林晓身边,低声耳语了几句,递过一份刚刚收到的密电。
林晓脸上的振奋瞬间收敛,眉头微微蹙起。密电来自野人山根据地赵劲,内容简短却令人心惊:日军缅甸方面军近期调动异常频繁,多个师团有向缅北方向集结的迹象,同时,空中侦察发现日军在印度洋方向的舰艇活动也有所增加,疑似在构建某种封锁或侦查网络。情报分析认为,这极有可能与“海狼”计划有关,日军或许已经察觉,并准备采取行动。
林晓将电文紧紧攥在手中,目光再次投向海面上那艘崭新的潜艇。
“海狼”已经下水,但敌人,显然不打算给它从容成长的时间。獠牙初露,猎杀与反猎杀的较量,从它接触海水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了。
“通知船员大队,”林晓的声音恢复了惯有的冷静与决断,“以最快速度完成接收和初步适应性航行。我们的时间,可能不多了。”
喜悦的气氛尚未完全散去,战争的阴云已再次笼罩。